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患者家系分析

2018-11-15于青云吴卫文

中国临床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痉挛性证者肌张力

于青云,吴卫文,丁 晶*,汪 昕

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032 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神经内科,上海 201700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SCA主要临床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患者常可伴有锥体束受损、眼球运动障碍、周围神经病变等临床表现[1-2]。SCA主要依据患者典型的共济失调主诉,结合头颅MRI表现(小脑、脑干萎缩),排除可能累及脑干、小脑的其他变性疾病后确诊[2]。

SCA目前分为40余种亚型,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但临床上常易混淆。其中SCA3型又称马查多-约瑟夫疾病(Machado-Joseph disease,MJD),由Nakano等[3]首次报道。MJD是SCA亚型最常见的一种,在中国人群中占所有SCA患者的48%~49%[1]。目前确诊SCA仍需要进行基因诊断[2],以明确不同亚型,指导进一步诊疗方案建立。多项研究[1,4]发现,ATXN3基因的CAG 重复序列发生扩增突变,导致该突变基因编码产物多聚谷氨酰胺增多,并在神经组织内异常聚集,进而导致SCA3型的发生。本研究报告1家系SCA3型病例,并结合文献总结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分型,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 史 先证者(Ⅲ 5)女性,28岁,以“进行性行走不稳2年余”为主诉于2016年10月至我院就诊。2014年7月患者开始出现走路不稳,走路偶有跌倒,上下楼梯不受影响,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随后患者自觉行走不稳症状逐渐加重,2015年6月(患者2014年10月怀孕,2015年6月29日分娩,无异常分娩史)分娩后自觉行走不稳较前明显加重,上下楼梯须扶栏杆,同时出现说话不清,饮水呛咳,视力较前下降,双手持物不稳、笨拙、僵硬,双下肢无明显诱因淤斑。饮酒史10年余(多以红酒为主,偶有白酒),否认金属、毒物等异常物质接触史。

1.2 体格及辅助检查 入本院查体:神志清楚,言语稍含糊,双眼水平凝视眼震(+)。抬头肌力Ⅴ-级,双上肢肌力Ⅴ-Ⅴ-Ⅴ-(Ⅴ-)级,双下肢肌力Ⅴ级,双上肢肌张力稍高、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髌阵挛(+)、踝阵挛(+),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双划征(+)。双侧共济运动完成差。闭目难立征(+),直线行走不能完成,剪刀步态。无脊柱后凸、高弓足。辅助检查:血肌酸激酶(CK) 7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3 U/L、类风湿因子(RF)<9.750 0 U/mL、C反应蛋白(CRP)0.2 mg/L。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示四肢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未见明显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或肌源性损害的电生理改变。

2 结 果

2.1 基因检测结果 SCA 3型基因三核苷酸CAG重复69次。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痉挛性截瘫15型相关基因ZFYVE26内含子区域发现1处杂合突变(图1)。本例患者具有典型症状、体征、结合基因检测结果明确诊断为SCA3型。

图1 受试对象基因检测结果(PCR+毛细管电泳)

A:先证者基因; B:先证者之女(Ⅳ6)基因;C:先证者之子(Ⅳ5)基因

2.2 家系调查 先证者家系4代中共有4人发病(图2)。本家系先证者外祖父(Ⅰ1)发病年龄为45岁,第2代中Ⅱ2、Ⅱ3发病年龄分别为40岁、42岁;第3代中目前仅先证者发病,其发病年龄为26岁。

该家系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的两个姐姐及弟弟SCA 3型基因CAG重复次数在正常范围内。先证者的儿子(Ⅳ5)CAG重复次数为67次,女儿(Ⅳ6)CAG重复次数为71次;其儿子及女儿因年龄较小,目前尚未出现明显异常。

图2 该例患者家系图

患者外祖父Ⅰ1、母亲Ⅱ2、舅舅Ⅱ3均已故,无法配合进行基因检测

3 讨 论

3.1 SCA分型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遗传方式等,SCA可分为Ⅰ、Ⅱ、Ⅲ型。其中Ⅰ型包括SCA1~4、SCA8、SCA10、SCA12~23、SCA25、SCA27、SCA28、DRPLA,该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症状,伴有眼球运动障碍、认知功能下降、其他锥体外系体征等;Ⅱ型即SCA7,该型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症状与色素性黄斑病变,且两者具有相关性,同时可伴或不伴有眼肌麻痹症状、锥体外系体征;Ⅲ型包括SCA5、SCA6、SCA11、SCA26、SCA29、SCA30、SCA31,主要表现为单纯共济失调综合征[5]。SCA3型在SCA各亚型中发病率最高[1]。

3.2 SCA3相关基因突变及蛋白 ATXN3基因CAG 的扩增突变是SCA3的基因突变形式。1993年,Takiyama等[6]首次发现,SCA3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4q24.3-q32。1994年,日本Kawaguchi等[4]将其致病基因克隆到了染色体14q32.1,称为ATXN3基因,也称为MJD1基因。2001年,日本Ichikawa等[7]首次报道了ATXN3基因的结构,该基因的第10个外显子上出现CAG的重复扩增,形成CAG重复序列。当ATXN3基因上的CAG重复序列出现异常扩增突变则可能致病。

ATXN3基因编码的蛋白为ataxin-3蛋白,野生型ataxin-3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小,在人体组织的胞质及胞核中有广泛表达。野生型ataxin-3蛋白由361个氨基酸组成,其中Josephin结构域位于该蛋白的N端,而UIM结构域和polyQ肽链位于C端[8-10]。polyQ扩展突变型ataxin-3蛋白可发生β样错误折叠,而发生错误折叠的ataxin-3蛋白可在其中枢神经元内形成泛素阳性核内包涵体,从而使突变个体发生SCA3[11-13]。2011年,德国Koch等[11]首次提出polyQ蛋白毒性片段学说,发现扩展突变型的ataxin-3蛋白中的polyQ蛋白多短小,且越短小polyQ片段致细胞毒性越强。而2012年 Costa等[14]也发现,SCA3患者病情与扩展突变型ataxin-3蛋白中polyQ毒性片段正相关,毒性片段越多,患者症状越重。

3.3 SCA3表现 小脑性共济失调是SCA3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同时伴有锥体束受损,如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痉挛步态等体征。SCA3患者黑质-纹状体受损可出现帕金森样症状、肌张力障碍、舞蹈样症状等。SCA3患者亦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周围神经病变、情感障碍、嗅觉异常、构音不清、听力下降等多种表现[1,15]。Bettencourt等[1]根据SCA3患者不同的临床特征,将SCA3表型分为5型:Ⅰ型为Joseph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可伴或不伴眼球运动障碍、锥体系及黑质-纹状体受累的症状体征;Ⅱ型为Thomas型,患者症状多较轻,可伴有锥体外系及周围神经病变,锥体束征不一定出现,患者锥体外系或周围神经病变明显时,可发展成Ⅰ型或Ⅲ型;Ⅲ型为Machado型,多伴周围神经病变,锥体系、锥体外系症状不一定出现(合并时相对较轻);Ⅳ型为帕金森型,多伴有帕金森样症状、轻度小脑症状、伴或不伴远端感觉运动神经病,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较好;Ⅴ型为痉挛性截瘫型,多表现为单纯或复杂的痉挛性截瘫症状,同时伴或不伴小脑共济失调症状,但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3.4 本家系患者表现 本家系中先证者主要表现为走路不稳,进食、进水呛咳,双手持物不稳、笨拙、僵硬感,视力下降,言语含糊,伴有双眼水平凝视眼震(+),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四肢腱反射亢进,剪刀步态,闭目难立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痉挛性截瘫伴共济失调症状,其分型考虑为Ⅴ型。而患者的外祖父、母亲、大舅(均已故)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饮水呛咳、言语不清、持物不稳等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本家系第1代为患者外祖父,发病年龄45岁;第2代分别为40岁、42岁发病;第3代目前仅先证者,26岁发病;第4代儿子和女儿ATXN3基因CAG重复次数均超过正常范围,目前尚未出现明显异常。CAG重复序列在减数分裂中具有不稳定性,ATXN3基因子代的CAG 重复序列有扩增突变趋势,且扩增次数越多,SCA发病年龄越小,即遗传早现[2]。本家系调查显示,患者发病年龄逐代提前,具有遗传早现现象。

3.5 SCA3鉴别诊断 SCA3须与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其他原因所致获得性共济失调等疾病相鉴别。本例患者发病年龄较晚,四肢腱反射亢进,深感觉存在,未见明显弓形足和脊柱后侧凸畸形,可排除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患者否认毒物、重金属等异常物质接触史,无副肿瘤表现相关病史,体质量无下降,头颅MRI无血管性疾病表现,可排除获得性共济失调。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临床三联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剪刀步态、肌无力,而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正常、剪刀步态,不能排除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而基因检测结果示SCA 3,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相关基因为携带基因。

综上所述,SCA3属于遗传性疾病,国际上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而对症治疗仅可缓解患者症状。SCA通过基因检测明确临床分型,能为其临床诊治及基因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痉挛性证者肌张力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新生儿异常Hb Q的家系分析*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家系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6 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一个两次多囊肾胎儿孕育史家系的临床分析及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