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马迁:摹形传神 栩栩如生

2018-10-24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8年32期
关键词:项伯范增樊哙

1.精心选材:以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

司马迁为了在文章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和材料作了详细的记述和描写,对不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和材料则予以舍弃或一笔带过。仅就课文《鸿门宴》而言,宴会之前,选取的典型事件主要有“无伤告密”“亚父定计”“项伯夜访”“张良献策”“项伯说情”等;宴会之中,选取的典型事件主要有“刘邦谢罪”“项王留宴”“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宴会之后,选取的典型事件主要有“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等,通过这些典型事件,把项羽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的性格;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范增老谋深虑,张良老练多谋,樊哙勇猛豪侠等个性特点充分表现了出来。

2.矛盾冲突:使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突出

《鸿门宴》始终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使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全文分五节。

第一节,故事的开端,写刘邦灭秦后企图独王关中,项羽破关入秦,欲击溃刘邦。范增又建议项羽“急击勿失”。文章一开始就写出项刘矛盾。

第二节,故事的发展,写刘邦笼络项伯,消弭矛盾,使即将爆发的军事冲突化为鸿门宴上的角逐。

第三节,故事的主干和高潮,这一节写得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刘邦见项羽,叙旧日之情,谢入关之“罪”;项羽听后和盘托出曹无伤的密报,双方和解,形势转向缓和。宴会上范增数目项王,举玉玦暗示剪除刘邦,形势又趋紧张。项羽默然不应,一缓;项庄舞剑,意在刘邦,形势再度紧张;项伯以身掩护,再缓;樊哙闯帐,直斥项羽,矛盾达到高潮,而项羽出人意外地稱樊哙“壮士”,赐卮酒、彘肩,紧张气氛顿时消散。文势时起时伏,扣人心弦,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第四节,写刘邦逃席,是故事的结局。

第五节,写张良致谢,项羽受礼,范增击破玉斗,刘邦立刻诛杀曹无伤,是故事的尾声。项刘之间的矛盾斗争就这样暂时告一段落。我们可以看到,《鸿门宴》写历史人物不是作一般的介绍,而是根据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故事,在矛盾中表现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

3.对比衬托:凸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鸿门宴》这一文章中多处使用对比衬托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不同类型人物的比较是常见的手法,为了使读者更清楚地认识项羽,司马迁还用范增进行侧面烘托,在写项羽下达攻击刘邦的命令后,特别写了范增的反应。范增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段话固然写范增的老谋深算,但也是为了更深刻地揭示项羽的思想性格。首先,按理说,项羽已经大怒,而且下令第二天就攻打刘邦,范增似乎不必再说什么多余的话了;其实不然,范增说那番话正说明他对项羽很了解,他用严酷的形势警告项羽:主意定了就坚持干下去,千万不要中途变卦。后来的事实证明范增的话毫不多余。其次,项羽听了项伯的话,按理应想想刘邦的话是真是假,即使是真,也应想到范增的那番话。而项羽竟然不顾范增的警告,许诺了项伯。更严重的是,酒席宴前,范增多次举玉玦示意,又让项庄舞剑;而这一切项羽都无动于衷。可见,项羽这种毫无头脑的独断专行到了何种程度!这就是侧面烘托的作用。另外,作者写刘邦,用项羽作对比,用张良作陪衬,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4.语言描写:准确细腻勾勒人物形象

《鸿门宴》中的很多人物对话写得非常精彩,读的时候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这是因为这些对话描写不仅准确地传达出了人物的心声,而且形象地显示出了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征。如写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则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说明冲动、简单草率而作出的决定,最终会酿成恶果。综观全文,项羽语言不多,但这“不多”的几句话,却几乎句句都体现着他近乎幼稚无知的豪爽直率。当刘邦来到鸿门不卑不亢向项羽“致歉”时,项羽竟感动得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看似坦诚,实则愚蠢,一开口就轻率地供出了给自己提供军事情报的内线。当樊哙闯帐、怒目相向时,项羽不但不警戒,反而好像是做了亏心事似的,先是敬酒,接着给肉,一句“壮士!能复饮乎”引出了樊哙的一顿奚落,使自己陷入了被动的地位。

猜你喜欢

项伯范增樊哙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范增的悲剧及其背景
猛人樊哙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军师范增的短板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谋士范增不及格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