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骨文“阜”字及字符“阜”本义探索

2018-11-20翁铮铮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部字土山构形

翁铮铮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专用于卜筮的文字。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窥见商周时期先民的生活面貌。然而人们使用甲骨文的年代距今已有上千年,今人所思未必尽如古人所想,因而有些字的本义还存在争议,比如近代以来学者们热议的“阜”字及字符“阜”。当前已隶定阜部甲骨文39个,其中超过1/3的阜部字由于卜辞内容残缺,或缺少相关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以致“其义不详”。且学术界对甲骨文“阜”字及字符“阜”本义见解不一,推导本义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核心义是一个词相对稳定的意义核心,它源于本义,是本义所指事物的抽象特征[1]39-62。笔者通过分析“阜”字及阜部字核心义,指出其本义所指事物的抽象特征,探求“阜”字本义与字符“阜”的本义。

一、“阜”字及字符“阜”本义诸家观点

关于“阜”字本义和字符“阜”的构形意义,学术界目前有2种主要观点。

(一)一字一本义

一字一本义,即认为“阜”字和所有的“阜”字符形体具有同一种意义。对于“阜”字本义,主要有3种说法。

1.土山说

2.山之侧形说

3.阶梯说

近代以来,阶梯说得到较多学者认可。

(二)4种形体,2类字符,2个本义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阜”字与字符“阜”具有4种形体,“阜”字有2个本义,“阜”字符由构形分布情况分出2类字符及2个本义。雷缙碚、喻遂生等先生持这种观点。

(三)小结

二者具有共同的核心义,意味着“阜”的2类字符很可能有同一个来源,构形意义的分歧可能只是先民观察角度不同所致,并表现为构形时互补分布。况且这种形体上的分歧,到籀文时代消失了。具有同一来源的2类字符,在构形意义上存在比较紧密且直观的联系时,要验证这种同源的关系是否属实,应先对甲骨文阜部字进行意义的分类,确定2类字符构形意义是否存在联系。

二、甲骨文“阜”部字意义类别

《甲骨文字诂林》收录了30个甲骨文字,通过查阅《古文字诂林》和《新甲骨文编》,补充了其中未收录的4个甲骨文字:阩、阻、、陵。并排除了于省吾注为“其义不详”的8个字,最终筛选出25个字:阜、陵、陆、阻、阳、;降、陟、堕、队、、阩;;、陶、、、、、陮、、、、、。需要说明的是,许慎后归入阜部的“阴”(《合集》685反)、“陷”(《合集》3222)、“防”(《合集》13)、“陴”(《合集》36962)等字,因其不使用“阜”字符,所以这些字不予考虑。

表地形地貌的字大多具有“高而难攀”义,高而难攀的地形需要先民造出某种工具或设施来辅助攀爬,于是有了阶梯,进而有了凭借阶梯上下的动作,这种直观的联系符合先民形象思维的特点。是以虽如雷、喻先生所证,2类字符存在分歧,但从上述分析来看,它们构形意义仍有联系。这2类字符构形意义的联系,反映了先民对外界关系不同角度的认识。

三、甲骨文“阜”部字的核心义及本义

由于“阜”字符的2种构形意义出自一源,以是2种意义可能是历时演变的共时沉淀[1]39。而历时的意义引申过程中,核心义是其中比较稳定的部分,也是本义的特征义[1]53,因此可通过对典型字词义引申过程的分析,提炼出这个核心义,进而确定本义所指事物的抽象特征。笔者在分析“阜”字词义引申的同时,还以雷、喻两位先生统计的字符使用频率为参照[5]275,在各意义类别的字中,选取较典型的字,根据其词义引申情况提炼“阜”字符的核心意义。据申红义考证,表示地名的字多为假借字,“阜”字符是后来添加的,故不予考虑[8]58。

(一)“阜”字意义的引申

词典中“阜”字的义项大多为“土山”“山”“高大”“厚”“肥大”“强壮”“盛”“多”“众”“丰富”“繁衍”“父”等。这些义项大致可以分为2类:其一是不受核心义制约,“阜”是“父”的假借字,仅有“父”义项;其二是意义受核心义制约,土山通常很高大,用以喻物则形容其“壮”,土山又“积厚”,用以喻物则引申出“丰厚”之义,用丰厚形容物种繁衍,进而引申出“旺盛”之义,道物旺盛则显其数量多,用以喻人则曰“众”。一系列引申都围绕着“高”“厚”展开,因此“阜”字的核心义就是“高大积厚”,这也是“阜”本义所指事物的抽象特征之一。

(二)“阜”部字意义的引申

1.陵

在上古的文献中,陵具有“大阜”之义,如《尚书·禹贡》:“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释名·释山》解释陵是隆起的土山,有时也用陵表示隆起的地貌,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认为“陵,之言隆也”。地形隆起状似坟墓,后专指皇室陵寝。由隆起引申为“高”义,如《后汉书·五行志二》:“夫陵者,高大之象也。”另外,因其为需要凌越的土山,陵也具有“逾越”和“过分”之义,受到陵核心义的制约。而之后诸如“欺压”“侵犯”义则是音近的假借。

“逾越”义对应着“夌”字符,而“大阜”“隆起的土山”“陵寝”“高”义与“阜”字符对应,这些引申义都描写地形的高、隆起,可知“阜”字符构形意义的核心意义是“高大”。

3.降与陟

降的引申系列大致是:由沿着阶梯从高处下来抽象为从上至下,由从上至下进行辐射式引申,引申分化出落(又引申为降雨)、降临(引申为降下祸福)、下嫁、消减之义。因此,“由上而下”是其意义核心。

陟的引申系列为:沿着阶梯从低处登高,抽象为登高,并辐射式引申为登位、踏上、拔擢。在一系列引申义中,“由下而上”始终作为意义核心,比较稳定。

“上下运动”贯穿两字词义引申始终,是核心意义,而上下运动必须发生在有高度差的环境中。在此类字中,“阜”字符构形意义的核心意义就是相对的“高”。

(三)小结

第一,与特定的方位无关。如“阳”为“山南”,即山的朝南部分,但“山”不是它的核心义,山南朝阳则明,“明”才是它的核心义,包括之后引申出的“暖”“日”等义,都与整个阜部字意义系统格格不入,说明“阜”本义与特定方位无关,应当排除这些核心意义与“阜”字符构形意义无关的字。

第二,具有“层叠”的特征。这些字的本义或引申义都带有“层叠”之义。“阜”字的核心义是“高大积厚”,因而以重叠垒土的方式才能成就阜、陵、陆的高大。核心义为“山的坡度层次”,具有层叠的特征,之后喻为阶梯,仍具有层叠特征,降、陟表示人攀爬阶梯上下的动作。

第三,具有“高”的特征。“高”不是绝对的高度,“阜”字及阜部字的“高”是相对的,表现为陵高于阜,阜高于陆,且其核心义为“高”,陵借需要凌越来凸显其高,“凌越”“降”“陟”等动作都需要在一个有高度差的环境中进行。

由上述分析可知,阜的本义所指事物为“高大的有坡度的土山”,本义为“土山”。因此推断可能是由于古人对事物认识角度不同,在比较早的时期就分化出了2条引申的道路,一是着眼于描写地形和地貌,二是关注高大土山上的辅助攀爬的建筑,进而引申为凭借建筑上下运动的动作等。古人对“山崖”“阶梯”的认识是有关联的,只是对事物的观察角度不同。而这种不同角度的认识,体现在阜部字的甲骨文上,就是符号根据意义的不同而互补分布。但因具有同源的联系,容易使古人产生相关联想,以致后代籀文再次合并了。

四、结语

造字时期,形象思维依旧是先民们主要的思维方式⑤,他们造字时往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物取象”[9],因此甲骨文字形象形程度较高,可借助字形分析其本义。但由于甲骨文“阜”字及“阜”字符在构形时有互补分布的特殊情况,仅观察其甲骨字形,反而会因学者们思考的侧重点不同,对本义的推断有比较大的分歧。此法近穷则当思变,所以转换了探索角度,首先划分了“阜”部字的意义类别,确定2类字符的构形意义有同源联系,而对4个典型字的“阜”字符构形意义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并由甲骨文字形及核心义总结的特征初步推断出,“阜”本义指的是“高大的土山”,甲骨文字符“阜”,以“阜”本义为源头,分化为2种构形意义,即“山崖”和“阶梯”。

注释:

①文中出现的《续》为《续甲骨文编》之简称,《甲》为《甲骨文编》之简称,《合集》为《甲骨文合集》之简称。《屯南》为《小屯南地甲骨》之简称,《花东》为《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之简称,两书甲骨文字形俱可见于《新甲骨文编》。

②常宗豪:《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2页。

③此处之后,从申红义《再论古文字中“阜”字的本义》之说,认为“阜”字符之本义为其构形意义。

④明堂是古人祭祖卜问之地,明堂建筑的形制大概是外有辟雍(一条环绕的沟渠),本体上圆下方,像天圆地方之状,下有阶梯。

⑤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14页。

猜你喜欢

部字土山构形
《说文解字》中言部与口部意义关系辨析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通有构形的特征多项式
故乡的土山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交织
对一个几何构形的探究
徐州土山汉墓公众考古纪实
《说文解字》肉部字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