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授课中“问题导入”的若干探究
2018-11-06王志刚
□王志刚
(西安交大阳光中学,陕西西安 710043)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精彩而成功的课堂导入,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适教学的气氛,诱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上,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能否让学生迅速处于积极的状态,及时进入课堂,是有效课堂的首要问题.那么新授课的“问题导入”怎么处理?本文基于新授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开展课堂导入.
一、新授课导入应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数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课堂提问可以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活跃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例1《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导入: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它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图1),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图1
【设计意图】这导入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图中算数,形象直观,启迪思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现实生活中人们比较感兴趣的事例,构建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新授课导入应符合数学的特点
数学的特点是严谨、逻辑性较强.在新授课的探究中,新课的导入可以为本节课创造条件,体现数学的严谨性.这样设计导入部分,能够使课堂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能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
例2《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导入:如图2,一个堆放小球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个小球,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个,最上面一层放100个.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个小球?
图2
问题就是:1+2+3+4+…+100=?
该问题就是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我们这节课就来讨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以问题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的是引入:1+2+3+4+…+100=?这样导入有两个目的:(1)为研究高斯的求和做准备,有一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感觉;(2)为高斯求和的“倒序相加”做好数形结合做铺垫.因为在处理等差数列前n项时,“倒序相加”的“形”的思想很重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另一方面更容易理解“倒序”的原理(见例3).
例3思考:我们换角度分析,如何用图形来说明这种算法思想?(见图3)
图3
【设计意图】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这样引导学生实现由图形的倒置拼补迁移到数式求和的倒序相加,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从计算验证到及时对倒序相加的应用范围做理性归纳,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培养严谨的数学品质.
三、新授课导入可以数学文化渗透
数学的内涵,包括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通过数学文化的引导和渗透,能够培养严谨素质,追求创新精神,欣赏数学之美.
例4《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导入:《张邱建算经》中“分钱问题”为:今有与人钱,初一人与三钱,次一人与四钱,次一人与五钱,以次与之,转多一钱.问钱几何?
意思是说:将钱分给若干人,第一人给3钱,第二人给4钱,第三人给5钱,以此类推,每人比前一人多给1钱,问总共有多少钱?
【设计意图】以数学史《张邱建算经》为背景,一方面是渗透数学文化,为数学教学输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很多教师只是把数学史的问题简单摆设出来,解决一个数学史的数学问题,这样是不合理的.当然,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但是不能仅限于数学史.正如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文化,渗透到课堂的导入、渗透到课堂的问题、渗透到数学知识的解决.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四、新授课导入可以复习引入
复习导入的教学方法是数学新授课常见的方法,该方法能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作用.它是利用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也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也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复习导入法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这种课堂导入法,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新、旧课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复习,这样一个或几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的欲望,从而为新课做好最佳的准备[1].
例5《余弦定理》新授课的导入:复习:(1)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2)正弦定理的使用范围是什么?思考:已知三角形的两边a,b和其夹角C,能否用正弦定理解决?
【设计意图】在复习回顾时,学生回忆正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定理并不全能,从而引进余弦定理.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清楚理解余弦定理使用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并为余弦定理的应用做好了铺垫.
五、新授课导入可以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法也是数学新授课的导入法之一,即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6《等比数列》的导入: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这样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问:把“差”改成“比”呢?
【设计意图】以类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等差数列的概念,联想并领会等比数列的概念,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入,学生可以从本质上理解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区别.这样的导入,也引导学生比较未知的等比数列与已知的等差数列的各个侧面,揭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学具有温故知新的特殊作用.
六、新授课导入应寻找最近发展区
新授课问题导入,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课堂提问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若问题过易,则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若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了而失去信心,使提问失去价值,要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上设问,使学生“蹦一蹦,摘得到”,从而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例7《组合》的导入:引例:(1)从2,3,4,5中任取两个数相除;(2)从2,3,4,5中任取两个数相乘.问:两个问题中哪一个是排列?(1)和(2)有何不同特点?
【设计意图】以“引例”的形式给出问题,一方面利用“最近发展区”(上节课的排列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明辨(1)和(2)的区别,是为组合的概念做铺垫,也是为了启发学生理解排列和组合的区别.这个导入比较直接,导入的问题(1)是排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属于“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所以学生能够轻松“摸得着”.但问题(2)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蹦一蹦”.这时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从而为解释排列和组合的本质区别做好铺垫,也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提供了“方案”.
总之,新授课的“问题导入”方法很多,其导入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激发学习数学的学习欲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认真研读教材,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让新授课的导入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