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体能“课课练”的缺失成因与实施策略

2018-11-09赵晓鑫钱福鸿

科教导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课课练身体素质中职

赵晓鑫 钱福鸿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了体能“课课练”在中职学校的研究现状与缺失原因,并对在中职学校如何实施体能“课课练”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策略。

关键词 中职 身体素质 课课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91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data metho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lack of physical fitness "class train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n how to implement physical fitness "class train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hysical fitness; class training

1 體能“课课练”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原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曲宗湖教授从“体质教育”思想角度首倡体育“课课练”,并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推崇,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体育学界内部教育观点出现了争执,“体质教育”思想处于劣势而被冷落,因而“课课练”淡出体育课堂。近些年来,由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滑问题严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担忧,因而体育学界内部又重新呼唤“课课练”回归体育课堂。邵韦德认为体育“课课练”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常规性“课课练”,即为掌握所学运动技能而反复进行的身体练习,第二类是补偿性“课课练”,即补偿体育课运动负荷不足、运动专项素质不足以及弥补身体素质不足而进行的相关身体锻炼。[1]毛振明进一步认为当前所谈的体育“课课练”并不是指为了巩固与提高所学运动技战术而进行的身体练习,而应该指的是为增强学生体能而进行的身体锻炼,即体能“课课练”。[2]

2 中职体能“课课练”的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文献在中国知网以“课课练”为主题进行检索,出现相关文献370篇,时间跨度从1979年3月至2018年3月,有关体育“课课练的研究文献一共有313篇,其中2011年是分水岭,2011年以前研究文献较少只有44篇,平均每年研究篇幅1.5篇, 2011年之后相关研究呈爆发式涌现出来,2011(23篇)、2012(31篇)、2013(34篇)、2014(38篇)、2015(46篇)、2016(51篇)、2017(44篇)、2018(3篇),总计270篇,这其中剔除知网上重复文章以及以“课课练”为主题的相关征稿启示及选题指南后,研究对象或作者单位为中小学的文章一共有254篇,而研究对象为中职学校的仅有2017年谢菁的1篇,[3]纵观近40年的体育“课课练”研究文献,也仅有2004年曾祥政与2010年韩志帅的2篇文章谈到技工类学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体育“课课练”教学,[4-5]其它研究未有发现。2011年至2018年这七年对于中小学来说是“课课练”创新研究与推广的黄金时间,但是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这7年确是研究的空白期,这巨大的反差反映出中职学校体育严重的滞后性。

3 中职体能“课课练”的缺失原因

3.1 体育学术界对中职学校体育的忽视

体育学术界一直坚持课题研究引领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国家级课题中首都体育学院李京诚教授于2011、2016年先后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与“十三五”教育科研重点专项课题《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持续与拓展研究——从“课课练”到“天天练”》,此外2013年毛振明教授主编的《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是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的重要科研成果。省级课题有2011年高胜光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中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创新实践研究》,陈发栋主持浙江省教科规划2017年度体卫艺专项研究课题《身体素质课课练——再提升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策略研究》等。仔细分析这些国家级、省级课题,可以看到体育“课课练”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团队是“高校知名学者+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省级课题的研究团队基本都是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中职教师的身影几乎寥寥无几,既未有资格参与又如何谈研究与推广。

3.2 中职学校体育与普通中学学校体育之间缺乏交流

中职与普通中学不属于同一个教育体系,两者交集很少,以江苏为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教学大赛,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官方比赛中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有基本功大赛,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有信息化教学大赛,江苏省13个地级市及下辖的县、区教育局都十分重视这两类官方赛事,定期组织比赛,层层选拔,但是由于学校性质不一样,普高体育教师与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缺乏同台竞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2)体育教研活动,职教体系组织的体育教研活动与普通高中及中小学体育教研活动相比敝帚自珍,组织活动次数偏少、教研质量偏低,不能汲取新的教育理念,传达当前的研究动态,不利于中职体育教师的成长;三、学生运动竞赛,一般各市举办各类学生运动会,基本都是普高与普高比,职教与职教比,有的地区还歧视职教,球类比赛仅普高中小学参与,中职不允许参加,这样的行为严重挫伤了中职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3.3 中职年轻体育教师不懂体能“课课练”

中职学校教龄偏长的体育教师一般对“课课练”的理解就是“素质练习”,当前,在老教师的课堂中依然经常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体能进行拉伸,例如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节室外体育课一般在队列队形练习等基本教学内容完毕后都会安排相应的素质练习来锻炼学生的速度耐力、下肢力量等身体素质,尽管“素质练习”的内容与形式比较枯燥和单调,但是凭借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与过硬的基本功往往能够顺利组织学生有序进行练习。但是对于年轻的中职教师来说,他们对于体能“课课练”产生的背景及如何科学、系统地运用研究甚少,因而在实践教学中往往缺乏体能“课课练”环节。

4 中职体育教学实施体能“课课练”的策略

4.1 “课课练”与发展职业身体素质相结合

中职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职体育教师要了解本校开设的所有专业的特点,了解各种工种的生产劳动性质和状况,能够学会运用运动解剖、运动生理及体育保健等知识科学地分析该专业,剖析该专业所需何种特殊身体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课课练”内容来发展职业身体素质,例如导游专业未来经常要跋山涉水需要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储备,课课练可选择定时跑、折返跑、跳绳、有氧健身操等内容;酒店管理专业与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服务性工作,需要有健美的形体、良好的气质以及优雅的气质,“课课练”可安排健美训练、健美操、舞蹈与韵律操等内容。

4.2 “课课练”内容的安排要重视专业性别差异

中职学校有很多专业男女生性别比例不均衡,例如汽修、数控专业男生居多,学前教育专业清一色女生,还有的系部相近专业男女生分布也截然不同,例如烹饪系部的中餐烹饪专业男生居多,女生较少,但是西餐西点方向却是女生居多,男生偏少。中职体育教师正常都是跨系部跨专业授课,在选择“课课练”内容时如果忽视专业性别差异,依葫芦画瓢,全盘照搬的话势必会激起学生对体育“课课练”的反感,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体育课“课课练”内容的选择要结合专业特点、考虑班级男女生的性别分布,一般原则是男生班级“课课练”的运动强度要高于女生班级,侧重于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而女生班级的“课课练”内容要侧重于发展平衡、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男女生相比,女生的“课课练”形式应更加趣味化。

4.3 “课课练”可同发展运动技能有效整合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需要加强体能锻炼,运动技能的掌握也离不开相应身体素质的辅助配合,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两者的共性,完全可以将体能“课课练”与运动技能学习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例如篮球三步上篮技术对下肢弹跳力量有较高的要求,体能“课课练”可安排男生双手抱球蛙跳、女生单足跳等形式形式来增强下肢力量,羽毛球正手击打高远球技术可安排俯卧撑、立卧撑锻炼、平板支撑等形式发展上肢手臂手腕力量。

4.4 体能“课课练”游戏化

体能“课课练”的过去是“素质练习”,如今再次回归的“课课练”不能再走老路重复过去枯燥无味的体能训练,应有所创新,锻炼形式要更加趣味性与多变性。游戏是学生体育课中十分喜爱的环节,如果将体能“课课练”锻炼形式融入到体育游戏中来,针对速度、力量、灵敏、耐力、平衡、柔韧等身体素质以及不同专业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身体素质,创新设计出合理、有效的体育游戏。

4.5 将“课课练”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

很多体育老师安排体能“课课练”的内容时太随意化,全凭心情好坏,完全是想一出是一出。合理的“课课练”应该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需要“课课练”,但是“课课练”的设计必须要结合教材性质及专业特点,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时根据新授课、复习课以及新授与复习结合等课型的不同,合理安排内容,使“课课练”起到与主教材是一种“贴、补、配”的关系,另外“课课练”应该要纳入体育课学期考核评价体系中,考核的内容可以与所教授的专业结合,选择几种有利于发展专业职业身体素质的“课课练”练习形式,教师制定达标、良好及优秀的及格线,通过考核制度使学生重视体能“课课练”。

5 结语

中职学生体质健康下降是既定的事实,体能“课课练”在中小学的成功,值得借鉴,中职体育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向中小学取经将“课课练”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进来,消化吸收,并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创新“课课练”形式,激发中职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兴趣,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课练”内容来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中职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邵伟德,魏斌,李启迪.论体育课两种不同含义的“课课练”[J].体育教学,2015(11):7-9.

[2] 毛振明,何可欣,李婧祎.再论“课课炼”和《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J].体育教学,2015(11):4-6.

[3] 谢菁.体育课“课课练”中力量练习动作变式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4):175,162.

[4] 曾祥政.结合工种特点搞好技校体育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64):32-33.

[5] 韓志帅.技校体育课如何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J].就业与创业,2010(11):28-29.

猜你喜欢

课课练身体素质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锻炼
新发现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身体素质趣味课课练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体能“课课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结项总结报告会在京举行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