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教学要深挖“立德”功能

2018-11-16王菊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0期
关键词:道德素养诗歌教学立德

摘要: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经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古诗篇幅在中小学教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新课标不断强调其育人功能。因此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深挖其立德功能,以便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诗歌教学;立德功能;道德素养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经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古诗篇幅在中学教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新课标不断强调其育人功能。因此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诗歌文化的立德功能,以便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本文拟以古诗四首为例,谈谈如何深挖古诗教学的立德功能。

一、心中有“德”,时刻准备明“德”

对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晰该立什么样的“德”。只有立德的目标清晰了,学习才有倾向性和针对性。为此,作为教育的导引者,教师必须先行研习,把握住“立德”的基本内容。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研习这些具体内容。

对于中学生而言,立德的主要内容应是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以及世界优秀传统文化。从本质上看,立德就是铸魂,是使学生得以灵魂提升和品格高尚的重要举措。为此,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多次强调要立德树人,并希望通过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使其成为可以实现的客观现实。其实,就笔者观摩过的大量课堂教学来看,不少教师痴迷于各种答题技巧的传授,甚至是手把手的苦教。不得不说,这些教师是忠于自己的职业的,他们就是典型的教坛苦耕者,值得人们给他们送去掌声。但是,仅仅满足于这些技法的传授,而没有最为根本的立“德”过程,最终“树”起的人也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又怎能寄希望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呢?还有一类教师会对此持有异议,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立德的内容,但是,笔者还是不得不“绝情”地将其判定为立德行为的缺失。仔细剖析他们所谓的立德过程,就能很快发现其本质。例如,在讲授古诗四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之时,有教师以此诗讲述牛郎织女之间爱情为由,简单点出其悲剧性。似乎其中已有立德的过程,甚至会有人说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讲究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貌似还有点道理。但是只要细加辨析,还是能发现其不足之处。不错,潜移默化是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一大特点,但是对源头以及路径的淡化处理乃至直接漠视,则是教育的最大悲哀。就这首《迢迢牵牛星》而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精准分析出牛郎织女之间爱情悲剧的源头,然后导引学生反复品读诗歌、品悟诗歌意境,借助诗歌品析牛郎织女爱情之悲、统治者之了无人性……其实,上升到这个层级的鉴赏之后,学生就会由此文明晰立德的一个基本路径,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乃至会由此诗生发很多的思考话题。为此,就课堂教学而言,为人师者最先要做的就是心中要有“德”,并结合教学内容随时设计明“德”的基本思路,并为可能出现的明“德”意外预设一些多向度的解决方案。

二、学中向“德”,善于精心品“德”

教学实践证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学为终极评价指向的,只有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设计才算科学,教学活动才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教师的导学就显得意义重大。导得精准,就会使学生走向一片光明,学得也会轻松惬意而又有所得。于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求,语文教学中的古诗学习活动必须引导学生时刻不忘向“德”这个终极指向。

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要实现立德目标,就需要教学始终紧扣立德这一中心,认真分析诗歌。学生首先需要从这首七言绝句中解构出诗人李白与友人王昌龄之间深厚的情谊。事实上,在这短短的28个字当中,诗人并未直接揭示两人之间的情谊。但是,在“杨花落尽”和“子规啼”之中,李白已經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其中。通过“我寄愁心与明月”,作者自己的思念与愤慨都“直到夜郎西”了,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一个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诗人的要求,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其次,需要从王昌龄的“左迁”之中,解构出诗人对王昌龄被贬的愤慨,继而洞悉诗人以及朋友王昌龄意欲建功立业的赤子之心。于是,这样的教学就超越了简单的揭示关心友人和因友人被贬的愤慨之情,不再将此诗简单地理解为发牢骚的结果,而是上升到引导学生珍惜友谊、立志报国这样的立德行为。

三、行中践“德”,渐次比照立“德”

立德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需要在循序渐进中实现。就诗歌教学的立德而言,仅有前两个层级的明“德”和品“德”行为,还不足以引导学生真正实现立德的目标。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继而因行而立。

在诗歌教学中,立德行为需要指向文本之中的德行品析。以《观沧海》为例,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大胜之后的归途中所作。诗人观沧海,是为“歌以咏志”,诗中的“澹澹”之水、“竦峙”山岛、“丛生”树木、“丰茂”百草等都指向于诗人的壮怀,而学生自然需要从中获取人生积极有为的启示。此外,立德行为也需要超越文本,实现行动中的“立”。再以《登岳阳楼》为例,这是一首忧国忧民之作。此诗显现出杜甫的大儒情怀,自己虽然生活困窘,具有“老病”等众多不幸,但他牵挂的却是社稷与苍生。这种舍“小我”念“大我”的情怀确实值得当代学生学习。据此,学习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适当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做一个具有“大我”情怀的当代青年,不至于出现不帮扶孤弱等冷漠行为。其实,经由这一系列的努力之后,立德目标就会渐次实现。

立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大任务,不可漠视,需要广大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心中怀“德”,学中明“德”,行中践“德”。

参考文献:

[1]吴晓辉.古典诗歌教学中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4).

[2]顾乐波.与经典的一次亲密接触——《迢迢牵牛星》教学案例[J].语文学习,2005,(1).

[3]陈娟.古诗,或许应该这样教[J].华人时刊(校长),2016,(12).

[4]杨玉香.设计适宜目标 提升核心素养[J].语文教学之友,2018,(5).

作者简介:王菊(1974—),女,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语古诗词教学。

猜你喜欢

道德素养诗歌教学立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大学生“媒体素养”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调查研究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基于人才培养的思想品德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