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导管逆行性静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8-11-15金倩雯姚群燕罗剑钧陈世耀涂传涛
金倩雯,姚群燕,罗剑钧,陈世耀,涂传涛*
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上海 200032 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上海 200032
门静脉高压患者中约20%出现胃底静脉曲张(gastricfundal varices,GFV)[1]。尽管与食管静脉曲张相比,GFV出血发生率较低,但由于其曲张静脉粗大、位置特殊和高血流量,较难通过内镜成功治疗[2]。此外,GFV具有更高的再出血风险和死亡率[3]。球囊导管逆行性静脉栓塞术(balloon-occluded retrograde transvenous obliteration,BRTO)是治疗GFV和降低GFV再出血风险的安全有效的方法[4]。BRTO通过暂时阻塞门体分流的流出静脉,然后将硬化剂注射到病变部位。目前BRTO在日本和韩国广泛使用,但在国内关注较少。本文报告1例采用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BRTO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为临床提供参考。
1 病例资料
1.1 外院诊断经过 患者,女性,68岁,因“右上腹部疼痛伴乏力2个月余”入本院消化内科诊治。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隐痛和胀满,无放射性疼痛,疼痛发作与进食、体位无关,伴有乏力,无发热、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和腹泻,于当地医院就诊。上腹部CT检查提示:肝硬化伴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胆囊小结石、血吸虫肠病;胃镜检查示:胃底曲张静脉球及其周围见曲张静脉,未见食管曲张静脉。患者既往有明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史,服用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但未规律随访肝脏生化学及病毒学指标。此外,患者还有血吸虫病、高血压、白癜风病史,无烟酒嗜好,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1.2 本院诊治经过 入本院查体:神志清楚,慢性肝病面容,双手臂和腹部见片状白斑,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检查(-),腹平坦,腹壁未见曲张静脉,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未及,脾肋下2 cm可及,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及特殊检查:Hb 109 g/L,血小板计数 96×109/L,白细胞计数 2.93×109/L,凝血酶原时间(PT)13.4 s;HBsAg(+)、HBeAb(+)、HBcAb(+)、HBsAb(-)、HBeAg(-),HBV-DNA低于检出下限;肝功能: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13.1/4.9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27/32 U/L,白蛋白(ALB)33 g/L,白球比值(A/G)0.9,碱性磷酸酶(ALP) 99 U/L,谷氨酰转肽酶(GGT)34 U/L;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 17.6 ng/mL,癌胚抗原(CEA) 6.4 ng/mL、糖基抗原(CA)19-9 47.7 U/mL。主要诊断:乙肝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Child-Pugh A级);孤立胃底静脉曲张;原发性高血压;白癜风。
患者入本院后完善肝硬化评估。复查胃镜:食管正常;孤立胃底静脉曲张,达3.6×2.8 cm2(图1A,1B)。多层螺旋CT门静脉系统成像(CTA)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胃底静脉及脾静脉曲张,胃肾分流,脾大(图1C,1D)。经颈静脉插管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测定门静脉高压,结果为16 mmHg(1 mmHg=0.133 kPa)。考虑患者存在曲张静脉首次出血高风险,经过多学科团队(MDT)讨论,在抗病毒及对症处理的基础上,行BRTO,手术进展顺利。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患者好转后出院。随访3个月,患者未发生曲张静脉出血,继续随访。
图1 胃镜结果及门静脉CTA成像
A: 正常食管;B:胃底静脉曲张;C:CTA成像;D:CTA重建图像
2 文献复习
2.1 文献搜集 以“balloon-occluded retrograde transvenous obliteration”“BRTO”“B-RTO”为关键词在Pubmed,以“BRTO”或“球囊导管逆行性静脉栓塞术”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18年8月的研究。纳入标准: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有出血风险或是活动性出血,干预措施为BRTO治疗。纳入前瞻性及回顾性研究,排除同一作者重复发表或缺失重要研究数据的文章。共找到满足条件的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32篇,共33篇,病例数1 659[5-37]。
2.2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共有4个国家的33项非对照研究(32项回顾性研究、1项前瞻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表1~3)。共纳入1 659例患者中,1029例(62.0%)为男性,630例(38.0%)为女性。其中提供年龄的1 45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6岁。在提供肝硬化病因的患者中,270例(16.3%)为乙型肝炎,694例(41.8%)为丙型肝炎,366例(28.2%)为由酒精引起的肝硬化,329例(19.8%)为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在提供Child-Pugh分级的患者中,672例(42.3%)为A级,738例(46.5%)为B级,177例(11.2%)为C级。
2.3 BRTO治疗 1 659例患者中,43例患有肝性脑病。其中,有2例(0.1%)经BRTO治疗肝性脑病,余1 657例以治疗胃静脉曲张为目的。43例肝性脑病患者接受BRTO后症状均改善。在1 659例中,1 546例(93.2%)使用乙醇胺油酸盐,22例(1.3%)使用十四烷基硫酸钠(STS)泡沫,36例(2.2%)使用聚多卡醇泡沫,55例(3.3%)使用国产硬化剂聚桂醇。
2.4 临床结局 BRTO手术成功率为93.57%(1 399/1 495),CT或内镜检查示胃静脉曲张完全或大部分消退(86.54%,1 106/1 278例),食管静脉曲张加重发生率为35.5%(449/1 264例)。BRTO轻度并发症主要有一过性血尿318例(49.1%,13项相关研究)、发热283例(45.1%,12项相关研究)、腹腔积液118例(14.9%,16项相关研究)。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7%(53/1 437例),其中,门静脉或脾静脉栓塞13例(0.9%)、肺栓塞9例(0.6%)、肾静脉栓塞4例(0.3%)等。
33项研究中,15项随访1年生存率为83.1%~100%,平均(92.5±4.5)%;15项随访3年生存率为65.7%~100%,平均(81.7±10.8)%;13项随访5年为39%~85%,平均(64.8±12.7)%。
3 讨 论
3.1 胃静脉曲张及分型 胃静脉曲张一旦出血,往往出血迅猛,且易反复出血,患者死亡率高。研究[38]认为,1年、3年、5年的胃静脉曲张累计出血率分别为16%、36%、44%。由于缺乏随机对照试验,胃静脉曲张尚缺乏统一的治疗规范,如何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目前胃静脉曲张多采用Sarin’s分型方法[1]。根据静脉曲张与胃和食管的关系,该分型方法将胃静脉曲张分为4型。(1)胃食管静脉曲张(GOV)1型(GOV1):食管静脉曲张跨过食管、胃交界处,沿胃小弯向下延伸2~5 cm。(2)GOV2:食管曲张静脉跨过食管、胃交界处,向胃底部延伸。(3)孤立性胃静脉曲张1型(IGFV)1型(IGFV):曲张静脉位于胃底部,无食管静脉曲张。(4)IGFV2:曲张静脉位于除胃底外的其他部位,如胃体、胃窦、幽门或十二指肠,无食管静脉曲张。其中,GOV1是最常见的类型(75%);其次为GOV2(21%)与IGFV1(4%),两者出血率高于GOV1(达55%、78%);IGFV2型较少见(2%),出血率约为9%[1]。与食管静脉曲张相比,胃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较低,但预后较差。胃静脉曲张出血导致更大的出血和输血需求,以及更大的再出血风险和更高的死亡率[3]。
3.2 BRTO 1996年,Kanagawa等[39]首次报道了BRTO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的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其用球囊导管阻塞门体系统流出静脉,然后将硬化剂注射到曲张静脉中。静脉进入的常见部位是股静脉或颈内静脉。将阻塞球囊保持在原位数小时,以确保在曲张的静脉内有足够的硬化剂停留,并避免硬化剂回流到全身或门静脉血管中引起异位栓塞。BRTO有2个主要的临床适应证:(1)伴有自发性分流的胃静脉曲张;(2)难治性肝性脑病[2]。相对禁忌证包括严重凝血功能障碍(通常与肝功能衰竭相关)、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和不受控制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术前必须进行门静脉系统CT成像,以明确是否存在门体分流,并评估门静脉的解剖结构及通畅性。
Akahoshi等[16]研究了BRTO的长期效应,发现术前有出血史的患者术后8年再出血率为14%,无出血史者术后8年无出血。Lee等[40]报道,BRTO术后1年及3年再出血率均明显低于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术后(8.6%vs19.8%,22.7%vs48.2%;P=0.006)。上述研究表明,BRTO在胃静脉曲张止血方面比TIPS更有效,且再出血风险更低。
BRTO治疗后门静脉向肝血流增加,使肝功能改善,故也可用于肝功能较差、存在肝性脑病、不能耐受TIPS术患者[41-43]。既往多项研究[3,44-46]发现,肝性脑病症状在BRTO术后显著改善。然而,BRTO术后门脉高压可能加重,引发相关并发症,如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门脉高压性腹腔积液,因此其应用及适应证仍存在一定争议。Park等[4]的一项荟萃分析提出,BRTO的并发症包括一过性血尿(69.8%)、发热(51.1%)和腹腔积液(9.2%);食管静脉曲张加重发生率为33.3%、肺栓塞发生率为0.13%;在1 016例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6%,死亡率0.2%(死因与病情进展相关)。
3.3 该例患者选用BRTO情况 本例患者系农村老年女性,乙肝后肝硬化伴孤立胃静脉曲张。患者胃底静脉瘤达3.6×2.8 cm2,且HVPG值明显高于出血临界值(12 mmHg),存在首次出血高风险,需采取预防出血措施。目前预防或控制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主要方法为内镜治疗,但该例患者为孤立性胃底曲张静脉呈瘤状,相对粗大,内镜下套扎较困难,且套扎术后易形成致命性的溃疡出血;此外,患者门静脉系统与腔静脉之间存在胃肾分流,硬化剂及组织粘合剂可进入下腔静脉并引起致命性的异位栓塞。因此,内镜下的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注射技术不适用于该例患者。介入治疗中,TIPS对于活动性出血及再出血控制率高,优于内镜治疗,但术后易导致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存在支架阻塞或分流道狭窄等缺点。相比于TIPS,BRTO更适用于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且存在自发性分流道的患者。但该方法减少门静脉分流,增加了门静脉入肝血流,因此在改善肝功能的同时,可能加重门静脉高压性腹腔积液、门脉高压性食管静脉曲张,须引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