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汉唐古典舞”

2018-11-14张瑜

剧影月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汉唐中国古典舞古典舞

■张瑜

中国古典舞和汉唐古典舞是两门既年轻而又有历史的舞蹈学科。一个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一个始于上世纪末,所以说它们很年轻。但是它们却又是以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为背景,是吸取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上最优秀作品的精髓而孕育生成的产物。中国古典舞的产生借鉴了我国的戏曲舞蹈、武术以及西方的芭蕾;而汉唐古典舞的产生更多地是参照古代文献典籍中有关舞蹈的资料和考古文物中的舞蹈形象。中国古典舞是在上世纪50年代新创立的舞蹈学科,而汉唐古典舞始于我国古代的汉朝和唐朝等经济文化鼎盛时期的封建社会,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在唐代之后就渐渐被戏曲所取代,更确切地说,现在所说的汉唐古典舞是根据资料另辟蹊径复原了我国古代的宫廷和民间舞蹈。关于汉唐古典舞、中国古典舞的争吵声由来已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古典舞?谁能真正代表中国的古代舞蹈?孙颖教授的《中国古典舞评说集》认为真正能代表中国古代舞蹈的舞种非汉唐古典舞莫属。大学时期我曾就这个论题写过论文,初出茅庐,不知天高地厚,将孙颖教授的观点一一反驳,现在想来真是可笑至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舞蹈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之后,也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中国古典舞与汉唐古典舞的建立

中国古典舞是建国后,在我国丰厚的传统舞蹈艺术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一个新的舞蹈学科。它是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由李正一、唐满城、郜大琨、朱清渊等老一辈著名舞蹈家从戏曲中整理、研究并结合中国武术的基础和外国芭蕾舞而创立的。

谈中国古典舞不得不谈它的起源,以及其所依托的历史文化背景。12世纪南宋时代,戏曲兴起后就逐渐取代了唐代舞蹈在表演艺术领域独领风骚的地位,传统舞蹈被融入戏曲表演中,成为戏曲表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的诸多手段之一,至今已有800余年。然而融入戏曲中的舞蹈,并未消亡,反而在戏曲中得到高度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训练体系,创造了独特的表演方法。这是“活”的传统舞蹈。要建立中国的舞蹈体系,就必须将舞蹈从戏曲中分离出来,舞蹈与戏曲,经历了从融合提高到分流的发展历程。从1954年到1966年,这12年间老一辈舞蹈家们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始终不渝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着,终于为中国古典舞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和访师寻宝,终于在8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的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整理、创建出了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中国古典舞的建立,凝聚了老一辈舞蹈家们的心血和汗水,成果得来不易,是集体创造的产物,也是一大批创建者们几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锲而不舍去进行探索、开拓、改革、创新的成果。

孙颖教授在参与创建中国古典舞教材过程之中产生了疑问,独自研究并创立了汉唐古典舞。正如他在《十论中国古典舞》里谈到的那样,“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古典舞作为一门主课进入新型教学。对京、昆戏曲舞蹈整理、重组的教材,一时间并未觉察到有什么需要思考的问题。做下去也不外直观感觉:古典舞要不要与戏曲的程式、风格、教材套路有所区别,是不是只体现于‘锣鼓经’和音乐伴奏这一点不同?而且日渐思索着我们是在学戏曲,还是在跳古典舞?是与戏曲相通,还是应该自成门户?在约定俗成的形势之下,心里的疑团还不敢透露出来,因为说不清道不明,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主张。为了平息深埋在心中的这种志忑之感,第一步想到应该读读戏曲史,试一试能否弄清楚戏曲舞蹈是怎么一回事。却未料到从‘这扇门’遥遥望到了宋、元之前漫长的舞蹈的历史,才接触到古代舞蹈广阔的天空。从寻找舞蹈史学资料,进一步到寻找文物中舞蹈形象资料,几乎像海里捞针,并感觉到跳舞这宗事,像沉沙一样,隐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之中,要寻‘她’,就难以回避古老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史的学习和思考,其艰难之处,实际是对中华民族的理解和认识。‘发微’之路无法直取或者懒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千丝万缕地黏合着几千年来中华在精神、物质两个方面的各种创造智慧,越钻越觉‘林深不知处,而处处又存在着对舞蹈的文化解码。说读‘易’最难,实没想到读‘舞’竟也如此的吃力。如果这可视为理论思考、理论准备,历时很长,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的思考,其目的就是资源勘探,看看是否能够重走一条路,也就是如何接续历史流程,运用自己的资源,在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创建当代的中国古典舞。”

这一切的思考带来了上世纪末与新世纪初的汉唐古典舞体系的建立。其过程是艰难而又漫长的,但孙颖教授凭借其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为中国舞文化传承发扬的一腔热血,促成了如今汉唐古典舞盛开的局面。

中国古典舞与汉唐古典舞的文化属性及特点

孙颖教授多次在论文中写到舞蹈是一门文化形态,应该具有其应有的文化属性,在创建汉唐古典舞中也谈论到了这个观念。其实汉唐古典舞和中国古典舞都具备我国特有的文化属性,都是经过历史的积淀所形成的特有的审美体系。这种传统的审美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老一辈专家们的提炼和研磨有了新的发展和高度,在不失传统文化艺术的前提下有了质的飞跃,成为了可以和芭蕾、现代舞相媲美的“新”舞种。

汉唐古典舞是以最鲜丽的汉唐文化为底蕴,以汉唐艺术气质为审美主体,借用明、清以来发展成熟的戏曲舞蹈为支点,从而建立了具有我国历史特点鲜明的舞蹈。总的来说,汉唐古典舞是在汉唐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的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反映了当时社会高度发达,人们不再生活在社会动荡之中,精神层面亦有了高度发展,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汉唐古典舞的课堂也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在训练中非常强调民族个性,文化气质和民族审美感情训练,非常注重“气”的培养,及“气”之流动形态的体验与模仿,课堂表演要求“气、力、神、意”讲究古典材神,“以神带形”,“形必带气”,“形神兼备,气韵贯通”。

而中国古典舞从其他相关艺术门类中吸取与借鉴,使其逐渐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并济,顿挫有致、情景交融,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和谐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中国古典舞作品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属性及精神内涵,也是当代中国古典舞得以再生、发展并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因。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另一种存活形式和表现方式,中国古典舞在丰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上对武术、戏曲舞蹈的形象取意进行更高层次地再提炼,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的文化印记,其根就是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舞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其所蕴含的美学情趣,无不体现出中国古典舞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点和民族精神风范。它是中国古代舞蹈经典范式的历史再现。

因此无论是中国古典舞还是汉唐古典舞,他们都是从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所提炼所复原的舞蹈艺术,在现今的舞林之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都能体现我国特有的民族气息和历史文化。中国古典舞和汉唐古典舞只有共同发展、彼此交融,才能使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得以完整;只有共存共荣,才能使我国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猜你喜欢

汉唐中国古典舞古典舞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上海汉唐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汉唐书商研究述评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