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机制
2018-11-13郭斐
郭斐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现状与阻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有效沟通机制的构建路径: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实现双向沟通的灵活性;立足新媒体平台的平等性,发挥教育主体的原则性;把握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构建思政教育的长效性;培养大数据视野,强化科学管理。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有效沟通;机制构建
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的特殊使命使得他们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感情,更能切实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便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动态进行实时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问题防患于未然,对学生事务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提供有价值的参与意见,从而为更科学的学生管理提供有利条件。然而在现实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够明确,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不畅。
一、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的现状
1、沟通频率较低,内容单一,范围较窄
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主动与辅导员取得联系的首要原因是“请、销假”或是“提交有关材料”等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其次是团学、社团组织等需要老师指导。另一方面,辅导员主动接触最多的学生群体是班、团干部,其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及短期内遭受重大打击、遭遇心理危机、纪律性较差或者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各类“特殊学生”。由此可见,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普遍局限在必须的日常管理事务中,内容较为单一,主动沟通的频率不高,沟通对象的范围较窄,这也直接导致沟通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2、单向沟通为主,双向沟通不足
传播学认为,传播者——信息——受传者构成了传播过程的最基本要素。基于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的目的明确、信息单一,师生之间积极主动的双向沟通明显不足,多局限于机械的单向沟通,即以自上而下的“通知”或自下而上的“汇报”为主。信息传递者参与越多,信息层级越复杂,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信息反馈的效率也就越低,越不利于双向沟通的有效进行。高效的信息传播必须依赖于信息反馈的顺利进行,高效的沟通应基于沟通主客双方都有明确的意愿且具备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才能使整个沟通行为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双向性。显然,无论“通知”还是“汇报”,对于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二、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沟通受阻的障碍因素分析
1、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与辅导员人数配比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主体年龄段在18-24周岁,年轻的“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彰显出了鲜明的个性印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教育背景,展现出迥异的性格特征;其二,“95后”的一代自我意识、个性意识更加强烈,更加注重个性化特征的表达,导致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也千差万别;其三,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年轻的、充满活力的、个性张扬的存在,他们对新生事物的关注、接受和传播效率非常高,他们的个性需求更加丰富且强烈,他们的价值观有较强的复杂性和包容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对学生的关注和服务能与之相匹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有关要求,一线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200,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比例往往很难达到。辅导员所负责的学生人数多直接导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时间、时长受限较多,沟通地点欠缺灵活性,沟通效果不良。
2、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不到位
辅导员同时扮演着三个基本角色,即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者和高校教师。《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辅导员的工作从“理论与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危机事件应对、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业指導、党团建设等”等[1]九个维度进行了详细阐释。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关制度保障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导致高校行政主管部门、教师、学生乃至辅导员自身对其角色定位不够明确。辅导员疲于应对各项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3、新媒体时代网络全知对教育者话语权的挑战
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和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2]在信息全球化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正以一种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并不断衍变革新的开放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传播方式下,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自由地表达观点,一个网络全知的时代正在到来。新媒体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云技术不断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和准确性,为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提供技术保障,为海量存储和长期存储提供便利。受到新媒体语境下“去中心化”理念的冲击和影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育者的话语权受到挑战,“话语独裁”被打破。
三、 新媒体视角下,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策略研究
1、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实现双向沟通的灵活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2018年3月)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7.2亿,较2016年底增加了5734万人;中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结合CNNIC的调查图表(见下图1、图2),20-29岁年龄段为我国网民最主要的群体,学生群体在我国网民中的占比最高。
在新媒体发展日益迅猛的当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无疑为师生双方灵活的双向沟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其一,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社交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使沟通双方“面对面”交流的便利程度大大提高,且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其二,照片、音频、小视频、文档等信息的线上、线下传递更加方便快捷,许多作业、活动设计、策划组织都需要依赖新媒体技术来完成,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其三,个性丰富的表情包、实时畅通的语音通话、高清动态的视频会话以及包罗万象的“朋友圈”等使双方的沟通更加生动亲切,有效地增强了沟通中的信息反馈,增进了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
2、立足新媒体平台的平等性,发挥教育主体的原则性
针对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形式、渠道的单一性,搭建平等、高效的交流平台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和互联网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成为高校辅导员与时俱进的一种选择。结合当代大学生热衷于网络社交的特点,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班级、年级QQ群、微信群,开通个人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扩大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范围,减少师生双方来自年龄、人生阅历、文化背景等方面差异的沟通障碍,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往往起到主动者、发起者的关键作用,要使沟通达到有效的目的,不仅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的平等性,也要注意把握教育主体的原则性。首先,运用新媒体技术营造轻松愉悦的沟通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渗透;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侧重通过新媒体渠道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行为规范上的督导;第三,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管理、服务的过程中真正关心、理解学生,切实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固化思政教育的成果;第四,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开放的价值取向中坚持对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探索实践育人的机制;第五,要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也要用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工作、高尚的品格教育感染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把握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构建思政教育的长效性
高效沟通的及时性原则要求作为教育主体的辅导员抓住沟通机制的各个信息要素,因势利导,及时沟通。交流的时间间隔越短,则信息的时效性越强。在新媒体背景下,辅导员不仅要充分把握传播媒介的时效性,更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探索和研究使沟通机制各要素得以紧密结合、高效运行的方法和途径,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
(1)加强实践操作,正视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调查显示,高达92.49%的辅导员认为新媒体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然而,新媒体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新媒体可以帮助辅导员多渠道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手段仍有其不可替代性,面对面的交流仍然重要且必要,切不可过分依赖新媒体,放弃与学生近距离、深入的沟通,导致信息接收的碎片化、片面化。现阶段,辅导员对新媒体的应用多停留在信息发布、实时沟通、资源分享的层面,对新型网络技术的了解不深,数据挖掘、处理的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结合新媒体的特点进行信息加工,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教育引导的效果不理想。在新媒体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下,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实践操作,熟练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工作方法,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2)加强学习研究,适应网络思政教育的新要求。新媒体时代,辅导员不仅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要具备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传播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还要尽快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构建网络思政教育重要阵地,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参加各类日常学习与专题培训,熟悉各类新媒体媒介的优劣势,熟练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技术手段,灵活运用新媒体渠道有效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同时,要注意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善于发现和总结新媒体使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结合经典思政教育课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3)培养大数据视野,强化科学管理。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綱要》明确,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至10年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杂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处理。学生工作涉及的部门众多,学生的基本信息、教务信息、学籍信息等都需要及时更新维护,学生工作往往因此陷入繁琐的流程中。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也要培养大数据视野,应当充分调动新媒体技术的可操作性,建立一个系统的、可持续的、全程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学生通过网络检索信息、在线交流、开展“自媒体”信息传播,这些都构成了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的信息数据,在这些复杂的、可变性强的大数据背后,可以折射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行为方式、情感轨迹。在新媒体时代下,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理论了解学生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搜集网络舆情信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地把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进行有效舆论引导和科学管理,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科学、长效发展。
【注 释】
[1] 教育部文件(教思政〔2014〕2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2] 马歇尔·麦克卢汉. 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
[3] 以下数据及图表均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tp://www.cnnic.net.cn/
[4] 刘振琍,陈占权,张磊,赵元元.全国外语外贸院校辅导员使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研报告[J].新媒体时代与外语外贸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机遇、挑战与创新,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35.
【作者简介】
郭 斐(1988—)女,陕西安康人,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