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温柔”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018-11-02冯妮
冯妮
【摘要】本文叙述成功教育“问题学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找到学生的情感“切入点”,并介绍如何用“温柔”的教育方法引导一位学习习惯欠佳的学生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教育方法 引导学生 对症下药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085-02
李亮(化名)是2014年秋季学期转学到我班的。长相乖巧的他透着几分灵气,他社交能力强,很快便与同学混熟了。在随后的学习中,我发现他思维敏捷,学习能力较强,第一单元测试卷还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学期初的两次作文课上,他的作文还被当做范文在课堂上进行朗读,为此我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庆幸自己“捞”到了一个尖子生。
但是,一件事情让我对李亮有了“新的认识”:一天,性格较为内向的罗军同学哭了,哭得非常伤心,我一问情况,原来与李亮有关。事后李亮解释说:“我以为弄他一下不要紧,谁知他这么爱哭,一点都受不了。”考虑到他是初犯,我向他讲明了罗军的情况,他也答应不再欺负罗军。谁知,当天下午罗军又痛哭着向我“投诉”,李亮又欺负他了。我过去一看,罗军的座位周围洒满了纸片,一旁的同学也都说是李亮故意洒的。我生气地问李亮:“李亮,你为什么这样做?”他满不在乎地回答道:“我觉得好玩。”这一次,我生气了,狠狠地批评了他。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的坏毛病越来越多,比如不做课后作业,垃圾废纸随便丢,粗话、脏话随口说,欺负同学更是家常便饭……每天都有学生反映他的“新表现”。我教育他,他就说:“你又没讲过不能这样做。”我查看他的素质手册,班主任的评语多是“你很聪明,但什么时候能看到一个文明的你呢”之类的文字。这该怎么办?要“对症下药”,还得找出原因,于是我对李亮进行了一次家庭走访。我从家庭走访中了解到李亮的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方式,这两者是造就“问题学生”的直接原因。
一、原因分析
(一)家庭溺爱
李亮父母工作繁忙,李亮平时多跟祖父母住在一起。祖父母對李亮宠爱有加,总是尽可能地满足李亮提出地要求。李亮母亲总觉得对不起孩子,对孩子几乎是百依百顺,尤其是物质方面的要求。读三年级的时候,李亮的脾气越来越大,成为了家里的“小霸王”,在家里常扬言不去上学,甚至要离家出走……母亲对李亮的这些不良习气早已司空见惯,总认为孩子长大了就懂事了。李亮自己对学习的态度也是忽冷忽热,想学了,成绩就上去了,不想学习了,成绩很快就落下来,他的妈妈每天几乎是哄着他完成作业。他妈妈还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重要,当下的社会,不是有大学文凭才能成才,只要孩子每天放学能安安全全地回家,能够健健康康地长大就行了。直到李亮读到四年级时,他妈妈才意识到教育问题严重。
(二)家长缺乏正确教育方法
李亮是长辈眼中的“机灵鬼”。他喜欢阅读医学书籍,经常钻研医书,还看了许多有关天文、地理、历史、法律等内容的书籍。李亮在十岁时还开出了药方,给他的亲人治病,他父母对此感到非常自豪,平日常带着儿子走亲访友,而李亮在亲朋好友的赞扬声中,自我感觉越来越好,性格也越发以自我为中心。
李亮的班级表现与他的家庭成长环境有极大的关系。
首先,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统一,惯出李亮娇横、刁蛮的性格特点。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没有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第三,当孩子的心理出现不健康状态时,家长没有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正确引导,而是放任孩子的发展……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找到了原因后,我开始认真思考对应的教育方法。
二、教育方法
(一)对症下药,寻找方法
李亮的教育方法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是学会欣赏学生,首先要肯定李亮的优点。
第二是委婉指出不足之处。
第三是多鼓励李亮,真诚帮助李亮。
接着,我与家长沟通,肯定了李亮的优点,也指出了他存在的问题,让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还与家长共同设计教育方案,希望家长积极配合我的教育方案。
(二)以柔克刚,刚柔相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确信,没有一条富有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顺利地实施所确定的教育方法,仅仅取得了家长的支持还是不够的,批评要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每一个教育步骤都要投入真实的情感,也就是“温柔加坚定”。
“以柔克刚,刚柔相并”是我教育的第二步骤。李亮一犯错,我就会找他谈话,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三)信任学生,提供帮助
我平日常关注李亮的点滴进步,安排他处理班务工作,如查找班里黑板报的素材,并在他完成工作后,及时评价他的“工作表现”,在肯定中指出不足,提出建议,这样的做法,维护了他的自尊心,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就这样,李亮在情感上逐渐接纳了我,逐渐向我敞开了心扉,成绩也慢慢提高了,在小学毕业考试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身为教育者,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坚持实施正面教育,多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编 周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