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古琴音乐文化整体历史发展思考
——编年史体例与宋代古琴音乐文化研究

2018-11-15

音乐文化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编年宋太宗士大夫

章 瑜

内容提要:古琴是宋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编年史体例厘清史料中古琴人、事出现及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时间上的观照,揭示宋代古琴发展的细节化脉络及阶段性特征,以探寻宋代古琴音乐文化整体历史发展总的时代特征。

前 言

宋代,是中国古代古琴音乐文化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琴的正统地位得以恢复。①宋朝统治者极力推崇古琴。琴在宋人文化生活中的运用极其普遍,文人士大夫对琴的实践与研究,使两宋的琴学思想、文化内涵等具有其自身显著的特征。僧人、道士等也是宋代古琴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职业琴人使琴在艺术表现方面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古琴的第一个流派正是产生于宋代。许健先生认为:“宋代琴曲艺术有着突出的进展。宋代琴曲数量大增,质量也有显著提高。宋人的作品和琴论对明、清有着直接影响。”②因此,宋代是中国古代古琴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代。

宋朝历史自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建国的960年,至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的1279年,总计319年。在两宋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琴音乐文化是否伴随历史、政治、社会背景等环境的变迁、王朝的更迭,而呈现其自身独有的历史发展特征?纵向来看,古琴音乐文化在宋代三百多年是如何发展的?北宋与南宋古琴音乐文化的发展特点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宋代古琴发展的历史舞台上,除了“精英人物”“重要事件”,是否还存在大量的“其他人物及事件”“小人物及小事件”,这些尚未被关注的人物事件,对宋代古琴历史发展有何价值及意义?

笔者尝试从编年史体裁的研究视角对宋代古琴音乐文化的发展进行窥探。③编年史是一种整体对纪年统一的体裁,其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具有自身独特的时间、细节和逻辑的特点。笔者认为,编年史体例对宋代古琴研究的价值,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编年史体裁依照时间纵向书写、呈现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及相互间联系的特点出发进行思考,是否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宋代古琴历史发展的过程化及其阶段性细节化特点,从而厘清宋代古琴历史发展脉络?也即,基于此,宋代古琴音乐文化的三百年历史是否存在一个纵向的发展规律?分别历经怎样的发展阶段和历程?各阶段相互间有何关联及差异?

笔者按照宋代18个皇朝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年书写。北宋包括宋太祖(960—976)、宋太宗(976—997)、宋真宗(998—1022)、宋仁宗(1023—1063)、宋英宗(1064—1067)、宋神宗(1068—1085)、宋哲宗(1086—1100)、宋徽宗 (1101—1125)和宋钦宗(1126—1127)九朝,南宋包括宋高宗(1127—1162)、宋孝宗(1163—1189)、宋光宗(1190—1194)、宋宁宗(1195—1224)、宋理宗(1225—1264)、宋度宗(1265—1274)、宋恭帝(1275—1276)、宋端宗(1276—1278)、宋末帝(1278—1279)九朝。宋代古琴编年条目数量,北宋为429条,南宋为309条,总计738条。两宋各朝编年条目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1 宋代古琴编年条目分布情况统计表

从以上表格条目数量分布情况来看,北宋时期,宋仁宗朝和宋神宗朝占较大比重,其次为宋哲宗朝和宋徽宗朝。而南宋时期的编年条目主要集中于宋高宗、宋孝宗、宋宁宗和宋理宗等四个皇朝。总的来说,编年条目数量的多少与皇朝存在时间的长短相关。但也有例外,比如,北宋中后期的宋神宗和宋哲宗朝,存在的时间虽然仅20年左右,但其编年条目数量远远超过同样存在20年左右的北宋前期的宋太宗朝和宋真宗朝。可见,北宋时期所历经的九个皇朝,其编年条目数量呈递增的发展趋势。

宋代古琴编年条目所呈现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宫廷琴事(皇帝、雅乐),文人琴事④(精英、群体),文人琴事(单个、个体),职业琴人琴事(琴曲、谱),琴论及古琴思想,藏琴、制琴琴事,宴乐及城市民间俗乐琴事,僧人、道士、隐士琴事,女性琴人琴事,儿童琴事等十大类。

这些内容各自在每个皇朝的条目数量及所占比例是不一样的,本文通过编年体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以期窥探以上宋代各类琴人、琴事在不同的历史时间中发展的情形。以下是宋代古琴编年条目在不同时段所占比例的分布情况,见图1、图2。

图1 北宋古琴编年条目比例图

图2 南宋古琴编年条目比例图

可知,以上两个图示所呈现出来的两宋古琴编年条目分布特征有如下几点:

其一,北宋和南宋古琴编年条目,占比重最大的都是文人琴事编年条目。不同的是,北宋时期文人琴事条目的史料内容集中于少数精英士大夫,并大多以群体的方式进行琴事活动。而南宋则是数量庞大的单个文人个体琴事条目,且文人琴事覆盖面及数量超越北宋。

其二,北宋宫廷琴事的古琴编年条目所占比重,与南宋相比更大。

其三,南宋时期,条目内容出现职业琴人及其琴曲谱,这是北宋所未出现的新类型的编年条目,且占较大比例。

其四,北宋时期,古琴编年条目的内容及类型主要集中于文人琴事和宫廷琴事,两者占北宋总条目数的81%;而南宋时期,古琴编年条目的内容及所涉类型比北宋更为丰富,各类条目所占比重较北宋更加均衡,从中可以看到,古琴在南宋发展的繁荣与多元化特征。

根据以上编年条目内容所占比例及其分布特征,笔者进一步将各类琴人琴事内容分别置于历史时间的进程中进行考察、统计和分析,以期探讨和思考两宋古琴历史的发展过程脉络及阶段性特征。见图3、图4。

图3 两宋古琴历史发展过程图示(北宋)

图4 两宋古琴历史发展过程图示(南宋)

以上图示中,横向为朝代,纵向为编年条目数,从图中可以看出:

其一,北宋时期,前三个皇朝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朝的编年条目内容,主要集中于宫廷琴事。其中,第二个皇朝的统治者宋太宗对古琴尤为重视,古琴在宋代宫廷雅乐中的地位开始凸显。

其二,北宋时期,从第四个皇朝宋仁宗朝开始,古琴编年条目占最大比例的为精英士大夫琴事及其相互间的群体交流活动。且大多集中于范仲淹、欧阳修、黄庭坚、苏轼、梅尧臣、张耒、苏辙、秦观等人。

其三,北宋末期,第八个皇朝宋徽宗朝的特点为,古琴编年条目内容及类型较之前更为丰富,一方面,既延续了此前北宋历朝宫廷琴事和精英群体琴事的繁荣。另一方面,又出现一些新的发展动态。

其四,南宋时期,古琴编年条目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较北宋有所变化。单个文人琴事及文人琴诗、文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多。可见,北宋灭亡进入南宋时期,南宋古琴发展的显著特征为:文人琴人的单个人数更多、覆盖面更广,而精英文人士大夫的古琴雅集等群体性交流活动明显减少。

其五,南宋中后期,特别是宋宁宗朝以来,古琴编年条目的分布特点为,出现了职业琴家及其琴曲谱条目,且女性琴人琴事、儿童琴事、藏琴制琴琴事均较北宋明显增多,同时出现了城市民间俗乐琴事条目。并且,古代第一个古琴艺术流派——浙派产生。

根据以上古琴编年条目内容及其分布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知,古琴音乐文化在宋代三百多年时间的历史进程中,的确呈现出了阶段性的发展特征。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古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并非相同,而是存在差异,两者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由此,笔者尝试将宋代古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宋代古琴正统地位的确立;精英士大夫琴文化的繁荣;延续与开启;文人士大夫琴文化的转型;古琴艺术流派的形成及多元化发展。详见表2。

表2 宋代古琴历史发展脉络分期表

(一)宋代古琴正统地位的确立

笔者认为,宋代建国的前三朝为宋太祖、宋太宗和宋真宗朝,此为宋代古琴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历史时段为960-1022年。

根据上文古琴编年条目数量的统计及图示,可知,宋代开国以来,前三朝的古琴编年条目中,占比重最大的史料内容为宫廷琴事,宋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古琴在雅乐中的作用和地位。其中,宋朝第二位统治者宋太宗,其对古琴的极力推崇及影响,对宋代古琴三百年的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详见下文)。古琴正统地位的确立主要体现在宋代宫廷古琴制度及文人古琴思想两个方面。

宋朝开国的前16年(960—976),为宋太祖朝。学界对于宋代古琴的研究,基本从宋代第二个皇朝宋太宗朝始,而宋太祖朝的古琴发展情形尚未引起注意。宋太祖朝处于宋朝建国之初,时局尚未稳定。其古琴史料内容主要为宫廷雅乐琴事。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称帝,是为宋太祖,定都开封,改国号为宋。二月,礼部侍郎窦俨便上言请修新乐,正雅乐名,确定琴作为雅乐器的编制,其乐谱沿用后周《大周正乐》所定。⑤其后,在此基础上,判太常寺和岘及秘书监尹拙增补了雅乐器中古琴数量、乐曲内容,以及调整其乐队排列位置等。⑥朱长文《琴史》收录的十位宋代琴人中,宋太祖朝有窦俨一人⑦。

宋太祖朝出现间接涉及宫中琴待诏制度的史料内容,其规定技术官本身无品秩,不得被派遣担任地方官,而技术官中应包括琴待诏。⑧宋太祖的王皇后善弹古琴。⑨

北宋第二个皇朝宋太宗朝共21年,即976-991年。该朝的政治、社会局势趋于稳定。宋太宗作为此时的君主,至关重要。琴之所以成为宋朝的正统乐器,宋太宗作为统治者对琴的推崇及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宋太宗是宋代第一位酷爱古琴的皇帝,其对古琴的重视程度之深,是整个宋代古琴发展繁荣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么,宋太宗对古琴是什么样的态度?他做了哪些与古琴相关的事情?这些事情对接下来宋代古琴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其一,古琴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工具和手段,得到宋太宗的重用。宋太宗效仿周文、武二王加琴弦的做法,于七弦之上加二弦作“九弦琴”,其利用琴的象征意义和功能以达到政治目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⑩之后,宋朝历代尤其北宋时期,各朝统治者相继效仿和发展宋太宗对于宫廷雅乐古琴的政策。

宋太宗宣扬《吕氏春秋》中宓子贱弹琴治国的典故,使琴的象征意义深入人心,佳政琴鸣,以礼乐教化人民,以此来统治百姓,治理国家。⑪可见,宋太宗认识到琴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以及琴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

其二,宋太宗个人生活中怀有喜爱弹琴的文人雅趣情怀,古琴与其如影随形。“太宗当天下无事,留意艺文,而琴棋亦皆造极品。”并且,宋太宗还作有多首琴诗,从这些诗中的文字中可以了解,他对古琴的理解程度非常深刻。

其三,宋太宗始终善待重视宫内外弹琴的人,尤宠江南琴人。该朝明确规定,宫中琴待诏可以加恩,并且人数颇多,目前史料所见宋代为数不多的5位留下姓名的琴待诏中,宋太宗朝就有4位。⑫并且,琴待诏可与宫外不同身份的人切磋琴艺。

宋太宗召见并嘉赏民间弹琴的僧人释从信,诏纳能琴的广慧夫人。⑬

其四,宋太宗废阁谱,而自新制琴谱二十卷。⑭阁谱是前朝历史上留下来的琴谱,宋太宗废之,说明其想通过此事表达其所追求政治上的标新立异。

其五,宋太宗爱好收藏琴。曾命内侍裴愈去江南民间搜集古琴藏于宫中。⑮

宋太宗驾崩,其祭奠礼上陈列着他生前喜爱的古琴⑯,可见,琴对于宋太宗的一生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朱长文《琴史》收录的十位宋代琴人中,宋太宗为唯一一位帝王统治者。朱长文将宋太宗对琴的贡献作了较高的评价。⑰

宋太宗是宋代第一位爱好古琴的帝王君主,作为宋朝初期的统治者,他对于琴的态度,以及他与琴的关系是多层次(面)的、复杂的,对于整个宋代古琴发展意义特殊非凡。他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古琴闲情雅致的情趣,自此成为宋朝风行的一种社会时尚,逐渐影响着文人士大夫及社会各阶层,为北宋乃至整个宋代古琴各方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从宋太宗对琴的态度可以窥探他在政治上既有复古的一面,又追求标新立异,反映了他作为宋初统治者在政治上的追求与自信。因此,宋太宗对于古琴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是整个宋代的。

除了君王的极力推崇和影响之外,这一阶段古琴正统地位的确立也体现在文人琴论思想中。包括柳开、王禹偁、崔遵度、赵湘、黄休复等,尤以前三位突出,体现为他们的著述文论及其所反映出来的琴学思想,他们主张古琴“乐之中,琴为贵”⑱“有琴方是乐”⑲“天地之和,莫先于乐。究乐之趣,莫近于琴”20的儒家正统的琴学思想,代表了宋代初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琴乐观,体现了这一阶段的儒家正统音乐观。可见,宋代古琴的正统地位在思想上得以确立。

(二)精英士大夫琴文化的繁荣

刘子健在《中国转向内在》一书中指出,11世纪的宋代中国,是文化在精英中传播的时代,开辟新的方向,开启新的、充满希望的道路,乐观而生机勃发。21他认为,此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是精英文化的时代,出现了一批全能发展的文人士大夫。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开明政治体制下,此时期也是北宋古琴音乐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精英文人士大夫琴文化得以繁荣,在中国古代古琴历史上极具“宋代特色”。笔者认为,此为宋代古琴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历史时段为1023—1100年。

上文图3“北宋古琴历史发展过程图示”体现出,此历史阶段古琴编年条目所见史料内容,主要集中于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黄庭坚、苏轼、张耒、苏辙、秦观等这批精英文人士大夫琴家的琴事。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他们与僧人、道士等社会其他阶层的古琴交流频繁活跃。大型雅集、弹琴会友等群体交流活动是此阶段古琴历史发展的突出特征。22此阶段士大夫精英文化通过古琴体现得淋漓尽致。琴渗透到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观念、充实心灵、切磋琴艺及意境、治疾功能、著书行文、琴曲填词等等,他们通过古琴传递彼此间的情谊,古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与温暖。通过弹琴,追求一种心境、心灵的沟通,而不是琴曲研究本身。23他们通过对琴的理解,表达对治世、人生观念和态度以及审美原则、人生境界的追求。古琴与士大夫文化交融,开放、乐观而活跃。

(三)延续与开启

上文图3“北宋古琴历史发展过程图示”显示,在北宋末期的最后二十多年即1101—1127年,上一个历史阶段突出的精英群体文人士大夫的琴事编年条目明显减少。编年条目的史料内容,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此时期应为宋代古琴历史发展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

一方面,该阶段延续了北宋以来宫廷雅乐对古琴的重视,并且在宋徽宗朝达到新高度。宋徽宗是北宋继宋太宗之后又一位嗜好古琴的统治者,他作琴诗,亲笔绘制《听琴图》,在宫中设有琴院及“万琴堂”,搜集古今名琴。宋徽宗作大晟乐,制造一、三、五、七、九弦的“五等琴”,对琴的数量、排列位置等做出系统安排。至此,古琴在北宋宫廷雅乐演出中的编制达到成熟。杨荫浏《史稿》指出:“从宋代统治阶级在雅乐方面所用的乐器来看,新制的乐器,以琴瑟类弦乐器和笙类管乐器为最多。”24这指的便是徽宗大晟乐中琴的编制。在祭祀、朝贺时的大乐中,五等琴用了89张之多,仅七弦琴便有23张。

另一方面,该时期的史料中,出现了新的内容。其一,民间俗乐琴事。此时期政治时局动荡,内忧外患,客观上促进了城市俗乐的发展,东京城俗乐琴事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25这一特点至南宋时期达到繁荣。其二,琴乐风格研究。成玉磵第一次将古琴音乐风格及指法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归类分析,指出不同体裁的琴曲具有不同的演奏特点。26其三,民间藏琴、制琴活动记载明显增多。宋代民间收藏古琴活动从北宋中期已开始,至徽宗朝数量增大,南宋更是非常繁盛,并一直持续至宋亡入元之后。周密《云烟过眼录》所载自北宋太祖开宝元年至宣和末年涌现出的五位造琴大师,其中有三位是徽宗时期。27这应与此阶段民间俗乐琴事繁荣有关,乐器的需求量增加,一些擅长造琴的名家相继出现。

(四)文人士大夫琴文化的转型

北宋政权灭亡,宋朝迁都临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之南移,社会发生巨变。与北宋11世纪精英文人士大夫文化特点不同,12世纪的南宋王朝,历经了靖康之变和北宋亡国的南宋文人士大夫,坚信儒家道德是救国的唯一出路,但其理想被现实权力政治打败,皇帝将权力托付给了代理人(秦桧)。士大夫们对权力的分享程度日渐下降,政治形势不再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文化模式也由此发生转变,统治者不再允许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的转变过程中,文人士大夫的政治意识和人生态度都发生显著变化,失去了北宋时期的外向、活跃,而转向内省、审慎。精英文化在发展,但其发展限定在固有的范围之内,中国文化在整体上转向了内向化。28

政治、社会环境的巨变,会对古琴的历史发展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呢?从上文图4“南宋古琴历史发展过程图示”来看,与北宋相比,南宋古琴编年条目最突出的特点为,文人琴事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编年史料内容中,再未出现如北宋精英群体雅集活跃的情景。此时的士大夫群体是一个一个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精英分子,这种情形一直到南宋结束。弹琴是个人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行为,而不是群体外向的、活跃的、自由的雅集会友形式。南宋文人如曹勋、范成大、冯时行、楼玥、陈造、杨冠卿与妙能、杨万里、朱熹与蔡元定等,他们弹琴、听琴、作琴诗,在南宋的琴诗中,“听琴”一词出现频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时期文人士大夫与琴的关系的一种状态:安静的、理性的、内省的。

文人琴事在南宋琴史中依然占最大比重,但文人与琴的关系及其性质与北宋已然不同,北宋突出的是一种精英士大夫琴文化,集中于少数精英群体中,且文人士大夫与琴的群体交流活跃。而文人士大夫与琴的群体交流在南宋史料中非常少见,南宋文人士大夫琴文化不再集中于少数精英群体身上,而是分散于诸多文人的个人行为,单个弹琴的文人人数庞大,体现为,南宋文人所收录琴诗、琴文的文集种类比北宋丰富。文人士大夫琴家的方式主要为与琴的个人行为,最突出的便是作琴诗、日记等,且数量上大大超越北宋。据笔者统计,北宋文集中收录琴诗(文)超过十首(篇)的文人数量约34位,而南宋达到65位。

本文将浙派的产生作为南宋古琴历史发展划分的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此阶段又为整个宋代古琴发展的第四个历史阶段,历经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三朝,历史时段为1127—1194年。

(五)古琴艺术流派的形成及多元化发展

南宋的中后期,在中国古琴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诞生了第一个古琴流派。本文将此作为宋代古琴发展的第五个历史阶段,历史时段为宋宁宗至宋末帝,即1195—1279年。

上文图4“南宋古琴历史发展过程图示”显示,从宋宁宗朝开始,新出现的职业琴人、琴事编年条目占据了显著的位置,南宋中后期,职业琴人群体的兴起,使中国古代第一个古琴流派——浙派得以产生。古琴作为一门独立的、具有自身规律的艺术得以确立,对后世古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古琴减字谱在南宋后期基本定型。自南宋琴家郭楚望以降,浙派琴艺代代相传,名师辈出,宋代末期的代表人物有刘志方、毛敏仲、徐天民、杨缵。从后世留存的浙派琴曲来看,郭楚望《泛沧浪》《潇湘水云》,刘志方《忘机》,毛敏仲《渔歌》《樵歌》,徐天民的《泽畔吟》等代表作品,大多寄情山水、追求意趣,体现了当时琴人的独特气质,为后世琴乐的发展定下了意境深远的基调,对明清古琴艺术的繁荣发展意义深远。

从编年条目的史料内容来看,除了古琴艺术流派的产生,此阶段在北宋末期的城市俗乐及民间藏琴、制琴等琴事活动方面,更加繁荣、发展。南宋笔记记载临安的节日景象“府第中有家乐,儿童亦各执笙簧琴瑟,最可人听”29“其官私妓女……或捧龙阮琴瑟”30等,古琴运用于民间小乐队的合奏与妓女贿酒等场合。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原本供个人欣赏,用于修身养性的琴,在制作上便有改善的需要,进而探索扩大音量的方法。因此,南宋由于琴的世俗化,在斲琴上对琴的形制有调整。由此涌现了一批斫琴名家,在制琴上进行了种种探索。南宋古琴的形制存在轻重厚薄、宽窄长短之异。南宋的琴有着北宋江南地区斫琴的历史传统,从这个角度,南宋的琴既有不同于北宋的时代特点,又有确守风格、变化甚微的一面。同时,南宋民间藏琴数量超过北宋,周密笔记中记载就有数十张。南宋中后期,产生了古琴艺术流派,城市俗乐及民间藏琴、制琴等琴事活动繁荣活跃,儿童弹琴活动、女性琴人的发展,还有一批爱国文人琴家(姜夔、汪元量、文天祥等)的出现,形成了古琴音乐文化的一种多元化发展。

编年史体裁通过编年条目对宋代古琴史料时间顺序的梳理,展现了宋代古琴三百多年历史的发展过程。北宋时期,琴被统治者作为政治手段及意识形态载体的特征凸显,琴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精英文人士大夫琴文化发展繁荣。随着北宋灭亡的社会政治巨变,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群体弹琴的特点及性质发生变化及转型,与北宋琴乐活动集中在少数精英之中的琴文化发展特征不同,南宋文人琴人数量剧增,其文集中的琴诗、琴文数量庞大,并产生了第一个古琴流派。此过程总体上历经的五个阶段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其相互间既有延续发展,又有转型、变迁、融合。因此,两宋古琴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推进、发展、延续、变迁、转型、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完整的有机体。

通过编年史的书写,拓宽宋代古琴史料的运用,进一步发掘具有研究价值的宋代琴人及琴事。

举两例。从目前学界宋代古琴音乐研究成果31中,笔者统计出这些成果所列举的宋代文人琴人,北宋共13位、南宋共9位。而通过编年史体例梳理出,所作琴诗文10篇以上的文人琴人,北宋共34位、南宋共65位。比如,对于北宋文人士大夫琴家,以往研究大多关注苏轼、欧阳修、范仲淹,而北宋还有王禹偁、黄庭坚、梅尧臣、张耒、刘敞、司马光、宋祁、宋庠等等,以黄庭坚为例,其琴事编年条目达到50条。以往对于南宋琴史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浙派研究和姜夔及其琴歌研究。而南宋还有陆游、白玉蟾、刘克庄、曹勋、杨万里、韩淲、陈著、陈造、王炎、方回等。这些文人以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是以琴人的身份被大家关注,但他们所作的琴诗,对古琴的理解有较深入的程度,也应算作琴人。只有将这些文人琴家和其琴事都包括进来,我们对宋代古琴社会发展原貌的观照才能客观而全面。忽略任何一部分都不是完整的宋代古琴断代史。因此,宋代的文人琴人除了目前学界所普遍关注者之外,同时存在有丰富的琴人、琴事、琴文史料等值得进一步拓展与发掘。

宋代宫廷雅乐中的古琴史料,目前学界研究成果多关注北宋,但南宋较少。笔者通过编年史体裁,共梳理出宋代宫廷雅乐琴事编年条目56条,其中北宋41条,南宋15条,主要补充了宋朝开国的宋太祖时期和南宋时期的该类史料。从编年条目的数量及内容可以看出,宋代宫廷雅乐中的古琴史料为北宋多于南宋。而根据南宋的15个条目,笔者进一步发现,南宋宫廷雅乐对琴的运用基本沿袭北宋,并且,自南宋中期的宋宁宗朝,史料中则鲜有关于宫廷雅乐琴的记载。

结 语

编年史体裁展现同一时间内所发生的不同历史事件及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发掘历史事件相互间及其与社会背景之间的相互驱动。

笔者尝试通过编年史体例的呈现,对宋代古琴发展过程中某一历史人物及其事件进行细节化、过程化的思考,探寻宋代琴人、琴事与社会背景之间相互驱动的关系。古琴,对于琴人一生的不同时期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他们的人生与古琴的关系,对古琴的理解状态,通过编年条目的书写得以非常清晰的呈现。以苏轼为例,目前所见史料中,其一生的琴事编年条目共约80条。在苏轼的人生中,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事件是否会使苏轼琴乐思想发生深刻的改变?苏轼弹琴的情形及状态会有何变化?他对琴的态度、理解以及体验会有何不同?根据苏轼琴事编年,可以发现,其一生中绝大多数琴事是发生于乌台诗案之后,以此为视角,对于琴人事件与社会背景之间相互驱动的关系,可以展开细节化、过程化的探索。

编年史体裁能对事物研究进行整体、全面的关照,能对事件进行过程化、细节化理解。通过这种全面的观照,能发掘出新史料及边角史料,以及平时不被注意的琴人、琴事。由于时间和学术水平有限,本文仍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研究。

注释:

①作为正音,古琴音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宋代之前的唐代,经由丝绸之路传来的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使琴乐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和动摇。到宋代,古琴的正统地位得以恢复。

②许健:《琴史新编》,中华书局,2012,第153页。

③编年史料及内容等详见笔者博士论文《宋代古琴编年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17,导师:洛秦。

④根据宋代编年条目内容所呈现出的特征,笔者尝试将宋代文人琴事划分为两类,一类专指北宋中期以来出现的精英士大夫文人琴事,代表人物包括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黄庭坚、苏轼等。另一类则为其他文人及文人士大夫琴事。具体阐释见下文。

⑤[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二十六《乐志一》,中华书局,1977。

⑥同⑤,第2941页。[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十四《圣朝乐县》,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⑦[宋]朱长文:《琴史》卷五,清康熙楝亭藏书十二种本。

⑧[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⑨[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笔者所见宋代古琴史料中,女性琴人共约20位,宋太祖朝的王皇后则为史料中所出现的宋代第一位女性琴人。

⑩[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八,中华书局,1995,第4册,第822页。

⑪[宋]罗从彦:《豫章文集》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⑫宋太宗时期四位宫廷琴待诏分别为朱文济、蔡裔、朱亿和骆偃。

⑬同⑦。

⑭[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四《琴述赠黄依然》,四部丛刊景元本。

⑮[宋]钱若水:《宋太宗皇帝实录》卷七十六,四部丛刊三编景宋钞本旧钞本。

⑯[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二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⑰同⑦。

⑱[宋]柳开:《河东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⑲[宋]王禹偁:《小畜集》卷七《闲居》,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 [宋]朱长文:《琴史》卷五“崔遵度《琴笺》”,清康熙楝亭藏书十二种本。

21 参见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2 举两例,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是夏,欧阳修在普明寺后园,组织文人避暑、雅集,弹琴煮茶。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二十六,王拱辰、孙道滋、蔡襄、燕肃、薛仲孺、张先等人为欧阳修送别聚会,雅集烹茶、作诗、下棋、鼓琴、击方响。([宋]欧阳修:《文忠集》卷五十六、卷一百二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 比如,范仲淹只弹《履霜》一曲,表明其平时弹琴的意图、侧重点并不追求琴曲的数量、琴乐风格等古琴艺术本身的研究,而是将琴作为一种抚慰心灵、充实情趣的一种载体,注入他自身的一些思想观念追求一种意境。

24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第396页。

25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卷十一,清文源阁四库全书本。

26 [宋]成玉礀:《成玉礀琴论》,载《琴书大全》卷十,见《琴曲集成》第5册,中华书局,1980,第206页。

27 [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卷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 同21 。

29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 截至2016年底。

猜你喜欢

编年宋太宗士大夫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索尼微单TM相机编年册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中山君有感于礼
吕蒙正送瘦马劝谏
忠言的力量
影像编年:色彩美学、造型风格与跨界追求——论导演张艺谋
蒲松龄《抱病》《病足》《念奴娇》等诗词编年推断
宋太宗自导“写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