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与中学语文教学
2018-11-15陈芳芳
陈芳芳
浙江师范大学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作为民族精神界战士,始终秉承人文关怀主义,向往民主、自由的精神国度,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然而近些年来,关于鲁迅作品是否应该撤出中学语文教材的争论却屡屡不休。限于鲁迅作品的高深和难懂,有大部分中学生对鲁迅作品敬而远之。这一现象尤为值得我们深思。
鲁迅作品对我而言,其内容极为丰富和深广。不管是动词的选取,心理外貌的刻画,都能传达出作者想表达的精微思想。《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多年收录的经典篇目,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它的主题思想归纳为 “揭露中国古老的封建制度,批判其吃人的本质特点”。显然,这个认知是恰当的,但是我认为教师在讲解《祝福》这篇意蕴丰富的小说时,可以将其内涵扩大化,从多个角度来感知鲁迅心中对中华民族波涛汹涌的深沉情感。鲁迅作为生命本体意识强烈,自我人格认知极强的文化先锋,其《祝福》更是显示了鲁迅独有的生命哲学。
鲁四老爷代表的理学与鲁迅代表的人学,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别。鲁四老爷是鲁镇文化的代表人物,保守封建,将传统理学视为思想基础,处处遵循理学规范,道貌岸然的外表下深藏了一颗虚伪做作的内心。我们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态度中就可看出端倪。祥林嫂第一次到四叔家里时,是由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来的。祥林嫂勤奋能干,各种活计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然而鲁四老爷在听说有疑似祥林嫂夫家的人在寻找祥林嫂时,禁不住皱一皱眉,猜想她是从夫家逃出来的。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四叔依旧皱了皱眉,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回,祥林嫂的境遇变化非常大,由于遭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重创,她的记性和手脚都大不如前,再加上周遭人物的冷嘲热讽,很快便走向了末日。我觉得鲁四老爷是将祥林嫂推向绝境的第一人。
鲁四老爷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皱眉,这一微小的动作行为涵盖了丰富的意味。鲁四老爷将 “理”作为文化的根本。所谓的“理”,即尊崇三纲五常,肯定“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在鲁四老爷眼里,天理高于世间一切事物。而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时,从夫家出逃的行为就已和传统的妇德不符,有悖天理,因此皱了皱眉。第二次祥林嫂来到鲁镇是在改嫁之后,此时她的丈夫儿子皆已死去。传统理学要求妇女要从一而终,祥林嫂的改嫁就是对理学的悖逆,丈夫儿子相继去世更使别人觉得她是不详之人。深受理学影响的鲁四老爷自然不能让祥林嫂触碰高贵的祭祀。从全文看,鲁四老爷似乎没有过多的话语,有的也只是欲言又止的只言片语。但是我们不难推断出,鲁四老爷作为一家之主,四婶的言行举止大都要按照他的意思操作。同时,鲁镇百姓也没有给予她真诚、恳切的同情,相反以玩赏、虚伪的态度对待她的过去。柳妈看似好意,但是捐门槛的建议也是从封建思想出发。理学作为鲁四老爷的人生哲学,和鲁镇众多卫道者一起,将祥林嫂逼上绝境。更可笑的是,祥林嫂因死在家家户户“迎接福神”的夜晚,被鲁四老爷训斥为“谬种”。一个人连死的时间都受到天理的规定,若死在不对的时间,则被加以“谬种”的罪名。任何人都无法任意决定自己出生和死亡的时间,因此任何人都可能会成为鲁四老爷口中所说的“谬种”,理学的荒谬可见一斑。
鲁迅的生命哲学观与理学大不相同,他将个体生命放在第一位,认为人活于世最重要的有三点: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可被踏在脚下。文中的“我”虽然不能全然代表鲁迅,但是反映了鲁迅一部分思想。“我”是鲁镇的“新党”,但是鲁四老爷作为“旧党”没有骂“我”,而是大骂康有为之类的旧党。时代在发展,康有为在“我”的眼中早已变成另一种“旧党”。鲁四老爷却大骂不止,显然二人的隔膜有着一定的深度。面对祥林嫂的死,“我”没有像鲁四老爷一样高声痛骂,却产生了一种诧异之情。“我”内心涌动着强烈的不安,这不安源自“我”昨日对她说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这句话。“我”的话可能使祥林嫂不再惧怕死亡,因此敢于选择死亡。但是“我”出于内心的良知,害怕自己就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愧疚之情始终存于内心。“我”的不安正是来源于“我”对祥林嫂生命的尊重,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重视。而鲁迅的尊重个体生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尊个性而张精神。”
但是,我觉得文章的深刻意蕴在于鲁四老爷虽然 “讲理学”,但如果深入剖析鲁四老爷的内心,他信仰的实质并不是理学,而是在理学遮盖下的实利主义。这种实利主义于民生无益,更多倾向于自私自利。鲁四老爷作为鲁镇颇具威望的知识分子,善于将实利主义掩藏在理学的虚假外表下。尽管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来历、过往颇有微词,但因为祥林嫂干活勤奋,做事能干,一个人抵得上好几个人,也就遵循了内心的实利主义,留下了祥林嫂。鲁四老爷基于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去留问题仅仅停留在皱一皱眉,几番欲言又止的神情上。这些微妙的表态并没有对现实事物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在于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后,在生活磨难中记忆力大大减退,不似从前般精明能干,实用价值大不如前,鲁四老爷和四婶对她的意见也与日俱增。随着祥林嫂日渐不受重用,她的生活情况愈加恶劣,最终被赶出鲁家,从而凸显出了实质性的变化。理学作为实利主义的掩盖布,在这时显得极其可笑。
那么鲁迅通过这样一则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鲁迅早在日本求学时就曾写过《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等文章,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观点,将“立人”提到首要位置。鲁迅以“立人”思想为核心,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因为即使国人体格健全,精神上的过分孱弱依旧不能使中国强大。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对事物发展变化作出相应思考,审时度势,在时代变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有可能走上一条正确宽广的道路。而鲁迅提倡的“立人”思想正是现如今广大中学生应该重视的思想,值得我们分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