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文献对穴位敷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选穴及用药规律分析
2018-11-02贾士枞詹旭晖王甜甜王富春
贾士枞,詹旭晖,王甜甜,王富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古代医学称之为痹证[1]。早期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和运动障碍,晚期主要表现为关节晨僵、畸形、关节屈伸不利等[2]。是目前医学界很难攻克的难题,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患病率为0.32%~0.34%[3]。中医认为痹证的基本病因与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是穴位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由于其疗效肯定,简便易行,不良反应少,得到了广泛推广[4]。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以近现代期刊论文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为基础,检索文献,检索出符合标准的穴位敷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文献54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出自2009年ACR/EULAR确定的RA诊断标准[5]、《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2016版[6]。
1.2 文献检索策略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骨病”“痹症”与“穴位贴敷”“穴位敷帖”“膏药”“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伏九灸”“三伏贴”“贴敷”“敷贴”等为关键字,检索出符合条件的腧穴及所用药物,进行数据预统计。
1.3 纳入标准 1)以穴位贴敷为主要治疗方法;2)临床观察或以人为对象的试验研究;3)研究方案科学合理;4)穴位贴敷的具体药物和穴位必须明确。
1.4 排除标准 1)所有的有关叙述性、案例列举、病例回顾性(专家经验)、动物实验、文献研究、重复发表以及议论性、综述性、文摘、理论探讨、单纯试验研究等文献;2)没有固定处方和选穴的文献;3)研究的方法或诊断、疗效评价标准不科学。
1.5 数据统计及数据规范
1.5.1 统计学方法 人工查询并记录各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腧穴及药物,并分类统计腧穴及药物出现的频次。
1.5.2 数据的处理及资料提取 将筛选后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的腧穴及药物进行分类整理后,将相关资料输入到 Microsoft Excel 2017 电子表格进行保存,对纳入的腧穴及药物进行分析提取,用 Microsoft Excel 2017电子表格对腧穴及药物资料统计分析。
1.5.3 数据的规范化 规范文献信息,内容包括作者、书名、腧穴名称(取穴个数、腧穴所在部位、腧穴所属经脉等)。录入时腧穴用词统一参考《腧穴名称与定位》[7]。对文献中同一味中药但是采用了不同名称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8]所载予以规范。所有药物的性味、归经的确定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8]进行规范,次则参照《中药学》[9]。
2 结果
笔者通过对近现代穴位敷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及整理,最终共纳入文献54篇,包括62个穴位、86味药物。下面分别从腧穴出现频次、药物频次分析如下。
2.1 穴位敷贴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腧穴频次分析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敷贴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腧穴按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依据频次数递减排序,见表1。
表1 腧穴频次分析
2.2 穴位贴敷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腧穴所属经脉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腧穴按所属经脉进行归类,统计每条经脉的总穴次,见表2。
表2 腧穴所属经脉分析
2.3 穴位贴敷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腧穴所在类型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腧穴按所属穴位类型归类,其选用腧穴的类型、频次、选穴个数依据频次总数递减排序,见表3。
表3 腧穴所属类型统计分析
2.4 穴位贴敷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频次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所用药物按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并且依据频次数递减排序,见表4。
表 4 药物频次分析
2.5 穴位贴敷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所属经脉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按所属经脉归类,统计每条经脉的总频次,见表5。
2.6 穴位贴敷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所属性、味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按所属性、味归类,其选用药物的性、味频次依据频次总数递减排序,见表6。
2.7 穴位贴敷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所在类型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腧穴按所属药物类型归类,其选用药物的类型、频次依据频次总数递减排序,见表7。
表5 药物所属经脉分析
表6 药物所属性、味分析
表7 药物所属类型统计分析
3 讨论
3.1 腧穴出现频次 经统计发现,54篇文献中,涉及穴位敷贴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穴共62个,穴位使用频次在前3位的分别为大椎、足三里、肾俞,出现的频率为11.16%,10.27%,9.82%。大椎:是督脉的穴位,督脉走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大椎穴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之穴,为“诸阳之会”。宋代《针灸资生经》[10]云:“大椎、主伤寒热盛烦呕。”故贴敷此穴即可调节患者肌肤腠理,又可缓解患者肢体痹痛。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下肢痿痹。《针灸大成·治病要穴》[11]中云:“足三里:主中风中湿,诸虚耳聋,上牙疼,痹风,水肿,心腹鼓胀,噎膈哮喘,寒湿脚气。上、中、下部疾,无所不治。”故贴敷此穴可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具有补肾强腰的作用,《针灸大成·治病要穴》[11]:“肾俞:主诸虚,令人有子,及耳聋,吐血,腰痛,女劳疸,妇人赤白带下。”贴敷配合此穴可达到强身祛病的作用。
3.2 腧穴所属经脉及类型 穴位敷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所选腧穴,共涉及14条经脉中的12条,其中包括10条正经和任脉、督脉,所选腧穴主要集中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本研究结果显示穴位敷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所取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最多,占总比例的30.41%。足太阳膀胱经具有治疗项、背、腰及下肢病症的作用,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故敷贴膀胱经能够激发经气,又调动了经脉的功能[12]。
3.3 药物出现频次及类型 经统计发现,54篇文献中涉及穴位贴敷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共86味,药物使用种类繁多,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分别为白芥子、细辛、川乌、红花,分别占药物出现总频次的13.53%,12.78%,11.28%,10.53%;从药物所属类型来看,药物类型多归于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解表药,频次百分比分别为25.29%,24.71%,16.47%。笔者认为,临床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的药物多具有祛风寒湿邪、疏经通络、活血通痹、舒筋止痛解表散寒之功[13]。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14]。
3.4 药物性味及归经频次 穴位贴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所选用的药物共涉及到11条经脉。根据药物所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所属药物频次百分比依次为26.39%、16.10%、15.25%、13.68%。《素问·痹论》[15]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类风湿关节炎病程日久多易累及肝、脾、肾脏。《内经》[16]云:“肝主身之筋膜,肾主身之骨髓”。肝主筋、肾主骨,肝与肾都和身体的运动功能息息相关,肝之气血充足,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肾气充沛,则骨坚齿固。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生营卫,充养四肢。穴位贴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药性多为温,药味多归辛。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神农本草经》[17]序列“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温热药能够治疗阴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