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按功能划分,挖掘文本中的潜在内容

2018-11-16储宁静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0期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课堂教学的探讨也随之深入,语文界发出了“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的疑问。一切问题的探讨都离不开文本,要深入挖掘文本,就需要找到文本中的潜在内容。按照功能划分,可以通过以下五大功能挖掘文本的潜在内容:感官功能、认知功能、功利替代功能、爱的功能、自由的审美功能。

关键词:潜在内容;功能替代;审美功能

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潜在教学内容、预设教学内容、呈现教学内容、内化教学内容。其中潜在教学内容是最开始的环节,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刻地挖掘;预设教学内容主要考验教师对整节课的设计;呈现教学内容便是将一堂课的内容完美呈现;内化教学内容则需要考评、评价的得出,要把上课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万事开头难,因此,如何挖掘到文本潜在内容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潜在教学内容指的是哪些呢?以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为例,文中有这么一句:“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接下来便可以分析:“身材很高大”暗示他是有生存本领的;“青白脸色”说明生活不好;“皱纹间有伤痕”,此处为何不描述他的手、颈,却抓住了脸部来写,这便需要我们去探寻其潜在内容:一来说明孔乙己很苍老,生活窘迫,皱纹深;二来说明他时常被打;再者,古人云“打人不打脸”,此乃有伤人格,可见孔乙己的人格已被摧毁。发现这些表层文字之下的潜在内容有利于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从而能够引导学生游刃有余地挖掘文本。

如何找到潜在的内容,我们可以按功能划分来进行挖掘,具体可分为:感官功能、认知功能、功利替代功能、爱的功能、自由的审美功能。

一、感官功能

感官功能指的是可以从文本中描写感官的文字来挖掘深层次的内容,如《西游记》中酣畅淋漓的打斗场面,可以见识到孙悟空的本领之大,这就好比电影中抗日英雄被杀死的血红镜头,让人为其哀婉,让人气愤。因此,利用感官功能,能够使读者达到文道合一的境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有这样的描写:“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这里不应仅从“成堆头发”说明被害人数之多,还应注意到视觉和感觉的描写,正是由于视觉的刺激,使参观者浑身发抖,感觉全身发麻,这样令读者读来更觉恐惧,让人气愤不平。

二、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即培养学生对世界、对周围的认知能力。《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通过对不同小动物的了解,从而学会认识这个世界,也学会去比较不同事物的异同点。与《小蝌蚪找妈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小壁虎借尾巴》一文,通过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认识到不同动物的尾巴有着不同的作用,同时自己的尾巴也有着特殊的再生功能,启示学生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学会认识自己。

三、功利替代功能

功利替代功能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完成不了的事情,以作品中的人或物来代替完成。代表性作品有魏晋时期曹植的《七步诗》,既然不管怎么辩解,哥哥曹丕都不相信自己,曹植就让豆子来完成。抓住“七步”二字,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挖掘:仅七步之内成诗,可见曹植才华横溢,冷静镇定;要求七步完成,又见曹丕之心狠毒。这里的豆子便有着替代的作用,代替弟弟曹植向哥哥曹丕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聪明的小说家还会以“变形”的方式,完成功利替代: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中篇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的异化,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不会变成虫的,但是变成大甲虫却可能是人类存在的某种终极性的象征,卡夫卡能在虚幻荒诞中揭示現实生活与变异的人性,这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大甲虫的替代功能。

四、爱的功能

爱的功能也是价值观的功能,这种功能一般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各种爱的相关作品中,如朱自清的《背影》、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莫怀戚的《散步》等。《麦琪的礼物》,有教师对其结尾提出建议:“最后一段作者的评论是画蛇添足,应该到‘现在,你去煎牛排吧!结束便好。”作者的结尾好在哪里呢?这时候用前面的几个功能解释便行不通了,不妨从爱的视角来看看,面对彼此已经不再需要的贵重礼物,夫妻二人并没有做出惊讶的举动,体现出他们不为金钱、贵重礼物而影响其生活的态度与节奏,“继续煎牛排”可见他们之间的爱是自然的、朴素的。同时这也体现了欧·亨利的生活态度:对贫民的同情,对资产阶级剥削者的批判与鞭笞。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只有自己能够充分挖掘文本,才有可能把学生引领到文本的更深层次。

五、自由的审美功能

抓住“美”字看何为美?将“美”字拆开来便是“一只大羊在大草原自由舞蹈”。我们要看到文本的美,这种美是自然的,无拘无束的,不是人工捏造的。《口技》是一篇描写民间杂技的文章,很多教师都会在文中出现的几种声音描写中穿插讲解,最后总结其技艺高超,却忽视了最后一句话才是体现其技艺高超的美点。“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有两处美点:“一”指数量少,对比其表现出来的声音之多;“而已”二字,很少有人分析,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这一句开头加上“仅仅”二字,其背后之意全出,文章高明就在于没有“仅仅”二字,只有“而已”,更进一步说明口技者技艺高超。因此,几个“一”自由组合成一个整体,便是一场听觉盛宴,由此足见其艺术美、生活美。

面对不同的文本,我们不能局限于运用某一种功能,换言之,一篇精湛的作品,往往可以运用多种功能加以分析,如上面提到的《口技》一文,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能够被选入教材有其自身的艺术魅力,我们不仅可以从“自由的审美功能”去发现它的美,还可以抓住感官中的听觉,享受不同的声音带来的愉悦美感。

总而言之,教师想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潜在内容,切不可空谈、泛谈,需认真审度每一个字词、每一个语句,发现其表面朴实无华背后的妙笔生花。合理利用好这五大功能,方能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游走于文本之间。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储宁静(1995—),女,安徽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主研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