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浅入深探索 强化阅读认知

2018-11-16戴建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0期
关键词:阅读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摘要:《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篇幅较长,与高中生阅读时间有限便成为一对明显的矛盾,如何保证学生阅读效果,使学生实现由浅入深的探索,强化其阅读认知效果,让课堂真正彰显出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为此,教师需要从情境构建、故事梳理等角度着手,使学生置身于自主、协作、探究的环境氛围之内,真正用心去领悟小说的深厚内涵。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阅读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为构建有效课堂而努力,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当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针对性原则,对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安排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避免千篇一律,即“教有法而无定法”,只有做到课堂与文本内容的有机联系,达到真情演绎文本内涵的效果,让语文教学真正收到实效之功。

一、进入情境氛围是探索的起点

对于一篇经典文章而言,应当使之置于良好的情境氛围,并通过它的巨大吸引力,让学生进入到此氛围中来,以实现学生学习心理的突破。比如,执教《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与落叶有关的视频内容,让与文本相似的情境和学生心理产生某种联系,带领大家走进文本,激起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强烈兴趣。在播放视频内容的同时,教师进行语言的导入:面对落叶纷飞的景色,有人赞美,称其为绚烂的舞蹈,有人感伤,称其为是生命的凋零。我们接下来所学习的这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课文,故事里面所叙述的琼珊小姐,在看到纷纷而落的常春藤叶时,她会出现哪些心理感受呢?让我们在欧·亨利的带领下,进入到《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是一种较常应用的情境引入方式,其作用在于营造出和文本相统一的环境氛围,再利用教师声情并茂的引导,使学生被自主学习情境所吸引,促进其构建以自我为主体的课堂参与意识,并积极调整学习思维,实现主动探索的目标要求。

二、分析人物情节是探索的重点

因为文本较长,逐句逐段的分析方法在高语课堂上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依次提出下述问题,帮助学生从人物和情节的角度进行整体分析,以实现理想的统一观照文本效果。首先教师提出:根据文本内容可以知道,这片叶子并不是一片真的叶子,但是它却关系到了几个人的命运?他们都是谁,他们的命运又是怎么样的?当学生得到答案以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一句话对小说情节进行概括,使大家明确:贝尔曼只以一片藤叶,便让年轻画家重燃生存信念,自己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了解了这些,学生便会明白:叶子虽“假”,但它所展现的感情却是“真”的。接着教师则可以继续发问:“假”叶子串联起了哪些人的“真”感情呢?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另外,文章里还出现了哪些人物,作品所展现的主题内容是什么等等问题,均可以让学生对《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让大家体会到小人物之间的真诚与可贵情感,那种无私关怀与帮助别人的情感是值得学生为之动容的。

三、研究表现手法是探索的要点

当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等有了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带领学生对小说的细节进行研究,分析已经生了重病的琼珊是因为什么原因活下来的?是因为“叶子”,还是因为贝尔曼,亦或是因为医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将展开深入的思考:由于之前师生的分析将本文认定为现实主义小说,因为它的环境是现实的,生活细节是真实的,人物也从现实中来,但是依然有一点细节是应该引起学生注意的,那就是生了病的人,其生命是受到生理情况所影响,但是在小说中却更大程度来自于精神与信念的影响。比如小说里面提到:“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作者欧·亨利刻意强调了人对生命信念的重要性,如果能够坚定生命的信念,则战胜死亡并不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小说便自然而然地把主观情感置于客观生理规律的重要性之上。事实上,这样的认知与表述方法,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比比皆是,此时教师可以引申提到:中国戏剧家汤显祖在著名戏剧《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时说到:“情不知所以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也正是这样的道理。这种表现观念未必和现实完全相符,却是一种符合作者与读者内心期待的好方法,越是超越于客观,越是容易让作品产生诗意的味道。那么,此时教师便应引导学生关注另外一个问题,即这种超越于现实生活的观念,是如何同文章看似现实的具体内容联系起来的,是什么让小说的叙述并不显得空洞与抽象,这个起决定性的事物是什么呢?学生很容易给出答案:是叶子,窗外那一片看起来正处在凋零状态的叶子。叶子是一种极为平凡的自然事物,可是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欧·亨利让它有了生命,有了在凄风苦雨环境下不屈生存的顽强毅力,这便使其处在一种重要的象征地位,使其并不完全等同于对现实的描写,作者将叶子的意义最大化,从而让文本显现出了超越于现实的诗意魅力。

四、体会文章深意是探索的升华

最后,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对小说内涵深入体会,突出其卒章显志的作用。教师同样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问题一:谁因为主人公而付出了生命?答案是比较明确的:贝尔曼。很显然,他是小说中的英雄,可是与一般的英雄人物有所不同,作者将其描写得并没有英雄的华彩,其外表已经衰老,可以说是其貌不揚,而且他在事业上也没有大的建树,四十年作画始终无所成就,另外,他是一个话语粗鲁的人,但这恰恰反衬出了他的人格魅力,显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总结“最后的常春藤叶”在象征意义方面的独特之处,学生会逐步明确,首先这是一种希望的代表,是对人们不断抗争精神的鼓励,其次,它代表了友谊与可贵的爱心。教师继续提问:既然这片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常春藤叶的含义是如此深刻,那么作者因何没对其进行详细描写,没有叙述贝克曼绘画的过程?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意识到:这样做才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使读者有读下去的欲望,那种似有若无的绘画过程,体现在作者的描绘中,如夜里的一盏灯、扶梯搬动过、东一枝西一枝的零乱等等都足以令人动容。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认识到,高语课堂教学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具有高超的艺术性,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符合由浅入深的探索,强化阅读认知的原则,教师一定要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从而保证包括生命教育在内各项教育目标的落实,本文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提出的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是大量教学实践中的一次尝试,这种尝试是没有止境的,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与时俱进,满足学生不断提升的认知需求。

参考文献:

[1]冯为民.坚守的收获——《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及思路解说[J].语文教学通讯,2010,(1).

作者简介:戴建华(1982—),男,江苏省南通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阅读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