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艺术教育:“大美和韵——中外优秀合唱作品音乐会”之思考与体会
2018-11-14唐子晴
唐子晴
摘要:合唱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形式,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能够对发展人的智力、拓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团队精神、民族自豪感等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合唱还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和人文功能。因此,合唱艺术教育的功能都不能被其他学科所取代。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育逐渐受到国家教育部、学校乃至社会教育部门的重视,合唱艺术逐渐成为了一种能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关键词:合唱艺术 合唱功能 少数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64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080-02
2017年11月24日晚,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广西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主办的“大美和韵——中外优秀合唱作品音乐会”,在广西音乐厅顺利举办,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参与演出,其团长、指挥华山教授参与指挥,为欣赏者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大美和韵——中外优秀合唱作品音乐会”吸引来自广西各地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师生、合唱爱好者,为他们提供了欣赏广西的高水平合唱表演和交流学习的机会。笔者完整的欣赏了此次音乐会,受益匪浅,就本次合唱音乐会的形式内容,以及合唱对音乐教育的影响等,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音乐会合唱表演部分的鉴赏和评价
合唱表演具有强大的灵活性和广阔的创作性,因此对合唱表演的各个方面没有绝对的标准来认识和评价极其整体。但在合唱表演中,我们在原则上应该有一个相对一致的认识,它既是一种明确的目标,又是用于合唱表演综合质量的依据和标准,人们可以对各种合唱表演活动的艺术价值作出较为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估,并以此为向导,引领合唱发展的走向和提高,进而能更理智深刻地进行思考,并从中感受合唱艺术的深刻内涵和魅力。
(一)音乐会演唱曲目的选择
首先曲目的内容要具有审美、教育和愉悦的功能,歌词、曲调、和声要优美并具有变化。本次音乐会分为上下两场和中场休息。上半场的曲目为经典的中外合唱作品,其中前四首为中国经典合唱作品,后三首为外国经典合唱作品;下半场的曲目为少数民族作品,其中前四首为本地方特色作品,有原创和改编,后两首是中国民族性艺术歌曲。整场音乐会外国合唱作品占少数,例如《吉普赛人铁砧合唱》《黑龙江的波涛》等,安排在四首中国合唱作品之后有一定调动音乐会气氛的作用;中国经典合唱作品与民族作品占大部分,例如《喜鹊登枝》《藤缠树》等,后半场的地方性特色作品为宣扬广西民族风俗音乐文化有推动的作用,让来自各地的欣赏者以及本地的学者感受广西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曲目这样安排有一定的格调,做到了雅俗共赏,具有普及性,紧密贴近了广大青年学生、社会上的音乐爱好者、青年教师的需要和欣赏要求。
(二)音乐会音响效果与音效质量
合唱表演对音效质量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合唱声色的一般要求,还要满足合唱音色的特殊要求。一般要求是演唱者们在拥有良好的嗓音条件的同时,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依靠充分的气息支持,产生声音色彩纯净、饱满、通畅,富有弹性的共鸣,能够控制自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塑性。而特殊要求是要求每一位演唱者克服个性,寻求共性,寻求群体的声音美,相互靠拢,高度融合。音乐会的完成度很高,合唱团的音响以及指挥的专业水平也是毋庸置疑的,但笔者认为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黑龙江的波涛》本是具有些许跳跃性的作品,但合唱团的声音发音不够到位,导致吐字快却不是很清晰,部分歌曲细节还是能听到演唱者个性的发挥,但大部分作品的音响效果还是很融合的,极具感染力,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三)音乐会合唱的艺术表现
合唱中的艺术表现首先要忠实于原作,在艺术表现上有一定的个性处理,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南屏晚钟》经过改编,具有流行摇滚风格,稍显少女的俏皮,但少女情绪的变化表现还有些欠缺,音响强弱对比不是太明显,速度没有变化,音乐的细微处理还有提高的空间,部分歌曲因气息不够导致高音音准有些偏差,也还是可以进步的。下半场以民族性为主,作曲者在原来作品的基础上添加了现代手法,使曲风更具新颖力,让欣赏者有耳目一新的体验并带动了情绪,得到情感美的体验,符合合唱艺术规律。合唱团还增加了动态表演,学生根据对音乐的了解,巧妙地设计了动作,让观众产生了观感上的冲击。
二、合唱艺术对教育的功能
(一)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拓宽视野
许多国家的教学实践证明,音乐活动特别是合唱活动,是开发右脑的重要手段。合唱表现是音高、节奏、力度、速度和音色等诸方面的,这是为了让学生进行一种带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因此,合唱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另外,合唱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并丰富他们的知识。音乐会是以中西方优秀合唱作品为主题的,就能体现出一方面,西方优秀的合唱艺术歌曲传入了中国,促进了我国合唱事业的进步;另一方面,我国音乐家也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合唱艺术作品,并且也将我国优秀的合唱作品带给了世界。在合唱的同时,对合唱作品各方面的分析,也有利于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的提高以及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
(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学生能从合唱作品中直接感受到作品表现的内涵,促进自我感情的表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合唱多声部的完美融合,发挥着人类最美妙和谐的音乐潜能,以辉煌震撼的群体性、均衡协调的交响性在美育和音乐教育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是学生在艺术殿堂中领会艺术的真善美。
合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是美育活动中最生动的方式之一,具有普及、教育效果明显、受益群体广泛、艺術感染力强等优点。学生在艺术实践中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审美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交流,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三)培养团队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除了享受合唱艺术的和谐之美外,参与合唱也可以从合唱的团队合作中体验精神之美,体现团队精神的凝聚力和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歌唱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滋养我们的爱国情怀,唱出优秀的积极的合唱作品,表达出民族心声,激励学生们奋勇拼搏,积极向上。例如在音乐会上,合唱团演唱了《智取威虎山》中的片段《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合唱版本,表现出了杨子荣发挥了革命军人的大智大勇,战胜了顽匪,创造出置土匪于死地的激动场面。优秀的合唱作品正是历史的见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色彩,因此,在学生们歌唱的同时,灵魂在合唱表演中得到升华,思想品德也得到了教育。
三、合唱艺术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及其作用
合唱艺术属于精神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合唱艺术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有很多,能弘扬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让学生们在音乐中了解家乡,了解本民族的风俗文化,并且能传承发扬光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也做出了很大贡献。目前已有许多利用合唱艺术来传播、发扬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成功案例,并且合唱艺术具有日益民族化的发展趋势,这都非常有利于利用合唱艺术传承、发扬和创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提高民族凝聚力,发扬民族精神。
在音乐会的下半场全是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有原创民族音乐和传统地方民族音乐改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喜鹊登枝》《藤缠树》等以及返场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都极具广西特色代表性作品。再加上演唱者们穿上了广西民族特色服饰,手舞足蹈,更具吸引力,为欣赏者们带来了别出心裁的民族风情合唱。
我们既要强调民族风格、民族特色,还要在从中创新,让中国的合唱音乐不仅是中国宝贵的音乐财富,也是世界音乐文化财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要立足于世界,就要有自己的优势,强化自身的民族意识,强调民族音乐的特点,发扬民族性。另外,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音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四、结语
通过参加这次音乐会,笔者体会到合唱艺术与音乐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大学生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拓宽视野,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起到巨大的作用。另外,合唱艺术传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利用合唱艺术引导学生传播本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对本民族音乐的自豪感,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者积极配合,积极发扬本民族特色音乐文化,让本民族音乐大放异彩。以上就是笔者参加“大美和韵——中外优秀合唱作品音乐会”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李乐.从高校合唱教育的开展看我国合唱的现状与发展[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2]平黎明.合唱与指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3]李金波.合唱指挥艺术基础学[M].北京:中國戏剧出版社,2013.
[4]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