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班会课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实施

2018-10-26张国有

新课程·中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班会课课程资源实施

张国有

摘 要:作为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班会课凸显出重要的德育阵地作用和价值。目前,小学班会课因班会课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出现不同类型的班会课解读。以班会课是“课程”的观点,从“课程”的视角审视小学班会课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实施,探讨如何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提升班会课的教学实效性,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有效落实德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小学;班会课;课程资源;利用;实施

近年来,对班会课的认识,学界主要形成了三种认识:一是“会议”;二是“教育活动(形式)”:三是“课程”。然而,班会课以“课”的面貌出现,是源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教基〔1998〕4号)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应切实保证校会、班会、团(对)会、社会实践的时间。”从目前小学班会课的组织活动形式,联系班会课教学组织实施形式以及《班主任之友》杂志2013年组织举办的班会活动课现场观摩及研讨会来看,班会课以“课”的存在形式成为一种潮流。班会课作为课程,就涉及课程的分类与设计、组织实施、资源开发和利用等诸多方面。其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提升班会课实效性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形式,对有效落实德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识班会课的课程属性

面对诸多对我国中小学班会课的研究,学界认为班会课是一门课程日益成为一种趋势。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因此,班会课是这样一门课程:它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级委员会成员按照班级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发展要求,教师充分调查学生情况,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师生共同制订班会课教学活动的课程实施计划、具体教学内容,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

二、课程资源对班会课至关重要

(一)班会课的课程资源

目前,班会课课程资源以学校内、外来划分,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

1.校内课程资源。主要有教师、学生、师生自身的不同经历、生活经验以及学习方式、教学策略,还有各类多功能教室、校园图书馆等。

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家长、社区、各类社会团体组织、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这些课程资源成为班会课组织实施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涉及面广,将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一节有实效性的班会课是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重要基础的。

(二)班会课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实施

如何有效利用和实施班会课校内、外课程资源,成为班主任有效组织班会课教学活动的重要方面之一。目前,课程资源的利用大部分囿于校内课程资源,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较少。

1.校内课程资源的使用使教学效果上存在形式化、常规化的特征。例如,一节主题为“感恩”的班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仅仅围绕话题本身,通过学生讲述自己和父母之间感动的故事,写出自己内心对父母说的话组织实施教学,虽然没有偏离本节班会课的主旨,但是对学生就“感恩”的理解都处于单一的、自我的一种感受体会,没有进一步拓展延伸“感恩”的深刻内涵,就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感恩”,无法践行“感恩”。可以看出,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主题“感恩”上不深刻,仍处于感性的认识。

2.校外课程资源提升班会课教学效果。同樣,另一位教师围绕主题为“感恩”的班会课教学设计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位教师从课程资源的角度出发通过网络资源选取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感恩”故事,通过校外家庭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和学生、教师共同参与本节班会课,将家庭家长资源有效利用,设计“我与爸爸妈妈面对面”“我想现在拥抱您”“孩子我想对你说”等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家长互动、家长学生互动的教学局面,让课堂呈现出“感恩”的真情流露,“感恩”的真挚表达,“感恩”的即刻传递,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让感性的“感恩”、理性的“感恩”烙在了每个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师、学生和家长身上,达成了良好的班会课教学效果。

(三)班会课课程资源利用和实施原则

小学班会课的教学对象是6~12岁的未成年人,他们都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建立的重要时期,面对丰富多彩的班会课程资源,教师选取、利用、实施课程资源对此阶段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1.科学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利用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使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必须要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超越了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课程资源,会给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消极影响。

2.适度性原则。校内、外课程资源多样化,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学生,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出发,选取适量的教学资源不能贪多,避免类似教学资源重复使用,力求教学有实效。

3.合理性原则。在教学中,个别教师为了谋求课堂的“新、奇、特”利用了不恰当的课程资源,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考量,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例如,理解父母之爱对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讲述、出示交通事故中父母为救孩子的血腥图片,就这种课程资源的利用就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郑学志.小学主题班会设计与组织[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煜民.当前小学主题班会存在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

[3]袁新媚.班会活动课方案设计[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9).

猜你喜欢

班会课课程资源实施
“花样”班会课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