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筱荣贵先生学戏记事

2018-11-14张红梅

剧影月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戏校扬剧镇江市

■张红梅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经过几代艺人的奋力拼搏,古老的扬剧达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又一个巅峰期,一时间既叫好又叫座的扬剧作品层出不穷,备受苏沪皖各地观众的喜爱。有着悠久历史的镇江市扬剧团自然也不例外,凭借着金派艺术不可撼动的号召力以及全团演职人员的砥砺拼搏而享誉苏中、苏南以及上海等地区。为了进一步补足阵容的后备力量,镇江市相关主管部门在1992年面向苏中和苏北地区启动了新一轮的学员招收计划。尽管那时的我还只是一个童稚十足的豆蔻少女,但【梳妆台】、【大陆板】等却是自己孩提时代觉得最动听的旋律,青衣花旦们在舞台上挥舞水袖的曼妙身姿更是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也许是看出了我的心思,在得知招生简报以后母亲就竭力支持我报名参加入学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层层选拔以后,我最终幸运地成为江苏省戏剧学校1992级镇江扬剧班的一员。当年的金秋时节,我与朝夕玩耍的小伙伴挥手作别,从家乡扬州来到六朝古都南京,开启了漫漫的学艺之路。经过了戏校四年的摸爬滚打以后,我于1996年毕业分配至镇江市扬剧团,即今天的镇江市艺术剧院工作至今。

不论是在省戏校还是在工作单位,我都非常荣幸地得到过众多扬剧前辈指点迷津的机会,老艺术家们对于艺术的执著追求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至今让我历历在目。在这些艺术家中,德高望重的扬剧自由调创始人筱荣贵先生无疑是最令我尊重的,也是让我在扬剧声腔探索上收获最大的。虽然没有正式举行过拜师仪式,但先生一直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着自由调的精髓,让我在唱腔、身段、舞台表现力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越,在我的艺术生涯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筱荣贵先生自身便有着几近于举世无双的扬剧造诣。先生自幼学艺,十四岁便在舞台崭露头角,此后得到了清曲艺人唐锡奎和著名琴师王少华老先生的悉心指点,扬剧技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逐渐形成了圆润明快又如丝竹般柔和的艺术特色。先生善用气口、共鸣和清曲的精华为扬剧唱腔注入新的元素,观众即使坐在剧场的最后一排,也能听见先生掷地有声、句句铿锵的吐字。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先生既能在高音区做到收放自如,又能在低回婉转中突出抑扬顿挫的对比变化,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褒奖和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先生与扬剧金派创始人金运贵先生珠联璧合,共同谱写了镇江扬剧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无限辉煌。

我在省戏校学习时,先生就是我们镇扬班的任课老师。虽然已是宗师级的前辈、虽已是步入花甲之年的老人,但先生精神矍铄,有着非常乐观的心态,常年坚持清晨四五点就起床练功,而且强度丝毫不亚于我们学员。先生为人坦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将自己视为老镇扬的一份子,平时和我们这些后辈相处时丝毫没有距离,毫无保留地向我们提供艺术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帮助。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勤勉和努力,也许是因为自己还算有点艺术天赋,先生对我更是格外关心和爱护,时常来到宿舍和我促膝长谈,有时我们好比祖孙一样各带一个耳麦,睡在床上悠哉悠哉地听着戏曲音乐。不过,与生活中的慈祥可亲相对应的却是先生对扬剧艺术数年如一日的严谨和认真。她常对我们说,扬剧的发展不容易,镇江扬剧能有今天的成绩更是来之不易,金先生所创作的扬剧金派艺术是扬剧史上的无价之宝,需要后来人能扬长避短,真正掌握金派艺术的本质和特色,把金派的旗帜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先生作为脱胎于旧社会的艺人,有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要演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戏,要向京昆演员学习身段、向兄弟剧种学如何的接地气、向清曲艺人学习声腔技巧、要珍惜现在的良好条件,把扬剧艺术发扬光大。还记得为了一句唱、为了一个身段,先生都会不厌其烦的从全方位指导我,一次不行就第二次,今天不行就明天,一直到最终满意为止。说实话对于这种枯燥的练习,我内心也有过抵触情绪、也有过心理的波澜,但仔细想来自己能在艺术上取得了如今的成绩,多亏了先生当年在戏校为我打下的坚实基础。如果没有当年的勤学苦练,可能也就没有今天这个艺术上的自己。

毕业以后,我和镇扬班的同学一起来到了镇江市艺术剧院。先生虽然早已退休,但只要单位有新剧目上演,只要有需要帮忙的,她总会第一时间赶来。此后随着单位职能的变化,我们的工作内容也有了一些变动,跟随先生学扬剧的机会也不再如过往。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扬剧这样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日渐萧条,身边的一些同事也有为了生存而另谋他就,我自己也曾经对于是坚守还是离开发生过动摇。可每当想起先生的谆谆教诲、想起老镇扬上世纪缔造出的辉煌,自己的立场便不再有丝毫的动摇。只要单位,或者说镇江扬剧还需要我,哪怕只是一个龙套角色,我也义不容辞地出色完成。在这种工作观的指引下,我一直在镇江市艺术剧院工作至今。最近一次跟随先生学戏是在2010年,我在当年的金山湖湖光靓颖戏曲专场上饰演《白蛇传·断桥》中的白素贞。虽然连台本戏《白蛇传》是我的毕业汇报剧目,但转行综艺歌舞以来,我已经十余年没有传统扬剧的舞台演出经验,加之演出的时间紧、人物重,这样一个角色对于我来说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在一筹莫展之际,正是先生的倾囊相助,我才对白素贞这个人物有了深入的认识。剧中的白素贞是一个集贤惠体贴、缠绵恩爱、怒嗔怨怜等于一身的有着多重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在驾驭时确实有着一定的难度,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物理解力。在排练的过程中,先生不顾年迈的束缚,每逢排练坚持来到排练场,逐字逐句地教我以字代音、以韵行腔的手法丰富唱腔,展现出白娘妩媚含蓄的人物形象。为了展现出剧情的一波三折,先生着重指导我用筱派自由调的演唱方法,巧借装饰音、顿逗音去抒发白娘心中的愤恨和迷茫。之后的“看断桥”、“今日里莫怪青儿变了脸”、“你为何待素贞这等薄幸”等几段核心唱段虽然都不是传统的金派曲牌,但先生还是耐心给我讲解了金派自由调的艺术特点,并就字头、字腹、字尾的不同处理方法做了示范,鼓励我借鉴金派唱腔的长处,在立足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将这三段唱出特点、唱出自己的风格。正是在先生循循善诱的指导下,我最终顺利完成了白娘这一人物的刻画,得到了观众的称赞和掌声。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从战略的高度审视我国的文艺工作。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基层文艺工作者又具有了奋进的动力。近年来在中国文联、江苏省文化厅、镇江市上级主管部门的亲切指导和关心下,镇江的扬剧事业重现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我们陆续创排了《花旦当家》《完节堂1937》《红船》等与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正能量扬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能在各项评比中斩获殊荣,更是收获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和认可。作为基层的扬剧从业者,我将时刻以先生的品行为榜样,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为镇江扬剧再出精品、再创新的辉煌贡献自己全部的艺术能量。

猜你喜欢

戏校扬剧镇江市
镇江市“双管齐下” 全力保障重大事故隐患“回头看”
“场域”下的民国戏校
——读李如茹《理想、视野、规范: 戏曲教育的实验——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中华戏校)(1930—1940)》
光明行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走近扬剧 传承地方戏曲文化
镇江市
扬剧的历史传承及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
不能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