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实践困境及选择路径

2018-11-19席红艳

现代交际 2018年19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实践

席红艳

摘要:精准扶贫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们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全世界的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文阐述了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思想内涵,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全面实现脱贫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 扶贫政策 实践 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230-02

贫困问题一直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5年10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长篇重要讲话,系统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标志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既是对过去30多年扶贫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又是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要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解决贫困治理问题。本文梳理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的核心思想和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结合实际情况和最新政策,提出实现路径的建议对策。

一、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与理论基础

(一)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的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原因,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的扶贫开发方式。具体来说,第一,精准识别,首先按照农户申报、村民评议、政府调查、部门审核、张榜公示五步程序来识别贫困户。找准每个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分析致贫原因,采取准确的帮扶措施。第二,精准帮扶,采用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采用“五个一批”工程根据不同致贫原因进行帮扶。第三,精准管理,要对扶贫对象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有效的“进入—退出”机制。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每一个环节对于扶贫效果的影响都很大。

(二)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1.精准扶贫是共同富裕理论的要求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要實现小康社会,必须补齐贫困地区脱贫这块短板。精准扶贫是一种精细化的、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路贯穿入工作机制的新型扶贫方式,在机制上更加注重对目标人群进行“靶向性”直接扶贫干预。精准扶贫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极具战略意义。

2.精准扶贫是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

社会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的良性互动,是对传统扶贫理论的创新。将社会治理理论资源与精准扶贫的实践相结合,为反贫困提出了新思路,改变了原来政府单向扶贫的被动局面,形成了多元扶贫主体。就是通过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合理分配,重塑贫困治理主体结构,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二、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困境

(一)精准识别难度大、识别不精确的困境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在实践中发现精准识别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一方面,农户一般没有稳定的收入,收入的维度也是多方向的,加上平时也没有算账的意识和习惯,导致信息采集不准确、不完整,识别起来就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在贫困户评定时,基层村干部容易受到人情关系影响,将贫困指标分配给熟悉的亲戚,而产生排斥贫困户的现象。据调查,2013年乌蒙山片区有4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收入超过了贫困标准,武陵山片区则有49%的农户收入高于贫困线。云贵川6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瞄准失误率为33%,其中精英俘获对瞄准失误的贡献率为74%。

(二)贫困户参与脱贫的积极性不够

调查中发现,部分贫困群众根本不愿意脱贫,他们习惯了“等靠要”,对脱贫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究其原因,这种一方面与人穷志就短有关,长期以来受到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影响,对积极脱贫产生抵触心理,宁愿忍受贫穷,也不愿意作出改变,加上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低,思想意识落后更是助长了这种心理。另一方面也与之前的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贫方式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有一些干部认为扶贫就是“定期给钱给物”,却忘了“志不强者智不达”,长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否则只会培养人的惰性,无法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总之,这些情况都反映出贫困户参与脱贫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精准识别,严重阻碍精准脱贫进度。

(三)个性化帮扶难度越大,针对性可持续性不强

精准帮扶要求根据不同的贫困户分析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在落实精准帮扶过程中,有些扶贫干部盲目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帮扶措施,最典型的就是直接给钱,只能解决贫困户一时的困境,并不能真脱贫。扶贫过程中很多项目门槛过高,极大地限制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道路,使真正贫困的人被排斥在扶贫对象之外。金融扶贫中就对贫困户的贷款提出了要求,需要有一定的资产做抵押;在异地搬迁过程中虽然有政府财政补助,但仍需要贫困户缴纳一定的费用,出现“搬富不搬穷”的现象。另外,精准帮扶过程中出现扶贫项目与贫困需求不匹配。在实际贫困家庭中有很多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留守老人等,这些群体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充实和温暖,但在实际扶贫过程中,只是提供一些冷冰冰的物质帮扶,缺乏人文关怀。

(四)空心村的现象给扶贫带来了巨大挑战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批的青壮年农民都涌入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从而造成农村人口结构失调、人力资本匮乏等问题。至2013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了2.45亿,超过全国人口总量的六分之一。农村的空心化给精准扶贫带来了巨大难题。一是增加了精准识别的难度,外出务工农民收入具有多样性,工资以现金支付、实物、股权分配、 购物卡等多种方式,给精准识别带来很多麻烦。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的农村日益空心化也为扶贫部门在贫困村开展的扶贫项目的实施提出了挑战。农村的劳动力短缺,即使申请到扶贫资金,也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来发展经济作物、家畜养殖等产业项目。三是由于年轻人出去打工,乡里干部年龄较大,没有年轻精英的接班,加大乡村治理的难度,也影响精准扶贫的落实。

三、我国精准扶贫的选择路径

(一)建立民主科學的精准识别机制

面对当前识别困难大,不精确的困境,应当尽快建立第三方社会组织参与精准识别的工作机制,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让专业性高的第三方组织参与到社会扶贫中来。第三方社会组织与基层领导干部和贫困户都没有利益关系,会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民主评议和审核,这样就保证了贫困户信息的客观真实性。第三方社会组织在市场机制下具有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有足够的能力和足够的精力去估算农户的实际收入和贫困状况,这不仅极大地节约了识别成本,还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扶贫的效率。

(二)实施科学的差异化帮扶措施

不同的贫困家庭因为不同的原因致贫,要实现真正的脱贫就要制定差异化的扶贫措施。首先要对贫困户、贫困村的情况有一个深入整体的了解,并根据他们致贫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把年弱智障的列入社会救助对象,通过社保兜底进行救助;对于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通过“阳光计划”和“雨露计划”实现再就业;对于异地搬迁脱贫的加大住房补贴力度,并解决好再就业问题;对于适宜发展特色农业的地区,鼓励种植特色农业脱贫;对于外出打工的,鼓励通过工资收入脱贫,同时要加强对留守人口的安抚;对于依靠金融扶持脱贫的,减免利息,等等。总之,应该根据不同家庭的致贫原因,采取科学分类、差异化的帮扶措施。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视基层干部培养

基层党组织是扶贫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不仅是扶贫政策的宣传者,更是政策的执行者,作用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因此,国家要加强贫困乡镇的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一些工作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干部去担任第一书记,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重视基层精准扶贫人才本土化培养,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将群众基础好、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精于管理的农村青年吸收到村级组织管理队伍中来,为精准扶贫基层管理常态化吸纳储备后备力量。

(四)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加强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努力调动贫困户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对贫困户的子女提供智力扶贫,习近平认为“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因此一定要打破因学致贫的困境,保证贫困户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其次,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扶志教育和技术培训。很多贫困户就是因为思想上贫困,缺乏勤劳勇敢的精神和人穷志也穷的思想才扶不起来,富不起来。如果扶贫不扶志,就不算真正的脱贫,即便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要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的精神,通过技术培训重新获得进入市场竞争的基本能力,实现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四、结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贫困实际进行艰辛探索的伟大成果,创造了世界扶贫史上的奇迹。目前,我们进入了脱贫攻坚的深水区,留下来的都是“硬骨头”,我们要积极面对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困境,选择正确的实现路径,撸起袖子加油干,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2020年全部实现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30):28-30.

[2]易棉阳.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2016(5):139-144.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王鑫,李俊杰.精准扶贫:内涵、挑战及其实现路径——基于湖北武陵山片区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5):74-77.

[5]高飞,向德平.社会治理视角下精准扶贫的政策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4):21-27+156.

[6]黄承伟.中国扶贫开发道路研究:评述与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6,33(5):5-17.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实践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