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科技大学对西北联大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8-11-09刘光林

科教导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精神

刘光林

摘 要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奠定了抗战时期及战后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根基。本文通过对西安科技大学与西北联大历史渊源的梳理,研究西北联大文化精神的实质和丰富内涵,探索了西安科技大学对西北联大文化精神的传承和传承创新实践。

关键词 西安科技大学 西北联大 精神 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01

Abstract The National Nor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orthwest during and after the war.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history of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Northwest United University combing, study the nature and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cultural spirit of Northwest United University, explored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Northwestern United University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inheritance innovation practice.

Keyword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western United University; spiri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1 西安科技大學与西北联大的历史渊源

西安科技大学作为西北联大的支脉,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程虽然坎坷曲折,历尽艰辛,但一代又一代的西科人始终背负着教育兴国的历史使命执着前行。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国民党政府于1937年9月10日发布训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成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16日西安临时大学正式迁离西安,转至汉中,校址分设在城固、勉县、南郑三县。1938年4月3日,国民政府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6月在西北联大的基础上组建了国立西北工学院,而这其中,矿冶工程学系是西北工学院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系之一。该系主要由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成立于1895年)和私立焦作工学院采矿冶金科(成立于1909年)组成。为了不受战时空袭干扰,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国立西北工学院特意将校址选在了比较隐蔽的陕南山区——城固古路坝一所天主教堂内。在这段历史中,尤为值得记忆的是1937年底私立焦作工学院转移中,徐文升等老师奋力从焦作工学院抢救出了一套珍贵的地质标本,这是一套从38个国家进口的236种504块系统矿物标本,其中有128种晶体标本。为了保护标本,他们在迁徙途中,冒着生命危险,辗转焦作——郑州——西安(暂存西安国立一中)——宝鸡(虢镇)——天水——城固(古路坝天主教堂)——西安——咸阳——最终到达西安。几经周折,生死磨难,他们使用过毛驴平板车,甚至用手推车,终使标本得以完好转移和保存。

抗战的炮火锻造了师生的坚毅品质,祖国的危难锤炼了师生的爱国情操,提高了他们不断追求真理与正义的思想觉悟。解放战争开始后,许多同学就清楚地认识到国民党独裁者的反动本质,仅矿冶系1949年班中就有1/3的同学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走上了随军代表转移的革命道路。因此,西工矿冶系,也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爱国精神的系。抗战时期,这种不畏艰难、励志图存、刻苦学习的精神造就了国家急需的一批俊才,仅矿冶系的“卅六年班”就培养出了中国高校通风安全专业委员会创始人、矿业安全专家侯运广教授,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袁耀庭教授等一批著名学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师昌绪院士回忆在西工求学经历时,曾提到与矿冶系的多位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专门技术人才的大量需要,中央人民政府于五十年代对全国高校进行了大范围的院系调整。1957年9月13日,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西安地区高等工业学校以及西北大学问题的批复”。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学院的纺织、采矿(包括新成立的地质专业)两系调入西安交通大学。至此,矿冶工程学系——采矿系结束在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1938年7月-1957年7月)19年的办学历史。1958年7月,陕西省发文正式批准,成立“西安矿业学院”。1958年9月,西安矿业学院诞生,郭沫若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转陕西省。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2 西安科技大学对西北联大精神文化的传承

西北联合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具有独到的光彩,也是西北高校精神文化的重要源头。西北联合大学一经成立,其在实际意义上就担负着“发展整个西北教育之责任”,培育西北人才之任务。西北联大校址安定以后,1938年10月19日西北联大召开第45次校常委会议,决议称“校训制定‘公诚勤朴与国训‘忠孝仁爱信义制成匾额,悬挂礼堂。”根据黎锦熙的解释,其中“公”是以天下为公,表达西北联大以国家建设和民族事业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诚”是不诚无物,蕴含了西北联大师生以诚待人,以诚做事,忠于国家、忠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勤”是勤奋坚毅,表达的是西北联大师生勤奋学习、知识报国的情怀;“朴”即抱朴守真,表达了西北联大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赤子情怀。自西北联大分出的西北农学院、西北工学院,也分别拟有“公诚勇毅”“诚朴勇毅”为校训,体现了西北联大精神文化的一脉流传。近年来,不少学者专家们对西北联大的办学精神、办学文化和办学特色进行了深入研究。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指出,在办学理念上,西北联大践行“发扬民族精神、融会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思想,形成了“扎根西北、放眼世界、创新知识、传承文明”的学术理念。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教授提出,西北联大精神的核心是“兴学强国”。潘懋元老先生在研究中曾指出,西北联合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区域特色,扎根西北,联合办学;二是学科特色,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三是育人特色,砥砺品性,通专并用。综合来看,西北联大精神和文化包含着爱国、奉献、兴教、求真等几个关键元素。爱国即为深植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奉献即为扎根西北、建设西北之重任;兴教即为展西北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求真,即为传承文明、创新知识、献身科学。

一直以来,西安科技大学将西北联大“公诚勤朴”和西北工学院“公诚勇毅”的精神传统深深融入到办学过程和育人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爱国奉献、求真务实、服务行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优良风尚,形成了以“励志图存、自强不息”为核心、以胡杨精神、精彩精神、创业精神为构成的学校精神。“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是矿业传统爱国奉献精神的凝聚和提炼,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校训的形象再现,是“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奉献精神的弘扬。“胡杨”精神与“公诚勤朴”“公诚勇毅”一脉相承,是学校精神的形象化标识。

2.1 西安科技大学精神对西北联大爱国奉献精神的传承创新

早在1938年学校前身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时期,师生们怀着捍卫民族独立、保留矿业根基的信念,不远千里,冒着生命危险,在西安、城固艰苦办学,为国家民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为培养我国主要煤炭基地西部地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问题,1958年经陕西省委决定成立西安矿业学院,西北地区第一所煤炭高等学府应运而生。学校师生员工怀着对发展祖国煤炭教育事业的热情,团结协作,并肩奋斗,克服生活的艰苦和办学的困难,教书育人,治学治校。即使在极左路线统治学校的时期,广大师生也没有放弃办学,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把“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作为校训,师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奋战在煤炭工业主战场上,扎根在西部大地热土,培养了13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解决了众多重大西部煤炭科技难题,吴绍倩、张廷范、赵嘉荫、石平五、阿不都拉·穆塔力甫、徐凤银、吴甲春、肖瑞华、徐精彩等一大批西矿学子和矿业专家奉献甚至牺牲在工作一线。当代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徐精彩同志以矿井灭火为己任,直接参与指挥了全国18个省、自治区63个矿区的142次灭火救灾工作,抢救了无数矿工兄弟的宝贵生命,从火灾中抢撤出6.9亿元设备,创煤炭安全经济效益49.7亿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灭火的路上,不幸遇车祸因公殉职。凡此种种,西礦人、西科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了为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中,成为了西安科技大学精神中的独特标识。

2.2 西安科技大学精神对西北联大兴教求真精神的传承创新

西北联大和分立后的西北五院致力于培养“高深学术人才”,力求做到“学成致用,各尽所长,经营西北,固我边疆”。1957年全国高校专业大调整时,高教部原先拟定的方案是将西北工学院采矿系及其地质专业合并于北京矿业学院。周总理在审定最终方案时,特别关注西部高校的专业布局,特意敦促采矿系及其地质专业留在西部,不要去北京。长期以来,学校明确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发展战略,明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工作理念,提出了“特色鲜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明晰了“扎根陕西,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地矿相关行业及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服务西部、服务地矿的传统没有丢,特色办学的理念没有丢,奉献西部和地矿成为学校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和办学品牌。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始终面向西部和行业,以培养具有“基础厚实、作风朴实、工作扎实、为人诚实、勇于创新”特点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定位,每年从全国招收5000多名学生,其中在西部占总体招生名额的70%以上。多年来,在学校精神和西北联大精神熏陶和激励下,一批又一批的西科人不畏艰难、昂扬向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走向广袤的西部,走向艰苦的煤炭行业。

3 西安科技大学传承西北联大精神文化的实践

西安科技大学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煤炭高等教育为主体的高等院校和西部最重要的地矿类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与教育资源优势,国家赋予了学校特殊的历史使命。一直以来,西安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铭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弘扬“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像一棵棵胡杨树扎根在祖国西部和煤炭行业,为西部地区和煤炭行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将“励志图存、自强不息”学校精神和爱国奉献、立德树人在内涵、形式、方式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加强文化研究,秉承优良传统,凝心聚力。学校加强对校史、学校精神、大学文化、名师学者的理论研究和资料整理,以西科精神熏陶激励师生成长,以奉献意义、团结意识、感恩意识和地矿意识凝聚广大师生的精神追求。二是弘扬西科精神,勇担使命,服务民生。学校自觉承担起服务西部、服务地矿安全行业的历史使命,围绕社会需求、行业需求重点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特别是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陕南地质灾害防治、山东省临沂石膏矿垮塌事故救援等工作中,发扬爱国奉献的大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战斗在抢险救援第一线,为行业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三是强化宣传,夯实载体,开拓创新,通过“徐精彩先进事迹纪念馆”“校史校情教育”“西科故事”等方式,培育不忘初心、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和意识,为建设国内知名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统一的思想文化基础,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特别是在“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精神的激励下,学校抢抓高等教育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在资金、人才、校舍等资源严重短缺和建设相对滞后的条件下,合理整合校内资源,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新建了临潼校区,拓展了办学空间,调整了学科专业,在办学层次和办学格局方面获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学校1998年获博士授权单位和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学校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得批准设立。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进入到“十一五”以来,学校继续发扬“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不断提高质量,强化特色,办学规模明显扩大,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日益提高,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学校成功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和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实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签约共建学校,总局决定在学校建设首批安全监管监察学院(全国仅有4家)。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9个学科进入全国前70%,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省属院校中唯一的A类工程类学科;申报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等6个学科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新时期,学校将继承和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铭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弘扬“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以办人民满意大学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强化特色为抓手,以人才队伍为基础,坚持开放办学、科学管理,不断开拓创新、克难攻坚,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薪火传承文化中坚——西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3.1.

[2] 赵弘毅.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陕西高等教育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2.5.

[3] 张在军.西北联大[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7.9.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都精神
拿出精神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考
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