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阅读品质 提升小说教学效率

2018-11-16孙丽丽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效率

摘要: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浅层的情节方面。要提升学生小说阅读的品质,可以从忠于原文、把握小说大意,连缀文本、建构小说全识,超越行文、探寻小说神韵三方面展开教学。

关键词:阅读品质;小说阅读教学;教学效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喜欢阅读小说。不过,经过了解和阅读检测,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喜欢小说,是源于小说文体的叙事特点。简单点讲,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住了。

但是,就小说阅读的根本要求而言,这种阅读取向是有偏颇的,是不可取的。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提高小说阅读能力的前提就是培养优秀的阅读品质。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选文《品质》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小说阅读品质。

一、忠于原文,把握小说之大意

毋庸置疑的是,对于任何文本的学习都需要熟悉原文的基本内容,这是由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小说阅读自然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不过,至于怎样熟知文本的基本内容,还是需要廓清一些认识,明确一些基本做法的。拟以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创作的《品质》教学为例,谈一谈这方面的做法。

对小说文本的认知,必须忠于原文,不可有任何杜撰的、想当然的思考和想法。即学生的认知必须建立于对原文的精准阅读基础之上,只有基于原文基础上的理解、鉴赏等,才是可信的。此外,小说的阅读必须紧紧扣住其“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人物方面,要引领学生辨识清楚谁是主人公、谁是配角,更要在此基础上搞清楚次要人物形象对于刻画主人公的意义。在《品质》一文中,学生必须区分清楚“我”和格斯拉以及格斯拉兄弟俩之间的关系。学生习惯于阅读记叙文,很容易将“我”界定为主人公。实际上,这是受定式思维的影响。在这方面,教者可以列举两个例子,一是《孔乙己》中的“我”,二是《故乡》中的“我”,让学生回味这些“我”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我”在《品质》中的配角身份,“我”所发挥的视角功用。至于格斯拉兄弟俩,在行文中,作者有意识地进行了比较,安排了哥哥的先行死亡。据此,就可以轻松断定弟弟格斯拉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这篇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只要按照时间顺序,围绕格斯拉靴子生意的由盛转衰进行梳理即可。至于小说“三要素”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的环境,则需要引导学生廓清认识。因为学生大多习惯于将环境等同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而忽略了更为关键的社会环境。实际上,这也是导致学生对小说创作主旨不甚了解的重要缘由。在本文中,自然环境不多,充其量也就是对格斯拉兄弟店铺的描写。在阅读时,教师必须让学生认清社会环境对于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的作用,引导他们善于从中生发对文本主旨的认识。就这篇小说而言,学生必须从中捕捉到行文中所述及的“大公司”,认识到它们对于格斯拉悲劇的诱因作用。

二、连缀文本,建构小说之全识

在小说阅读过程中,存在一个基本事实:绝大多数学生偏执于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把握。这个偏执行为的结果造成了学生对小说创作主旨的把握比较肤浅,乃至不够精准。这种结果之所以会存在,主要是因为连缀性阅读的缺位。

在这方面,主要有两种连缀。一是小说情节的前后连缀,这有助于学生对人物行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有一个基于来龙去脉性质的全面认知。例如,将格斯拉制作的靴子质量从前后时期的比照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其质量越来越好,而且式样更加时髦、制作时间也在相对缩短。这里面透析出的是格斯拉对制鞋质量的坚守,对制鞋理想的坚守……二是对小说中各种描写的连缀,这有助于学生对小说文本有一个细致入微的赏鉴,更能使学生生发出小说审美的美妙获得感。其实,在这个环节,恰恰是不少学生的短板。他们往往大而化之地“浮游”于小说文本之上,仅仅满足于对小说情节的粗浅认识。至于这些情节的重要支撑——各种描写,则少有“下潜”式的品味。于是,他们很难达到对小说的深度解读,自然也就不觉得小说是一门富有种种价值和魅力的艺术。在《品质》一文中,值得进行连缀性阅读的描写众多。即如,文中在写“我”如何区分格斯拉兄弟时,作者写道:“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在下文,“我”问何时可以取靴子的时候,作者又提及了一次。这里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与上文形成一种呼应,便于读者形成一个有关其形象的连缀。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连缀之后,读者还可以从中解析出格斯拉与其哥哥的重要区别——制作靴子技艺的精妙。很明显,格斯拉哥哥在制作方面做不了主,一切都听从其弟弟。作者巧借这种手法,完成了对格斯拉形象的侧面烘托。再如,文中多处写到格斯拉对自家皮革的赞美,“多么美的一张皮啊!”“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这里面直接透露出他对皮革的选择是精心、真诚的,比大公司的皮革要好。但是,从前后的语境来看,前一次的赞美表明他的制靴理想还比较顺利;而到了后一次,语气平淡得多,可见其理想遭受了残酷现实的打击。通过前后连缀性阅读,小说形象得以更加丰富,小说的意义也因之更加丰盈。

三、超越行文,探寻小说之神韵

在小说阅读中,我们讲究忠于原文,但这并不妨碍阅读对行文的超越。事实上,就小说创作而言,作家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敏锐的感知力。体现在作品中,总是直接或间接地透露出社会环境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刻画的重大影响作用。为此,对小说神韵的探寻就必须有一个基于基本社会现实的超越。

在《品质》一文中,格斯拉悲剧的成因在小说中有所体现,那就是借助他自己之口揭示的真相——大公司抢了他的生意。实际上,这就是当时大工业生产给手工业生产带来的生存压力。不过,就行文来看,作家并没有注重这种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客观性,而是在渲染大公司之虚假与小作坊之真诚之间的矛盾,并借助悲剧性结局引发人们的思索:为什么真诚、执着的理想遭受了无情的打击?很明显,这是超越了经济领域的判断,而指向了人性角度的审视。如果上升到这个层级,小说阅读必然是超越了行文,也能直抵其神韵。

事实证明,小说阅读也需要培养优秀的品质,需要学生根据文本开展渐次深入、尽得其神韵的赏鉴。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很有必要据此不断开展这方面的训练,以期学生能更加高效地开展小说阅读。

参考文献:

[1]朱艳敏.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实践探讨[J].语文建设,2016,(35).

[2]陈彬.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再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

[3]付垚.初中语文阅读多元化教学策略探析[J].语文教学之友,2018,(4)。

作者简介:孙丽丽(1983—),女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小班化与互联网整合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率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巧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
对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的思考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谈如何提升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的效率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