公平与效率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如何得到平衡
2018-11-20朱雅琴
朱雅琴
[摘 要] 伴随着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2003年至今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试行自主招生制度。自主招生有利于实现多元选材,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然而自主招生在公平与效率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区域、城乡、校际生源数量差别较大,试题倾向于城市化,寻租现象依然存在,评价标准主观性太强,等等。面对这些问题,自主招生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提高高校自主招生西部区域及农村区域生源的比率,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考生一视同仁;避免考试内容过于城市化,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考题的规范性、有效性与科学性,减少面试评分的主观性。
[关键词] 自主招生考试;公平;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8-0004-03
2003年1月10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3年在部分高等学校中开展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由此,自主招生被首次提出。
截至2017年,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已经达到90多所,其中绝大部分面向全国招生,而北京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13所高校只在本省(区、市)招生。自主招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于高校而言,进行自主招生打破了传统高考的“唯分数论”的弊端,拥有自主招生权力的院校相比于其他高校,在招生方面更加具有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适合的生源。对于学生而言,降低了“一考定终身”的风险,特别是那些特长显著或综合素质特别高,但又难以在高考中完全发挥出来的学生,自主招生考试如一条“绿色通道”,为他们进入理想中大学增加了机会。
自主招生考试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高考的不适切性,有利于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自主招生考试在其施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其公平与效率的质疑与诟病。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自主招生考试
自主招生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选拔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措施,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一种补充,一般由笔试和面试组成。考生通过高校自主招生的考核之后,可以享受降低十分至六十分录取的优惠政策,优秀者可降至一本线录取。
(二)公平
探讨“教育公平”,首先应对“公平”一词有深入的了解。从语义层面来说,要区别“公平”与“平等”,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平等”表现为资源的均等分配,对数量、程度和品质上的一致更为重视。而“公平”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表现为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公平的分配不一定是平等的分配。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并不是对等关系,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并不意味着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教育平等意味着人人都应接受同样的教育,而教育公平则意味着人人都应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三)效率
效率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在经济学上,效率主要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是资源投入与生产产出的比率。在教育上,效率应指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要获得高效率就是要将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自主招生考试的效率主要体现在自主招生高校通过自主选拔录取的方式在人才选拔有效性方面的体现,即高校在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过程中所花费的一定人力、物力,是否有助于选拔出具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优秀学生。因此,公平与效率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公平能够促进高效率,不公平则会导致低效率。
二 自主招生考试中的公平与效率
(一)报名条件中公平与效率
报名条件中的公平也称机会公平,主要指凡与施考对象条件符合的人,都有参加考试的权利,而不受种族、出身、居住地区、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限制。
机会公平并不等同于机会均等,也就是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有相同的资格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自主招生考试主要是招收“偏才”“怪才”,那考生该拿什么来证明自己有才华?一是个人作品(比如发表的文章、出版的小说),二是獲奖证书,三是相关领域专家的推荐信。对于理科生而言,参加五大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竞赛是获得相关资质证明的最佳方式,而适合文科生参加的主要有作文类、国学类、英语类等比赛。因此,相关的作品及获奖证书才是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敲门砖。只有拥有相关作品及获奖证书的考生才有资格报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可见,自主招生考试是有门槛的。这样的门槛设置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选拔出所需要的特长生及综合素质特别高的学生,这样的选拔有助于提高高校选才的效率。
然而,很多高校为了保证选才的高效率,却导致在自主招生考试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机会不公的现象。第一,生源区域差别较大。据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统计数据显示,东部地区高校的自主招生生源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学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机会很少。同时,广大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的高校自主招生“福射”基本没有惠及。西部地区自主招生高校数量很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西部地区学生获取高校自主招生机会的减少。第二,城乡差别较大。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间的差距客观存在,而这种客观差距同样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无论经费、设施、师资还是质量等方面,农村教育都表现出一定的劣势。与农村学生相比,城市学生通过自主招生测试进入重点高校的机率明显要高。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大多都来自城市中的重点中学,而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农村学生则相对较少。此外,到高校指定考点参加自主招生考试需要一定的开销,对于经济困难的农村孩子来说只能是一个玩不起的游戏。第三,校际差别较大。部分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自设门槛,把自主招生对象限定为重点中学高中应届毕业生,甚至有部分试点高校把选拔对象只限定在特定的省、市中的示范性中学或直接从政策规定上给予少数学生优惠政策。显然,部分非重点中学的考生被拒之自主招生门外。
(二)录取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
过程公平指:考试的内容必须公平合理,也就意味着凡是参加同次考试的人,应有基本相同的答题机会和条件,或者说,应以全体考生所学而又必须掌握的材料编制考试内容,使之答题机会均等。
自主招生考试以招收偏才、怪才为目的,考试内容自然与常规考试不一样,题目较偏、较怪、较新都属正常。然而自主招生考试的内容大多倾向于城市化,通常以城市学生为“本位”。以面试试题为例,如武汉大学2017考题“何为‘电脑寡妇?”“你看过《欢乐颂》吗?谈谈你对曲筱绡和关雎尔的看法”,又如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考题“城市居民是否应该养宠物?”等等,此类面试题思维开阔,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更是不小的挑战,难以突显农村学生群体的优势。对农村学生来说便是一种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会导致优秀的农村学生无法在自主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于是进一步导致招生的低效率。
此外,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各种教育领域内的“寻租现象”找到了其生存的空间,难以避免的舞弊现象使得竞争不公平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自主招生考试从报名到录取的过程太复杂且并非完全公开透明,这无疑为暗箱操作留有余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普通考生的公平竞争权;第二,中国是一个人情的社会,自主招生制度因受人为因素干扰容易滋生腐败,从而带来不公平;第三,中学推荐制度也容易带来制度漏洞,难以杜绝“暗箱操作”的发生;第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没有监督机制的保障,仅靠高校的自律很难保证完全的公平公正。此外,执行和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自主招生系统各利益相关方的道德认知和自我规范。有道德规范的人,即使没有受到各种外在的监控,也会努力地按他内心所遵从的公平原则和公平程序去执行。然而在诚信不足的社会现实下,自主招生很容易成为暗箱操作的遮羞布,挑战着招生过程中的公平底线。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的种种的不公平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无法招到合适的人才,最终导致自主招生的低效率。
(三)录取结果中的公平与效率
录取结果中的公平主要指: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凡获得相同成绩的考生,应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而不能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在这一方面最应关注的应是自主招生考试笔试试题的科学性以及面试成绩评定的主观性。
自主招生的核心环节是两个:自行组织的笔试和面试。就笔试而言,最关键的是无法说清楚一个道理:凭什么认为自主招生的考试题比高考题更能够能测验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就面试而言,多了这样一个环节,在理论层面上是为了更好地考察学生的,但在操作层面上却有很多问题。面试题目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评委的主观判断,因为面试题目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决定了面试不可能、也不应该有标准答案。而且不同考评小组的评价标准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如何去平衡这种不一致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且对于中学生的几十分钟的面试,是否真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素质的差别,选拔出高素质的学生?这些都值得人们质疑。
结果的不公也将大大地影响自主招生的效率。若无法说清楚各高校自主招生的考题比高考能够更科学、更可靠地检验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那么为了选拔出偏才、怪才的自主招生考试自然不能达到目的。若评价标准太过主观,也无法保证能够真正选拔出高素质人才。而且这些都将会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自主招生的效率也将大大降低。
三 对策与建议
(一)报名条件中兼顾公平与效率
1 提高高校自主招生西部区域及农村区域生源的比率
放眼国外的招生惯例,我们发现,即便是像哈佛、耶鲁等一些名牌大学也会主动把资源向最贫穷、最弱势的阶层和地区投入,把橄榄枝伸向身处社会底层的寒门学子。我国也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以满足欠发达地区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在高校的自主招生计划中,应规定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学生录取名额达到一定比例。同时,教育部应设立专项经费,对于够条件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农村学生,可以适当地资助路费。这种扶持能增加欠发达及农村地区学生上名校的机会,有利于高校不会漏选真正的人才,从而增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公平与效率。
2 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考生一视同仁,不应将非重点中学的考生拒之门外
自主招生考试的报名条件中不应该限制非重点高中学生的考试资格,将非重点中学的学生拒之门外首先会造成不公平,其次这种做法也不具有合理性。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国的义务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出各科成绩均衡发展的优秀学生,而不适合偏才、怪才们脱颖而出,他们很大可能进不了重点高中。因此,不应该限定非重点中学学生的报考资格,从而避免高校漏选一批优秀人才,进而提高自主招生考试的公平与效率。
(二)录取过程中兼顾公平与效率
1 试题应兼顾农村学生,避免考试内容过于城市化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的学生由于拥有各种资源与渠道,他们很方便也很自然地接受着各种信息的更新。相比之下,农村的孩子对很多“新词”“热搜”不太熟悉,甚至闻所未闻。因此,为了保证公平,试题的编制应避免城市化。这样有利于农村学生能发挥出真才实学,也有利于提高高校选才的效率。
2 教育部应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保证自主招生这一考试制度的公正性
为保证公平与效率,加强制度上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在缺乏有效的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控优质高教资源的名牌大学主导的自主招生决不会放弃权利寻租的机会。为了自主招生的健康发展,教育部应健全监督管理制度,杜绝一些人通过暗箱操作上名校的通道,保证高考这一制度的公正性。为使自主招生公开、透明,需要社会特别是媒体的监督,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在全社会引起一个广泛的讨论。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网络上公开考生和家长的信息,接受公众监督,这样才能遏制自主招生过程中存在的不正之风。
(三)录取结果中兼顾公平与效率
1 加强笔试考题的规范性、有效性与科学性
为保证考试的公平与效率,就要规范考题编制,应组织专门的专家小组进行试题的编制。此外,应另外成立专家评审小组对试题的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估。
2 减少面试评分的主观性,成立专家小组设立统一的测评标准
面试评分的主观性也是人们经常诟病的问题之一。自主招生考试作为一种人才选拔考试,以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为保证公平与效率,就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评分标准。因此,应当成立专家小组设立统一的测评标准,使得评分有章可循,减少面试评分的主观性。
四 结语
自主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适切性。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自主招生考试有助于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高考招生模式带来的弊端。自主招生制度作为高校录取考生的方式之一,对于促进全面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效率与公平的问题,自主招生改革作为高考制度的补充,应以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为首位,大胆创新,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Z].教学[2003]1号,2003-01-10.
[2]廖平胜,何雄智,梁其健.考試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科学研究中心,2002.
[3]沙炜娟.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的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4]胡蓉.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公平性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4.
[5]陈辉.我国高校自主招生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6]郑若玲.自主招生公平问题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6).
[7]曾令奇.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校自主招生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2(3).
[8]周峥艳,张云英.高校自主招生问题研究[J].管理方略研究,2012(6).
[9]邢晓英.试论当前高校自主招生公平性的辩证认识和思考[J].科教文汇,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