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执政为民重“三农”的政治意识

2018-03-29钱正武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三农中国共产党基础

钱正武

(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三农”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与进步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思想引领行动,对“三农”问题认识的高度决定了行动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对“三农”问题认识的彻底性决定了行动上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习近平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着手,他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就指出:“执政为民重‘三农’,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牢固确立的政治意识。”[1]担任总书记以来,习近平针对“三农”问题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更是着眼于国家发展的大局,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对执政为民重“三农”的政治意识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执政为民重‘三农’的政治意识”的重要论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国“三农”问题战略地位的深刻揭示,为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一、贯彻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代表,每个政党都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决定了各个政党的不同命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明确宣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领导广大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执政初期,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中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挫折,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带领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此后,历代领导人不忘初心,接力传承,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农业现代化基础薄弱、农村面貌落后、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一直是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十分重视和花大力气解决的重大问题。担任总书记以来,习近平进行了32次国内考察,其中近20次赴农村地区,连续5年新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是到农村贫困地区,并在人大会议、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十九大以及国内考察等重要场合、重要时点就“三农”问题发表系列重要讲话,这充分说明解决“三农”问题、情系广大农民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重心所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讲话中,切实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是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让农民富起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从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思考和解决农民问题。担任总书记不久,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农村调研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2013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3]6582014年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4]中国的发展要让广大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富裕起来,包括进城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农民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没有广大农民的富裕,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二)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农民利益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习近平强调:“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大任务。”[5]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事关农民最核心的利益。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习近平指出:“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要让农民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6]农民问题不仅仅是农民的物质利益问题,而且是农民的全面发展问题。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既要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还要为农民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活、就业和学习环境。习近平先后指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要尊重农民民主权利,完善农民权利保障机制;要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守法用法等。“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7]“要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合力,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5]

(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要求党的“三农”政策要围绕合民意、惠民生来制定和落实,“要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政策取向”[8]。要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习近平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9]党的农村政策的制定与贯彻要以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据和遵循,实施效果要以广大农民是否具有获得感来检验,归根到底,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党的执政基础是政党依靠谁来执政的问题,是包括阶级基础在内的党的群众基础,是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赖以维持和巩固的基本条件。政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取决于该政党是否具有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归根到底,取决于该政党是否代表最广泛的群众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作为政党的阶级基础,农民阶级则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群众基础,工农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强大政治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正确地处理好农民问题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党的事业不断走向成功的关键。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两大现状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以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一是农村户籍人口仍然是我国人口的主体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阶级发生了新变化,部分农民已进入城镇成为城镇居民,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中的大部分并没有获得城市户籍。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 008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由此推算,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农村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57.65%,数量达8亿,是我国人口的主体部分。二是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相对贫穷落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农产品价格支持、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显滞后,农业现代化仍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城乡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农村还有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农村户籍人口是我国人口的主体表明农民阶级仍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主要的群众基础,农村相对贫穷落后的现状决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可见,“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全局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巩固工农联盟、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是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

(一)从大局出发,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10]人民群众始终是党坚实的执政基础和力量源泉,而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占我国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点关注对象。2015年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11]14“三个不能”从历史维度审视“三农”发展规律,不仅表明“三农”问题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也反映了“三农”问题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认识自觉。2016年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12]“三个坚定不移”从全局角度明确了“三农”工作的重点,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坚定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政策目标,也体现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行动自觉。

(二)从基层着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落到实处

习近平不仅从大局上强调做好“三农”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而且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落到实处。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农村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农村社会阶层更加多元、农村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农民利益诉求更加复杂等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得到解决,会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削弱党的执政根基。2014年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时指出:“乡村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末端,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13]2015年习近平在贵州农村考察时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9]讲话以“地基”为喻,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简而言之,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治国理政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密切关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提升和加强。

“三农”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一方面,由于特殊的人口结构、计划经济的历史遗留、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以及城镇化进程中新出现的问题,因而“三农”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另一方面,新常态下“三农”问题呈现发展速度变化、发展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新趋势。“三农”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在新常态下呈现新特点、新趋势,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能不能正确地认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直接考量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低,从治国理政、执政为民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讲话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角度对正确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

(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面对新形势下“三农”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升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如提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以农业为主产业的市县乡镇干部要熟悉农业、了解农业,要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培养造就一支熟悉农业、了解农村、懂得农民的干部队伍。“三农”问题不仅是事关广大农民利益的问题,也是考验党的执政能力的政治问题,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农民利益的政治担当,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自觉。如因农产品环境污染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习近平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食品安全都做不好,长期还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3]672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与时俱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和破解“三农”问题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破解新常态下“三农”发展难题,必须以科学的理念为引领,对“三农”问题进行整体谋划,把握“三农”工作的规律性,使其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习近平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14]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既是关于“三农”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对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与水平、破解“三农”难题,习近平在“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讲话中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关于“三农”创新发展,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关于“三农”协调发展,提出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关于“三农”绿色发展,提出新农村建设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关于“三农”开放发展,提出城乡一体化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关于“三农”共享发展,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不仅指军事意义上的国防安全,还包括非军事意义上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三农”问题不仅事关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权益维护,而且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农”问题中,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有着直接关联,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量实现“十二年增”,农业的稳定发展、粮食的持续增长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但是,我国的粮食生产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硬约束趋紧并存、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并存、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并存、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家庭小规模经营并存、基础设施薄弱与自然灾害频发并存。”[15]对此,习近平把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构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围绕这一战略思想作了全面的阐述。

(一)从治国理政高度认识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不仅事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且事关国运民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对于近14亿人口的人口大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习近平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3]659“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3]661因此,任何时候粮食安全这根弦都不能松。为确保粮食安全,习近平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共同负责。他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义不容辞,承担首要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不能把担子全部压到中央身上。”[3]665

(二)正确把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立足点,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

粮食安全是买不来的,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进口保证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粮食安全如果寄托于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有钱也买不来粮食,就会陷入被动,谁也救不了我们。粮食安全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习近平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3]660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自己的粮食,如果粮食依赖进口,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3]661

(三)切实抓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着力点,努力确保产能,强化科技支撑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切实抓好确保产能、科技支撑两个着力点,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必须严防死守耕地红线。习近平指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16]他进一步强调: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否则,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是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11]15

五、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实现第二个奋斗目标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尽管近年来我国“三农”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由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发展中大国”的基本现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民是最值得关怀的最大群体的现实没有变,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没有变”[17]35。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一)“三农”问题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是“全面”,决不让一个人掉队;重点在农村,要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要看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18]习近平的这些讲话不仅指出小康的关键在于农民,而且强调要以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是否提高作为衡量是否实现小康的标准。

(二)“三农”问题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根本问题

习近平指出:“‘三农’向好,全局主动。”[19]“全局”指的就是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大局。这一判断表明:“三农”工作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的基础和支撑。但是,现实中“三农”问题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大局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民还是脱贫致富的重点。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正是鉴于“三农”问题之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3]658

(三)“三农”问题是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问题

一方面,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三农”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不能如期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是无从谈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建立在农业基础薄弱、大而不强的地基上,不能建立在农村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洼地里,不能建立在农民贫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鸿沟间。”[17]35另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然内在地包含“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的内容。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3]658国家“强、富、美”,“三农”必须“强、富、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农业必须振兴,农村必须繁荣,“老乡”不能缺场。

猜你喜欢

三农中国共产党基础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整式”基础巩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