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v5、CD44v6表达及其对化疗的影响

2018-11-14张明元黄佳媛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21期
关键词:血行大肠癌外周血

张明元 黄佳媛

(鄞州人民医院,浙江 宁波 315040)

大肠癌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疾病的第三位。癌细胞侵袭及肿瘤细胞的转移、扩散是造成大肠癌高死亡病例的重要原因,故有效评估大肠癌转移机制和潜能在延长患者生命、改善预后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有研究显示,肿瘤转移基因CD44变异体有利于促进人体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及基底膜的浸润与黏附,进而能够增强大肠癌肿瘤细胞的转移及侵袭能力,且其表达率较未发生肿瘤转移者明显增高〔2〕。本研究分析老年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v5、CD44v6表达及其对化疗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至2016年4月鄞州人民医院确诊的62例老年大肠癌患者为观察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61~75岁,平均(67.68±4.63)岁,其中直肠癌41例,结肠癌21例,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3〕:Ⅰ期14例,Ⅱa期18例,Ⅱb期13例,Ⅲ期9例,Ⅳ期8例。50例非老年大肠癌患者为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7~58岁,平均(45.13±6.46)岁;UICC分期:Ⅰ期12例,Ⅱa期15例,Ⅱb期11例,Ⅲ期8例,Ⅳ期4例。另选同期于我院行体检的38例健康老年人为正常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61~74岁,平均(66.18±4.07)岁。

1.2化疗方法 观察组接受XELOX化疗方案:第1天静脉滴注奥沙利铂2 h,130 mg/m2;第1~14天:口服卡培他滨1 000 mg/m2,2次/d,21 d为1个周期。

1.3制备标本 CD44v5检测:取2 ml外周静脉血,肝素(1∶9)抗凝,加入2 ml淋巴细胞分离液,1 500 r/min离心5 min,提取淋巴细胞分离层,采用磷酸进行漂洗,收集淋巴细胞。将100 μl悬液与10 μl CD44v5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加入试管中,均匀混合后放入4℃冰箱反应30 min;再将10 μl羊抗鼠IgG1-FITC标记的二抗加入,并放入冰箱中反应30 min;再将溶红细胞液2 ml加入,混合均匀反应5 min;后利用磷酸缓冲液进行漂洗,将二抗加小鼠IgG1作为对照,实施上机检测。CD44v6检测:用小鼠IgG1-FITC设为同型对照,用鼠抗人CD44v6-FITC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不加二抗,其余与CD44v5检测方式相似。

1.4仪器与试剂 FACS 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购自美国BD公司,阴性对照液羊抗鼠IgG1-FITC、鼠抗人单克隆抗体购自上海晶美生物工程公司。

1.5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提供的Cell Quest软件对CD44v5、CD44v6免疫荧光阳性细胞百分率进行分析,去除同型对照标记的非特异性免疫荧光阳性细胞百分率。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

2 结 果

2.1外周血CD44v5、CD44v6表达 观察组与对照组CD44v5、CD44v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3、0.810,P=0.186、0.248);观察组CD44v5、CD44v6显著高于正常组(t=8.795、19.447,均P<0.05)。观察组化疗后CD44v5、CD44v6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t=9.602、8.850,均P<0.05),但仍显著高于正常组(t=4.523、5.959,均P<0.05)。见表1。

表1 各组外周血CD44v5、CD44v6表达水平对比

与观察组比较:1)P<0.05;与化疗前比较:2)P<0.05

2.2临床病理特征与外周血CD44v5、CD44v6表达的关系 CD44v5、CD44v6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外周血CD44v5、CD44v6表达的关系

3 讨 论

黏附分子CD44为一种透明质酸的受体,也是分布较广泛的多功能、多结构的细胞表面糖蛋白之一〔4〕。其可对细胞外基质(层黏连蛋白、Ⅰ型胶原、纤黏连蛋白)、肿瘤细胞的结合能力产生直接影响〔5〕。临床研究发现,当血行出现转移时,肿瘤细胞可透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在淋巴归巢中发挥重要作用。CD44基因由10个变异型外显子及10个组成型外显子组合,其中CD44v5、CD44v6是其常见的变异体,均属于促进肿瘤转移的相关基因〔6,7〕。有研究报道,黏附分子与结直肠癌、胃癌等疾病的进展、转移、预后存在明显相关性〔8〕。本研究结果表明,外周血黏附分子与大肠癌之间关系密切,但并不是老年大肠癌患者所独有〔9〕。大肠癌包括直肠癌及结肠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从癌变发病率分析,依次为直肠、盲肠、乙状结肠、升结肠及横结肠等〔10〕。大肠癌具有发病率、致死率高的特征,虽早期无明显症状,但是随着癌变肿瘤的不断发展,症状会逐渐出现,包括腹痛、便血、包块、腹痛、肠梗阻等症状。与此同时,由于大肠癌细胞的转移,会以局部侵犯的浸润形式转移至周围器官组织。研究发现,大肠癌细胞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淋巴转移:浸润的肿瘤细胞会穿过淋巴管壁,脱落后随人体的淋巴液转移至淋巴结,并以淋巴结为中心重新生长出肿瘤〔11〕;(2)血行转移:血行转移是大肠癌转移、扩散的另一种途径,肿瘤细胞会通过人体血管途径,扩散到肿瘤组织以外的器官和组织(如肝脏、肺部、胃及骨等)〔12〕。一旦肿瘤细胞出现转移和扩散现象,会极大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导致病死率大幅提升。临床统计数据显示,大肠癌的致死率极高,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国际性医学难题〔13〕。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年有超过120万人确诊大肠癌,并有超过65万人死亡。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和扩散等原因,导致其5年生存率极低,不足50%,而在非洲、中北美洲及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水平的欠缺,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更低,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另外,随着人口老年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大肠癌的患病率与致死率还在不断增加,亟需引起人们关注〔14〕。研究显示,大肠癌细胞的转移是一系列复杂过程,需要癌细胞同细胞外间质及人体内的其他系统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15〕。大肠癌肿瘤细胞外表面的黏附分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CD44又可称为Hermes抗原因子,属于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能够特异性结合人体基质透明质酸及胶原蛋白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得以参与肿瘤细胞组织与人体正常细胞、基质间的黏附过程,从而在大肠癌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及扩散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6〕。CD44也是一种跨膜透明质酸受体细胞,能够促使大肠癌细胞获得细胞浸润和转移能力。基因学研究显示,CD44基因位于人类第11号染色体中,其分子量约为50 kb,存在20个具有高度保守特性的外显子;根据其外显子表达不同,临床可以将CD44分为标准型(CD44s)及变异型(CD44v),其中CD44v5与CD44v6是属于CD44的变异型,同大肠癌肿瘤分型及癌细胞浸润深度密切相关〔17〕。进一步研究发现,CD44v6能够通过促进大肠癌细胞同人体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增加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并且通过对于肿瘤细胞蛋白聚集分布的干扰,达到影响大肠癌细胞转移和运动的能力,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和扩散的形成〔17〕。CD44v6的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肿瘤细胞表面黏附分析的功能与结构出现变化,从而促使肿瘤细胞存在侵袭转移能力;而CD44v6高表达的癌细胞可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杀伤与识别,获取淋巴细胞的“伪装”,更利于进入淋巴结,进而形成转移〔18〕。本研究结果提示,中晚期老年大肠癌患者更易转移,CD44v5、CD44v6表达水平可反映肿瘤细胞转移潜能,且其表达水平越低患者预后越佳。另外,老年大肠癌患者接受化疗可对部分内皮细胞黏附作用及肿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可阻碍肿瘤细胞从血液循环中游出,进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血行扩散、转移的目的,但无法完全阻止肿瘤细胞转移。

综上,CD44v5、CD44v6表达与老年大肠癌患者细胞血行转移密切相关,检测其水平可为临床判定该病发生、预后提供科学理论参考;化疗具有肿瘤转移、抗黏附作用,有利于降低外周血黏附分子表达水平。

猜你喜欢

血行大肠癌外周血
血液生化免疫指标与肺癌血行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低T3综合征发生率及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
PCT和白介素6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评价
血液透析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肠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FAP与E-cadherinN-cadher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hsa-miR-29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