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试析“江苏民歌大会”的艺术创新

2018-11-14常珩

剧影月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晚会民歌江苏

■常珩

2017年6月10日,正值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江苏文艺广播举办的“茉莉花开”首届“江苏民歌大会”在南京保利大剧院成功上演。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和现代流行元素充分融合,通过互联网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中涌现出的又一优质IP项目。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合创新,成为江苏民歌大会着力破解的课题。

一、以“非遗”民歌的文化传承体现时代发展

民歌拥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鲜活的文化气息,首届“江苏民歌大会”成为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有益实践,通过歌声表达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敬意,也用民歌传承文化,让非遗保护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

契合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的主题,晚会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卫香、省级非遗传承人徐雪元、吕杏英、沈建华等演唱了海门山歌《交关多》、白茆山歌《白茆塘上好风光》《舂米歌》和河阳山歌《莳秧歌》,这些原汁原味的江苏“国家级非遗民歌”,让观众领略到来自乡间地头原生态民歌的魅力。将《数鸭蛋》唱红全国、已经81岁高龄的高邮民歌国家级非遗产传承人王兰英也受邀来参加民歌大会,向观众们介绍了自己60年前去北京演出《数鸭蛋》的情景,并现场演唱;来自南京外国语学院仙林分校的小百灵合唱团则带来了改编的童声合唱《数鸭蛋》,经典版与创新版《数鸭蛋》在“江苏民歌大会”的舞台上联袂呈现,让文化的传承在精心设计的视听盛宴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以浓郁的乡音乡情为特色讲好江苏故事

江苏民歌是江苏地方民间歌曲,以欢快、活泼,歌唱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歌曲比较多,体现了江南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茉莉花是江苏的象征,是故乡的神韵,首届“江苏民歌大会”便以“茉莉花开”为主题,以“苏韵、苏情”为核心,将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江苏民歌,和吸收江苏民族歌舞基本语汇创作而成的舞蹈、声乐、器乐等作品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描绘茉莉故乡的“民风、民情、民俗”,歌咏“记得住的乡愁”,推动民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展现江苏文化、艺术、经济、社会风貌等多个层面的繁荣与发展。

首届“江苏民歌大会”邀请了梅花奖表演艺术家李政成、葛瑞莲,著名歌唱家周金星、蔡小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卫香,金钟奖得主陆川,新民歌代表陈罕罕、褚云霞、柏文,青年歌手李畅畅、王谦、陈星儿,新声代民歌组合小茉莉组合,大荔士男声合唱团等等。这些江苏籍或者活跃在江苏文化演出舞台的艺术家们,用一首首饱含着乡愁乡情的江苏民歌,为观众讲述生动的江苏故事,呈现多彩的江苏;通过江苏民歌凝聚江苏人的力量,让世界通过江苏民歌了解江苏、青睐江苏,关心江苏的发展;创新形式、内容与传播方式,既有名家名曲演绎,又有新生代歌手发声;既有传统经典民歌,又有新编原创民歌;既有传统平台呈现,又有新媒体平台拓展,是一场融媒体时代的江苏民歌盛会,让观众更喜爱民歌,唤醒民歌的青春力量。

三、以精彩创意唤醒民歌青春力量

深入采风,创意呈现。为办好“江苏民歌大会”,晚会主创团队历时4个月创作采风,足迹遍及江苏大地,不仅完成了地方民歌的搜集整理,搭建节目框架,还进行了民歌的再创作。新编《采红菱》两两对唱,将流行唱法和民族唱法混搭演绎,让这首情歌带来全新的感受;新编《拔根芦柴花》由新民歌代表柏文和文艺广播主播林晓共同演绎,歌曲中加入了木屐舞、RAP元素;由大荔士男声小合唱团演绎的《格登代》有了摇滚范;民歌大会还为孩子们准备了节目,用《小燕子》串起南京、苏州、徐州三地代表性童谣《月亮粑粑》《外婆桥》《小老鼠上灯台》,并加入电音乐队等元素,深受小观众喜爱;江苏号子《煮海烧天》,将源自于盐城的四句号子中加入了管弦乐、中国大鼓、大型的合唱等元素,呈现出一个有结构性和故事性的小型音乐舞台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创新形式,凸显特色。江苏民歌大会以“苏韵、苏情”为核心,由序曲《茉莉花开》、上篇《苏韵流芳》、下篇《大美江苏》和尾声《茉莉留香》四个部分构成,在框架上确立了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融合。在细节上,则以各个年代的代表作串起江苏的地方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滋润一方民歌。李政成和葛瑞莲伉俪倾情演唱《扬州小巷》,那一条条小巷唤起了扬州人深深的乡情;周金星带来了堪称民歌“活化石”的《撒趟子撩在外》,让年轻人感受到了劳动的情趣与欢快;蔡小华演唱了经典的苏南民歌《小九连环》;还有《黄桥烧饼歌》《别处哪儿有》《芦花草鞋送亲人》这些充满深情的拥军民歌,他们分别创作、流传于烽火岁月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但现场演唱起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原来民歌这么好听!”这句评价表达了现场观众和网友的心声。

四、以融合传播让民歌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首届“江苏民歌大会”通过广播、电视、户外、互联网等多渠道融合传播,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并引发持续热议。

网络票选,激发参与。为“江苏民歌大会”预热、造势,江苏台联合13地市电台共同发起“我最喜爱的江苏民歌TOP10”网络投票活动,从专家、网友推荐的近百首江苏民歌中精选出35首,号召网友进行投票。从5月15日开始,短短两周时间,浏览数和投票数双双突破10万+,网页总浏览量超过20万次。最终,《茉莉花》《太湖美》《拔根芦柴花》成为江苏网友最喜爱的三首民歌。

融媒传播,持续影响。为了让优秀的民歌传播和流行起来,让更多的人喜爱和传唱江苏民歌,晚会通过荔枝新闻、大蓝鲸APP、腾讯等网络平台进行视频和图文直播,超过30万网友在线观看与互动。江苏文艺广播和江苏综艺频道分别播出晚会实况,还在官方微信平台开设民歌系列专题,以晚会民歌节目回顾的方式,展示每一首民歌的背景资料与创作欣赏,并进行视频分享,以此实现民歌大会现场盛况在新媒体上的二次传播。江苏台还创意手绘江苏风光明信片,用手机扫每张明信片上的二维码,可以听到相应的民歌片段。在晚会现场与荔枝文创商店,这套明信片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

优质的内容、创新的呈现、立体化推广也吸引了商家的冠名赞助,使得首届“江苏民歌大会”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发展的优秀案例,也成为江苏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IP项目,与新年音乐会、中秋戏曲晚会、金陵相声大会等文化惠民项目相呼应。江苏台为着力推进上述项目的系列化、品牌化发展,为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正做出积极的努力。

猜你喜欢

晚会民歌江苏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