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中的精准吸痰法
2018-10-30王嫣
王 嫣
(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 呼吸科重症监护室, 河南 许昌, 461000)
呼吸道梗阻患者采取气管切开治疗,吸痰是必要工作,但采取何种吸痰方式能够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提高吸痰效果以及减少吸痰次数值得研究讨论[1]。本研究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行气管切开患者予以精准吸痰法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8~75岁,平均(46.15±3.15)岁; 实验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19~76岁,平均(46.27±3.34)岁。患者均对本组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同意书,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认可。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常规吸痰法治疗,护理人员需听患者的呼吸声和咳嗽声,来判定患者是否有痰,先将气管切开处痰液进行抽吸,在将口鼻内分泌物进行抽吸干净,使用1条吸痰管。
1.2.2 实验组: 行精准吸痰法治疗,将无菌生理盐水纱布放置在气管切开的导管口处,在胸骨上放置听诊器,听患者气道中是否有痰鸣音,若存在,需将口鼻腔内的分泌物抽吸出去,之后在气管切口处进行吸痰,在气管切开部位和口鼻腔处分别放置2根吸痰管。每根吸痰管仅可使用1次,患者均发生自主呼吸反射,吸痰时应处于360 mmHg负压状态,吸痰时间需在15 s内,吸痰前、后需让患者高流量吸氧1~5 min。
1.3 判定指标
判定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日吸痰次数以及吸痰效果。刺激性呛咳指在吸痰中出现连续性咳嗽; 黏膜损伤指在吸痰中,痰液存在血丝; 对患者的痰液进行培养,结果为阳性证明患者肺部发生感染。吸痰效果: 彻底清除痰液,双肺均无痰鸣音,吸痰后氧饱和度在30 s内迅速上升90%及以上为优; 吸痰后,患者的双肺痰鸣音显著减轻,吸痰后氧饱和度在30 s内迅速上升85%~<90%为良; 吸痰后,患者的双肺痰鸣音改善情况较差,吸痰后氧饱和度在30 s内迅速上升80%~<85%为中; 吸痰后,患者的双肺痰鸣音明显加重,吸痰后氧饱和度在30 s内迅速上升<80%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日吸痰次数
实验组患者日吸痰(15.23±2.41)次; 对照组为(22.27±2.48)次,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并发症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3 吸痰效果
实验组吸痰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患者不良反应与并发症[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患者吸痰效果[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行气管切开后需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保护气道黏膜,帮助患者建立人工气道,进而导致呼吸道失去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作用,降低气道黏膜损伤程度,将浸泡在浓度为0.45% 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无菌纱布放置在气管切口处,起浸润气道黏膜的作用,使黏膜纤毛进行正常运动[2-3]。气道湿化措施可导致气道分泌物呈黏稠状态,增加了气道堵塞风险。现阶段气道湿化的方法为蒸汽湿化,必要时需使用湿化液对气道进行冲洗。在吸痰前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较为重要,可保证彻底吸痰效果,进而降低了对气道黏膜的损伤[4]。
吸痰可保证气管切开患者的正常呼吸,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仅需使用1根导管进行吸痰,避免出现导管反复插入情况。气管内吸痰属于侵入性操作,进而出现外源性感染,患者鼻炎部和口腔分泌物均会成为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感染因素[5]。相关研究显示, 0.01 mL的咽部分泌物中存在约108个细菌。将听诊器放置在胸骨上窝,明确气道中存在痰鸣音,需先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避免口腔分泌物进入气管[6]。
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需掌握最佳的吸痰时机,将吸痰效果提升,通过听诊器判定痰液是否存在,可准确、有效吸痰,进而降低吸痰次数[7]。如吸痰方式不正确,可导致患者发生刺激性咳嗽,进而出现溃疡、黏膜出血、气道狭窄等情况,延长气管留置时间[8]。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日吸痰次数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吸痰效果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实施精准吸痰法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吸痰效果,减少日吸痰次数,有效控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避免患者出现刺激性呛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