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声母特点再探“自然之音”——以《等韵一得》为例
2018-11-05曹祝兵
曹祝兵
从声母特点再探“自然之音”——以《等韵一得》为例
曹祝兵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41)
《等韵一得》,清末劳乃宣所著。劳乃宣身处“西学东渐”时期,受西方语言学理论影响,崇尚“自然之音”。《等韵一得》一书的编写目的既非描写一时一地之音,也非描写综合之音,而是要“一本人声之自然”。本文以《等韵一得》为例,从“清浊对立”“知照(章庄)分立”等声母特点再探劳乃宣的“自然之音”。
《等韵一得》;劳乃宣;清浊对立;知照(章庄)分立;“自然之音”
《等韵一得》[1],清末劳乃宣所著。劳乃宣身处“西学东渐”时期,受西方语言学理论影响,崇尚“自然之音”。《等韵一得·序言》曰:“因厘为十谱,各系以说为内篇,录平昔讨论之语为外篇,以俟知者。专重人声而不尚考订,所以别乎古韵今韵也。”又曰:“累年参订,定为母韵诸谱,一本人声之自然。”“一本人声之自然”即以“自然之音”作为根本。由此可见,《等韵一得》将“专重人声而不尚考订”作为编写原则之一。
《等韵一得》韵图的安排始终坚持“专重人声而不尚考订”的原则,笔者2014年已撰文初步探讨,本文通过考察《等韵一得》声母特点再次探讨劳乃宣的“自然之音”理论。
一、清浊对立
(一)学界对于清浊的讨论
清声母和浊声母的对立是中古音的语音特点之一,三十六字母按发音方法包括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对立分明。随着语音的发展,清声母和浊声母由对立转向融合,其表现就是浊音清化现象,对于浊音清化的时间,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据冯蒸先生考察,与《切韵》同时代的《博雅音》已经出现少量字例“浊音清化”现象[2]21;罗常培先生认为唐五代西北方言的全浊塞音声母已经清化[3]20-25;邵荣芬先生认为十世纪西北方言全浊声母已经消失[4]215-228;周祖谟先生《唐五代的北方语音》说:“从书音中有以全浊仄声切全清和以全清切全浊仄声的例子来推测,北方音的全浊声母已开始有清音化的倾向……从书音中有以次清切全浊平声和以全浊平声切次清的例子来推测,全浊平声字有读为次清音的迹象,也很值得注意。”[5]303-304黄笑山先生认为:“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唐五代时的浊送气成分逐渐发生变化。……全浊声母的发音方式发生变化了,它的音位对比关系却仍然没有变,因此韵图家们把它们放在全浊的地位。”[6]38-40
李如龙先生认为唐宋西北方音全浊声母已经清音化[7]197-203。王力先生发现朱熹时代全浊声母已经消失[8]。黎新第先生不同意王力先生的看法,他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得出结论说:“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认定,在朱熹反切音系中,全浊清化尚在进行,全浊声母并没有全部消失。”[9]47李无未先生详尽地考察了南宋孙奕作品《示儿篇》和《九经直音》音注,发现了丰富的“浊音清化”材料,经过研究,认为孙奕的口语中很多清浊声母已经混同。“一贯以读正音自居的孙奕,在他的音注上列出这样多的清浊声母相混的字例确实让人惊叹不已,说明他的口语中,这些浊声母肯定读为清音了,不然难以解释他的正音为何会形成如此局面。”据此,李先生得出结论:“全浊声母在十二世纪的汉语时音中已经清化,孙奕的音注业已证明了这一点。”[10]70而与孙奕生活时间相近的金人韩道昭的《改并五音集韵》中,学者也发现了浊音清化现象,宁忌浮先生在《韩道昭<五音集韵>第二音系考》一文中,通过考察韩书金元刻本的一些错别字和韩氏审音失误情况,发现韩书中全浊声母清化十分明显[11]79-85。因此,冯蒸先生认为:“我们基本可以肯定这项音变(1)在宋代的大部分官话语言中已经完成。”[2]21而《中原音韵》标志着这一变化的彻底完成。
(二)《等韵一得》的清浊对立现象
综合众多学者意见,浊音清化到元代时期已经彻底完成。《等韵一得》成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官话语音浊音应当已经清化,清浊不应对立安排,然而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劳氏多次强调“清浊对立”,劳氏在“字母简谱”中说:“五十八母清音半浊音半,字字相对。知其清者,则浊者可推。兹以清浊之半合为一谱,以便读者。当先全作清音读之,读熟再作浊音读之,即得矣。”“母之清浊相对者:影与喻、见与群、晓与匣、端与定、知与澄、照与床、审与禅、精与从、心与邪、帮与並、非与奉,各有四声,合之为八声。平声清浊之辨显,仄声清浊之辨微。今以有入声之六韵,择其有音有字者,各以四声清浊对列之,而注其母于下,以类而推,清浊之辨可知矣。”
劳氏为了说明清浊的对立,在内篇特设立“四声清浊举隅谱”,图谱如下:
表一:四声清浊举隅谱
昂 韵鞥 韵安 韵恩 韵谙 韵厄音 韵 清浊清浊清浊清浊 清浊清浊 开 口平商裳绷彭顸寒珍陈耽覃斟岑 上赏上饼𠊧䍐旱駗紖胆口敢枕𩔟 去饷尚迸膨汉翰镇阵担淡枕赞 入铄杓伯白喝曷窒秩答踏执𡅺 声母审禅帮并晓匣知澄端定照床 齐 齿平央阳丁庭笺前斤勤猒盐今琴 上鞅养顶挺翦践谨近黶琰锦噤 去怏漾订定箭贱靳近厌艳禁𦧈 入约药的荻节截讫䞘魇叶急及 声母影喻端定精从见群影喻见群 合 口平荒黄封逢端团尊存 上慌晃覂奉短断撙鳟 去荒潢葑缝锻段俊鐏 入霍获𩍩幞掇夺卒捽 声母晓匣非奉端定精从 撮 口平 邕容鸳袁荀旬 上 拥勇婉远笋○ 去 雍用怨远𤀹徇 入 郁欲盌越䘏○ 声母 影喻影喻心邪
由上表可知,在《等韵一得》中,劳氏刻意将清声母和浊声母放在相对立的位置,以此表明清浊并不混同,而是相互对立。
我们再来通过考察“母韵合谱”(2)中清浊声母的音韵地位(中古来源)来观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还是合流:
见母:见母52个代表字,重同16个,实际用字36个。有2组反切使用入声字“嘎”“裓”为反切上字,其余均用平声字为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如“歌”“该”“高”“居”等。经考察,见母52代表字均来自中古“见”母。
群母:群母52个代表字,重同34个,实际用字18个。群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均为平声字,如“乔”“求”“狂”“琴”等。经考察,群母52代表字基本来自中古“见”母,有一组例外,即喉一阳声开口用“噶”作反切上字,经查,“噶”不见于《广韵》《集韵》,《字汇补》为“古渴切”,见母。
帮母:帮母52个代表字,重同31个,实际用字21个。帮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如“帮”“兵”“般”“彪”等,有2组使用入声字“伯”作反切上字。经考察,帮母52代表字均来自中古“帮”母。
并母:并母52个代表字,重同30个,实际用字22个。并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如“皮”“瓢”“蓬”“盆”等,有6组分别用入声字“白”“拔”“菔”作反切上字。经考察,并母52代表字均来自中古“并”母。
审母:审母52个代表字,重同26个,实际用字26个。审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如“师”“生”“收”“霜”等,有2组使用入声字“梀”作反切上字。经考察,审母52代表字有两个来源,来源于中古的“书”母和“生”母,其中“书”母主要排在齐齿和撮口,“生”母主要排在开口和合口(3)。
禅母:禅母52个代表字,重同36个,实际用字16个。禅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如“时”“蛇”“裳”“辰”等,有12组使用入声字“蜀”作反切上字。经考察,禅母52代表字均来自中古“禅”母。
晓母:晓母52个代表字,重同21个,实际用字31个。晓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如“休”“昏”“荒”“希”等,有1组用入声字“黑”作为反切上字。经考察,晓母52代表字均来自中古“晓”母。
匣母:匣母52个代表字,重同21个,实际用字31个。匣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如“豪”“航”“降”“黄”等,有1组用入声字“劾”作为反切上字。经考察,匣母52代表字基本来自中古“匣”母,仅“雄”字例外,“熊”《广韵》羽弓切,云母喻三东韵字。
心母:心母52个代表字,重同22个,实际用字30个。心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如“骚”“新”“心”“思”等,有2组分别使用入声字“萨”和“涑”为反切上字和代表字。经考察,心母52代表字均来自中古“心”母。
邪母:邪母52个代表字,重同37个,实际用字15个。邪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如“囚”“寻”“旋”“旬”等,有12组使用入声字“俗”作反切上字。经考察,邪母52代表字均来自中古“邪”母。
知母:知母52个代表字,重同31个,实际用字21个。知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均为平声字,如“知”“张”“中”“屯”等。经考察,知母52代表字均来自中古“知”母。
澄母:澄母52个代表字,重同34个,实际用字18个。澄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均为平声字,如“茶”“池”“长”“虫”等。经考察,澄母52代表字均来自中古“澄”母。
精母:精母52个代表字,重同23个,实际用字29个。精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如“遭”“增”“宗”“遵”等,有5组分别用入声字“帀”“作”为反切上字。经考察,精母52代表字均来自中古“精”母。
从母:从母52个代表字,重同23个,实际用字29个。从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如“裁”“曹”“情”“存”等,有1组用入声字“杂”作反切上字。经考察,从母52代表字均来自中古“从”母。
端母:端母52个代表字,重同30个,实际用字22个。端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如“低”“都”“东”“端”等,有1组使用入声“德”作反切上字。经考察,端母52代表字均来自中古“端”母,“爹”《广韵》陟邪切,知母;《正字通》丁邪切,端母。
定母:定母52个代表字,重同32个,实际用字20个。定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如“庭”“腾”“同”“团”等,有2组分别使用入声“达”“特”作反切上字。经考察,定母52代表字均来自中古“定”母。
照母:照母52个代表字,重同25个,实际用字27个。照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如“抓”“昭”“周”“章”等,有2组使用入声字“责”作反切上字。经考察,照母52代表字来源于中古的“章”母和“庄”,其中“章”母字主要排在齐齿和撮口(4),“庄”母字主要排在开口和合口(5)。
床母:床母52个代表字,重同32个,实际用字20个。床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如“楂”“乘”“床”“船”等,有2组使用入声字“咋”作反切上字。经考察,床母52代表字大部分来自于中古的“崇”母,少部分来自于中古“船”字,有“乘”“神”“船”“脣”等4个字,排列在齐齿和撮口位置。
非母:非母52个代表字,实际用字9个,即“夫”“不”“非”“方”等,重同43个,重同字皆为“夫”字。非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基本为平声字,有1组使用入声字“不”为代表字。唇音开口阳声字使用“腅”为代表字,查“腅”《广韵》徒滥切,定母字,疑误。经考察,非母52代表字基本来自中古“非”母。
奉母:奉母52个代表字,实际用字10个,即“符”“凡”“扶”“汾”等,重同42个,重同字皆为“符”字。奉母所用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均为为平声字。经考察,奉母52代表字均来自中古“奉”母。
(三)清浊对立现象分析
通过对《等韵一得》(全)清(全)浊声母详尽地对比分析,我们看出劳氏对清浊声母的安排完全遵照中古时期清浊的安排,应该不是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观察劳氏表中所用例字(单字代表字),浊声母用阳声调字,清声母用阴声调字,很少有例外情况。按照语音发展规律,浊声母清化后一般读为阳平调,劳氏是否因此将声母之清浊与声调之阴阳混同,认为阳声调字皆为浊声母,阴声调字皆为阴声母呢?郑巧梅(2008)说:“劳氏将影母和喻母分为清、浊二母,影母、喻母在表中为零声母,仅占位置,无辅音的性质,今查影母、喻母字的北京、苏州声调,影母为阴调,喻母为阳调,劳氏依据调值的不同强分为二,实在不必要……。”[12]49-52
劳氏清浊对立不仅表现在全清声母和全浊声母的对立,次浊和次清也是如此,如劳氏在《外篇·字母》曰:“疑、泥、娘、明、微、来、日七母,皆浊声,无清声。按今俗音如娘母‘黏’字、明母‘妈’字、来母‘拉’字之类皆读清声。虽然无字,实有其音,故所增配专浊之七清母,皆当如俗音所读清声读之。”应裕康先生对此批评说:“按浊音字大略无阴声调,然鼻音、边音则有例外。劳氏所举之例,‘黏’为舌头鼻音,‘妈’为双脣鼻音,‘拉’为舌头边音,故三字读阴平调,为鼻音、边音等浊声母有读阴平调之好例也。然声调虽为阴声调,其声母则仍为浊声母,初未以其声调之变而为清声母也。劳氏以阴声调字皆为清声母,阳声调字皆为浊声母,则观念错误……。”[13]324许世瑛先生对此批评说:“唯劳氏常混字母之清浊与声调于一谈也。浊音字固无阴调,然鼻音与边音则有例外。盖声母为响音,依通例必为阳声调之字,然有读阴声调时,劳氏所举‘黏’‘妈’‘拉’等,即为好例。唯因声母仍为浊音,仅声调变为清声调,实不能认为清音也。劳氏以此等声调改变之浊声母为清声母,实为一错误观念。且由此亦可知劳氏以四声之清浊是产自字母之清浊之言,亦不足信也。”[14]162-163
我们认为,从汉语有字之音来看,劳氏依据语音发展的基本规律——阳声调大都来自于中古浊声母——去安排娘母“黏”字、明母“妈”字、来母“拉”字之类,确实是一个较大失误,许世瑛、应裕康两位先生的批评是中肯的。但劳氏作为清末著名的等韵学家,精于审音。“在等韵学的书籍当中,说理最清晰,而又可为古音学的门径者,除了江永的《音韵辨微》之外,要算劳乃宣的《等韵一得》。专就音理而论,劳氏似乎还有胜过江氏的地方。”[15]167他不可能不知道当时官话语音清浊已经合流。劳氏对“疑、泥、娘、明、微、来、日”七母增设对立的清声,不是为了有字之音,而实为“自然之音”而设,对此,劳氏解释十分清楚,“疑、泥、娘、明、微、来、日七母,皆浊声,无清声。按今俗音如娘母‘黏’字、明母‘妈’字、来母‘拉’字之类皆读清声。,故所增配专浊之七清母,皆当如俗音所读清声读之。”
劳氏在韵图中将五十八声母完全按照清浊对立安排,固然是“不悖旧法”,遵从古书韵图安排所致,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遵循“一本人声之自然”,以描述“自然之音”,从而囊括天下之音。劳氏在《等韵一得·外篇》说:“喉音一清一浊,余七音各四清四浊。于三十六母之外,加原专有清之七浊、原专有浊之七清,及邵氏所增之一清一浊、比类新增之三清三浊,共为五十八母,清浊各二十九。……爰依此为谱,于古母三十六仍无出入,而有条不紊,,较之古法有。”
“纯户天籁”“渐近自然之妙”,体现了劳氏苦心,这反映出劳氏追求“自然之音”的语言观,是清浊对立安排的根本原因。
二、知照(章庄)分立
(一)学界对于知照(章庄)合流的讨论
知、章、庄,指的是知组声母(知彻澄)、章组声母(章昌船书禅)和庄组声母(庄初崇生),章组声母和庄组声母在宋人三十六字母中都归于照组(照穿床审禅)。在等韵图上,章组声母排在三等位置上,称为照三;庄组声母排在二等位置上,称为照二。《等韵一得》中图谱安排遵从宋人三十六字母安排,谱中只见照组声母,章、庄组声母并于其中。
知、章、庄三组声母在今天北京话中已经合并,演变成声母[tʂ]、[tʂh]、[ʂ],但是从知、章、庄三组合流为一组声母[tʂ]、[tʂh]、[ʂ],其过程无疑是相当漫长的。李行杰先生(1994)认为:“从上古到中古,知庄章分立;从中古到近代,知庄章由三分到二分;近代以后,三系完全合流。”[16]19
关于知章庄合流情况,目前学术界大部分学者主要是依据《中原音韵》(1324年),但看法不一:罗常培(1963)、赵荫棠(1957)、李新魁(1983)、杨耐思(1981)、薛凤生(1990)、麦耘(2001)都主张知章庄合流,陆志韦(1988)、宁忌浮(1985)主张知章庄二分[17]237-240。
表二:知、照母母韵配合表
轻舌 清 戛 咤 母 喉 一 阳 阿韵 咤 秺 檛猪俞阿 阴厄○韵 咤䋪 知伊䋪 猪窝猪俞䋪 下餩○韵 知 知伊 猪猪俞 喉二 阳 埃韵 咤埃 梩 猪歪猪俞埃 阴 额○韵 咤额○ 知伊额○ 追猪俞额○ 喉三 阳敖○韵 嘲 朝 猪敖猪俞敖 阴 欧韵 咤欧 輈 猪欧猪俞欧 鼻 阳昂○韵 咤昂 张 椿猪俞昂 阴 鞥韵 丁 征 猪翁中 舌齿 阳 安韵 咤安 邅 猪弯猪渊 阴 恩韵 咤恩 珍 猪温屯 脣 阳 谙韵 詀 沾 猪谙猪俞谙 阴厄○音○韵 碪 知音 猪音○猪俞音○ 开 口齐 齿合 口撮 口 知 重齿 清 戛 查 母 喉 一阳阿韵查遮髽诸阿 阴厄○韵责䋪支䋪菹䋪诸䋪 下餩○韵菑支菹诸 喉二阳埃韵查埃斋菹歪诸埃 阴额○韵责额○支额○锥诸额○ 喉三阳敖○韵抓昭菹敖诸敖 阴欧韵邹周菹欧诸欧 鼻阳昂○韵查昂章庄诸昂 阴鞥韵争征菹翁锺 舌齿阳安韵查安枬跧专 阴恩韵臻真菹温谆 脣阳谙韵詹支谙菹谙诸 阴厄○音○韵簪支音菹音○诸音○ 开 口齐 齿合 口撮 口 照
知章庄组声母在《中原音韵》中出现部分合并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知章庄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唐作藩先生说:“这也并不是一下子就变成卷舌音,合流以后又重新组合。”知、庄、章合流的时间,唐作籓认为:“从中原雅音(官话)来看,大约在南宋(十三世纪)时候,知、庄、章三组就已经合流。”[18]126有学者经过研究,也发现知章庄合并现象在《中原音韵》之前的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冯蒸先生认为《尔雅音图》知庄章组声母二分,知二庄为[ʧ]、[ʧh]、[ʃ],与洪音相配,知三章为[tʂ]、[tʂh]、[ʂ],与细音相配[19]32。李红先生发现《九经直音》中知章混同读如[t]的现象,这是一个新的发现,展示给我们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知章混同不必一定读如[ʧ]或[tʂ],认为这可能是作者孙奕的家乡方言——江西赣方言特点的流露[20]104。
《中原音韵》之前的文献中存在知章庄合流现象的,还有《诗集传》《楚辞集注》[21]260、吴棫《韵补》[22]28、邵雍《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23]396、《番汉合时掌中珠》[24]114和韩道昭的《改并五音集韵》[25]17。邵荣芬先生认为,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已经出现知庄章合并的迹象[4]211-214。
知章庄合流时间,学者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是其最终完成时间不会晚于1587年,明代李登在其著作《书文音义便览私编》中将声母总结为31个,这31个声母包括清浊,而中古的知章庄组声母只剩下照、穿、审三母了。
(二)《等韵一得》的知照(章庄)分立现象
《等韵一得》所处时代晚于《书文音义便览私编》300年,知章庄声母在官话音系中应当是完全合流的,然而书中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将“母韵合谱”中知母作为知组的代表音,将照母作为照组的代表音,并对其他知照组声母进行穷尽比较分析,看其分合情况,以此推断《等韵一得》中知章庄是否合流。
由上表可以看出,知母共使用21个字作声母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分别为“咤”“知”“嘲”“丁”“知”“张”“猪”“追”“中”等字,经考察,这21个字均来自于中古“知”母,无一例外;照母共使用27个字作声母代表字或反切上字,分别为“支”“ 菹”“诸”“跧”“谆”“真”“枬”“臻”“詹”“征”“昭”等。经考察,照母27代表字来源于中古的“章”母和“庄”,其中“章”母字主要排在齐齿和撮口(6),“庄”母字主要排在开口和合口。“母韵合谱”中知照组其他声母(彻澄、穿床审禅)在图谱中的安排也是泾渭分明,不相混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等韵一得》知、照(章庄)组声母并没有出现与时音(官话音系)相一致的合流现象,而是分立的。
(三)知照(章庄)分立现象分析
《等韵一得》中知、照(章庄)组声母的分立,并不表示当时实际语音中照组声母仍然读作[ʨ]、[ʨh]、[ʥ]、[ɕ]、[ʑ],而当读作[tʂ]、[tʂh]、[ʂ]等,明清官话语音中,基本都包括卷舌声母[tʂ]、[tʂh]、[ʂ],如《韵略汇通》《等韵图经》《李氏音鉴》等[26]135、140、184、269。
《等韵一得》中劳氏将知、照(章庄)组声母分立安排,一方面是劳氏尊古思想在作祟,为了遵从“不悖旧法”原则所致,更重要的是想兼顾所有方言,从而达到囊括一切“自然之音”的目的,劳氏《等韵一得·外篇·字母》说:“皇朝《通志七音略》曰:知彻澄,古音与端透定相近,今音与照穿床相近;泥娘、非敷,古音异读,今音同读,性理精义。御按曰:知彻澄娘,等韵本为舌音,不知何时变入齿音,今惟闽广间尚是舌音不改耳。”劳氏自己也承认“知彻澄娘”已经变入齿音——即知照(章庄)早已合流的事实,而仍将其分立安排的原因是因为方言有区别。
章组、庄组分立安排的原因也是如此。劳氏在《等韵一得·内篇·母韵合谱》中将章母字安排在齐齿、撮口,庄母字安排在开口、合口,对照图谱,齐齿、撮口中字,现代北京话都读作开口或合口,如“支”“周”“诸”“专”等。对此,劳氏在《外篇·韵摄》解释说:“照、穿、床、审、禅、日等母齐齿撮口之字,今人多混作开口合口,如:支、斋、昭、周、章、佂……等字,古皆读齐齿,今读开口。诸、钟、专、谆、枢、充、穿、春、书、舂……等字,古皆读撮口,今皆读合口。此古今之别也。然今时之音亦有读作齐撮之处,如扬州等处‘皆’‘山’读开口、‘膻’读齐齿,安徽有数处‘专’‘春’‘船’‘唇’等字皆读撮口,分析甚清,故母韵合谱中除时字加伊字以别开口,余悉照旧谱列之。其方音不合之处,以意辨之可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劳氏将今读开、合口的字安排在齐齿、撮口位置上,是为了体现扬州、安徽等地方言。
综合以上对知照(章庄)分立现象的考察与分析,我们认为劳氏将知照(章庄)分立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囊括不同地区的方言,从而达到囊括一切“自然之音”的目的。
注释:
(1)浊音清化。
(2)“母韵合谱”按五十八母列表,每个字母按五十二摄列字,无字之音列○表示。
(3)有2组例外,即“栓”“蒒”为“书”母字。
(4)“斋”为庄母字,例外。
(5)“詹”“锥”为章母字,“簪”为精母字,例外。
(6)“斋”为庄母字,例外。
[1]劳乃宣.等韵一得[M].光绪丙午矩斋所学本.
[2]冯蒸.《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代浊音清化[J].语文研究,1991(2).
[3]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二,1933.
[4]邵荣芬.敦煌俗文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C]//邵荣芬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周祖谟.唐五代的北方语音[C]//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03-304.
[6]黄笑山.试论唐五代全浊声母的“清化”[J].古汉语研究,1994(3).
[7]李如龙,辛世彪.晋南、关中的“全浊送气”与唐宋西北方音[J].中国语文,1999(3).
[8]王力.朱熹反切考[M]//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9]黎新第.从量变看朱熹反切中的全浊清化[J].语言研究.1999(1).
[10]李无未.南宋《示儿篇》音注的“浊音清化”问题[C]//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李无未文存.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11]宁忌浮.韩道昭《五音集韵》第二音系考[C]//宁忌浮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12]郑巧梅.《等韵一得》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13]应裕康.清代韵图之研究[M].台北:弘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72.
[14]许世瑛.《等韵一得》研究[J].文学年报,1939(5).
[15]王力.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李行杰.知庄章流变考论[J].青岛师专学报,1994(6).
[17]桑宇红、张智慧.破解中国音韵史上的一桩悬案——《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研究论析[J].河北学刊,2009(1).
[18]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9]冯蒸.《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代知章庄三组声母演变[J].汉字文化,1994(8).
[20]李红.《九经直音》所反映的知、章、庄、精组声母读如[t]显现[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21]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2]李行杰.《韵补》声类与南宋声母[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1).
[23]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C]//问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66.
[24]蒋骥骋.近代汉语音韵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5]宁忌浮.校订《五音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6]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Revisiting the Natural Soun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onants: Takingfor Example
CAO Zhu-b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
(《等韵一得》) was written by Lao Naixuan who lived i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Lao Naixuan lived in the period of Western learning, was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advocated natural sound. The purpose of the book is neither to describe the sound of the moment, nor to describe the sound of the synthesis, but to describe natural sound. This paper takes the voicing opposition and Zhi Zhao (ZhangZhuang) separation and other initials offor example, and then explores the natural sound.
; Lao Naixuan; the Voicing opposition; Zhi Zhao (Zhangzhuang) separation; the Natural sound
2018-05-27
2015年度安徽省社科基金项目“《五声反切正韵》与清代安徽全椒方言研究”(AHSKQ2015D62)。
曹祝兵(1979- ),男,安徽望江人,语言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阜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史。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5.10
H114
A
1004-4310(2018)05-0053-07
猜你喜欢
——以NHK新闻为中心
——劳氏立克次体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