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报编辑工作编校合一的探讨

2018-03-29唐海燕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编校合一学报

唐海燕

(常州工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 常州 213032)

编辑和校对是书刊出版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上下衔接的两道重要工序。在出版社,编辑和校对是两个职责分明的不同岗位,由不同的人员担任。编辑主要负责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等工作[1],校对是按原稿或定稿核对校样,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2]。

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编辑部由于编制有限、经费短缺等客观因素,大多长期存在缺编情况,普遍人手不足,无专职校对人员,学报编辑往往一人身兼数职,编辑校对一手包办,因此,学报编辑应了解编校合一的辩证关系及其优缺点,明确编辑加工和校对的特点,在工作中有机结合,以提高学报出版质量。

一、学报编辑在校对上具有的优势

(一)保证校对内容的一贯性

审稿专家会从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读性等方面对送审稿件的质量进行把关,对有刊发价值的稿件提出专业意见。编辑需及时把审稿意见及修改规范发给作者供其修改参考,待作者修改后要根据专家意见进行审核,看稿件是否达到刊发标准。稿件很多时候并非一次就能修改到位,往往需要多次修改。在此过程中,编辑会与作者多次交流磋商,并对稿件进行加工和审读,直至稿件达到发表水平,这一过程也是编辑对论文逐步加深理解的过程。发稿后,编辑加工中的遗漏就需要校对来负责[3]。而由于学报编辑编校兼于一身,因此在校对中,对稿件能一以贯之,保证内容的一贯性。至稿件最终出版,编辑对论文的阅读次数有时甚至超过作者。

(二)提高校对速度

一方面,如今很多学报都采用了在线投稿系统,作者在线注册后提交论文电子版投稿,编辑部发排的稿件不再是纸质原稿,而是作者上传的电子稿,这就大大降低了印刷厂电脑输入时可能产生的错误,校对工作更多是“校是非”而非“校异同”。另一方面,学报编辑从收稿开始,经历初审稿件,请专家审稿、阅读专家审稿意见,联系作者一遍遍修改,到最后定稿,所有环节均参与其中,对稿件已非常熟悉和了解。编辑加工的最终成果即为校对的对象,因此,编辑在对稿件进行校对时,省去了校对时熟悉原稿的过程,可直接对校样进行审查核对,发现编辑过程中的疏漏和作者遗留的问题,提高了校对的速度。

(三)提高校对质量

高校学报涉及学科门类多,专业性强,而且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学科领域知识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学科交叉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报编辑大多有学科专业背景,学习能力较强,其专业背景也令其在知识更新上更具优势,且学报编辑一直接触专业论文,对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发现更具敏感性,对其主持的栏目稿件更具判断力。因此,对于稿件涉及的专业,其符号、量纲单位的表述是否正确,实验方法和数据是否合理,流程图是否符合逻辑,中图分类号与正文的研究领域是否相符等等,学报编辑比普通校对员更能准确识别,发现问题后能及时与作者沟通交流,正确修改。另外,文字技术整理是现代校对的必要程序,而学报编辑的学术修养和长期以来对学术信息的积累,使其知识储备较为深厚,因此,在文字技术整理上更具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经授权可替代作者进行局部删减和修饰,改善论文的可读性,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

(四)合理掌握工作节奏

学报出版周期性强,多为月刊或双月刊。以《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和《常州工学院学报》为例,两刊均为双月刊,前者每期120页,约22万字,后者每期96页,约18万字。每期刊物均要经过收稿、查重、三次审稿、编辑加工、发稿、一校、二校、作者自校、编辑互校、通读、分项校对、终校、付印的程序。整个出版周期分摊到各道工序的时间非常少,而工作量却极大,编辑人员很容易疲劳,引发焦躁情绪,降低工作质量。学报是高校科研成果的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其传播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不管是编辑加工还是校对,都责任重大,不可轻忽。因此,必须合理安排工作内容,保证工作效率。学报编辑编校合一,可以根据工作内容和自身状态,合理调控,适当分配每天的工作任务,且发排稿件的校对、新收稿件的审稿和在处理稿件的编辑加工可灵活机动地穿插进行,校对强度过大、情绪焦躁时可转换思路,进行其他稿件的初审或修改稿的编辑加工,待消除焦躁情绪后再转回校对程序,不必强制要求每期刊物各道工序的完成时间,做到张弛有度,高效工作。

二、学报编辑在校对上的劣势

学报编辑兼职校对有许多优势,但编辑和校对是职责不同、任务有别的两种不同的工作,有各自特有的规律,因此学报编辑编校合一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劣势。

首先,编校合一加重了学报编辑的工作负担。如前所述,高校学报编辑部普遍存在人手短缺的问题,按国家规定,季刊或半年刊的专职编辑不应少于3人,双月刊的专职编辑应不少于5人,月刊的专职编辑不应少于7人,但高校学报许多都是2人办1刊。而期刊出版每个环节分摊到的时间非常少,各环节之间基本没有空余时间,编辑又身兼两职,编辑—校对—校对—编辑连轴转,且学报涉及的学科专业门类较多,所刊载的论文专业性非常强,编辑校对容不得半点马虎,编辑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其次,编校合一会降低发排稿件的质量。连轴转的工作状态要求学报编辑有较强的编辑水平和较高的校对能力,对稿件的加工处理驾轻就熟,业务能力的欠缺会加大稿件处理时间。为保证发稿时间,编辑在时间较紧的状态下会放松对发排稿件“齐、清、定”的要求,以期在后续校对工作中弥补编辑时的不足,导致发排稿件质量降低。再次,编校合一会导致编辑不严格遵循校对规律。由于编辑编校合一的身份,编辑对原稿非常熟悉,因此,在一校时往往会自恃对稿件的了解,抛开原稿,直接看校样,排版时对原稿的漏排、错排容易被忽略。最后,编辑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编辑从初审到定稿,历经数次往返修改,对稿件已通读过多次,因此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一些问题熟视无睹,校对时留错增多,无法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三、编辑加工时利用校对的思维方式

编辑工作是整个学报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人员在收到稿件后要先对稿件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稿件请相关专业专家对稿件就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等进行二审,然后根据专家意见与作者沟通联系,请作者修改稿件,在不改变作者写作风格的前提下,对修改稿层次是否分明、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逻辑是否合理、引文是否准确等进行加工整理,以使论文达到发表要求。稿件发排后,需对校样就文字、公式、表格、插图、版面、体例等进行校核,使出版物差错率控制在国家规范要求之内。

由于学报编辑的编校合一身份,因此编辑在稿件的加工整理过程中,不仅要有编辑的全局观念,还要有校对的微观思维。编辑加工注重把握稿件整体,校对侧重稿件细节部分,而学报编辑需要明确两者特点,将其有机结合。

(一)改变阅读方式

作为两个不同的角色,编辑和校对对稿件的阅读目的并不相同,编辑审读,校对校读,因此,两者的阅读方式也不相同。编辑通读全文对稿件进行加工,着眼全局,关注的是文章的立意、谋篇布局、表现形式等,其阅读方式是快速的、跳跃式的,对语句的理解是整体性的,一些音同、音近或形近的错误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如:“体检报告显示,他除了心率(律)不齐,其他指标都正常。”“惊蜇(蛰)一过,各地游人纷至踏(沓)来,欣赏这里的美景。”“偷盗团伙协(胁)迫十数名儿童上街乞讨、偷窃。”(所举例子括号中的字为正确用字。)率—律、蜇—蛰、踏—沓、协—胁都是音同形近的字,编辑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很容易忽略。学报编辑在编辑加工稿件时可改变线性阅读方式,采用校对时的点性阅读方式,逐字逐句审读全文,既注意一字一词,又关注字体字号的体例统一,在本阶段尽可能多地消灭错误,可减轻后期校对时的负担。

(二)在编辑加工时利用校对方法

学报特别是综合性学报涉及的专业较多,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学报编辑不可能精通每个学科专业,了解所有学科前沿的相关文献研究,因此,在编辑加工整理中若对文中某些专业名词、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符号、单位、相关文献有存疑之处,可利用如古籍校雠的他校法和理校法等方法来编辑加工稿件。如自然科学学报刊载的论文引用外文参考文献较多,但个别作者其实并没有读过原文献,只是在论文撰写时照搬他人文章中的引用,自己仅为转引,对所引文献无法提供原文献刊载情况,无法按《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 7714—2015)的要求正确规范地列出参考文献。按规范正确列出参考文献既是对原文作者的尊重,也能为同一学科方向的研究者提供信息。编辑在加工稿件时对这种文献存疑,可借鉴他校法,查阅相关的权威工具书或权威著作,或借助国内外各大文献收录数据库,根据搜索到的各种相关信息判断正误,“以他书校本书”,使编辑工作改必有据。

(三)精通校对理论和各类规范

《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规定:发现并改正常见错别字,发现并改正违反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等使用的国家规范标准的错误,做好版面格式规范统一的工作为校对员的职责。对于编校合一的学报编辑来说,上述校对员职责即为自己的职责。因此,学报编辑不仅要钻研编辑学,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信息意识、扎实的语文功底、高超的审美能力等编辑业务素质,还要掌握校对理论,熟悉各种校对方法并能准确、规范使用各种校对符号。同时,还应掌握各类规范,如《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 3101—93)、《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GB/T 28039—2011)等等。只有编辑水平高和校对功夫硬的编辑,才是一个合格的学报编辑。

编辑和校对同宗同源,编辑清源,校对净后。高校学报出版两者合一,既有其优势,又存在一定的弊端。学报编辑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提高编辑和校对技能[4],同时优化编辑校对环节,提高学报出版质量。

猜你喜欢

编校合一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致敬学报40年
人剑合一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