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林特小组运用下的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研究

2018-10-24钱苗静吴晨懿夏海涛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巴林精神科职业倦怠

钱苗静,吴晨懿,夏海涛

(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0093)

197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Herbert J.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特指在工作中人的身体和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情感、精神与体能上的入不敷出[1]。在新的医疗卫生形势下,社会对护理服务护患沟通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2]。Charles Figley 提出“照顾既产生了代价”,从事卫生保健工作的人员,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参与了被照顾者的情感体验[3]。 医务行业作为助人行业的一个重要类别,在倾听照顾他人的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相类似的痛苦体验、负性感受。这正是因为医护工作者在乎被照顾者。而精神科护士因为照顾对象的特殊性,更是存在有高度的照顾压力,使其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从而影响其本人的身心健康。

巴林特小组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师Balint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主要讨论在医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案例,重点训练全科医生处理医患关系。Balint认为巴林特小组能够帮助医师处理在医患沟通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参与者的心理承受能力[4]。近年来,巴林特小组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护患有效沟通[5]。本研究尝试将巴林特小组活动应用到精神科临床护理人员中,旨在强化精神科护士自身心理素质,为缓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探索出一种新的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在2017年1月初,采取自愿报名的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区级精神科医院20名精神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6]。选取量表高分端的10人成立巴林特小组,对其进行为期24周的巴林特小组干预。观察巴林特小组干预前后。

1.2 方法

1.2.1 评测工具①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护龄、职称、所在科室、婚姻状况及是否参加晚夜班等。②护士职业倦息量表(NBS由西班牙学者于2000年编制。理论依据是认为护士职业倦怠是工作环境人格特征和对压力源不同的应对方式3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量表经复旦大学公卫学院唐颖等引入并翻译成中文版,该量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为量表的核心部分,该部分包括工作环境特征(角色模糊与死亡和痛苦的接触人际关系紧张,工作负担入倦息(情感枯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入积极人格特征(成就感、挑战性、自我控制)应对策略(寻求支持选避、直接面对)及倦怠结局G生理心理状况)5个方面,共65个条目采用14四级评分法,其中条目29-40,41-43,44,46,47为反向计分题,总分为65-260分,得分超过173分认为有职业倦怠,得分越高,职业倦怠情况越严重。

1.2.2 评测方法 统一下发问卷,运用统一的指导语言,要求独自填写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分别在巴林特小组干预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量。

1.2.3 干预方法 巴林特小组活动的开展具有以下要求:①每周定期举行巴林特小组,小组活动从2017.2-2017.8,为期24周。每次活动约45-60分钟。②在会议期间,为了确保框架的有效实现,需要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或联合主持人在场,在讨论过程中不做医疗干预,保持中立。③小组成员具有清晰的自我认识,过程中鼓励成员展示对个人造成强烈影响的案例,并自由表达其对病人的感受和事件前后的反应。通过这种分享的行为打开思考,明确了解自己的反应。④确立小组的最终目标,不一定是为了解决问题或接受意见建议,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解个案,从维护护患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7]

以下是护士对于巴林特经历的评论:

1.“在这里我不再需要隐藏我的愤怒。其他人也有同样的感受。在这里我们可以公开谈论对于病人的愤怒。”

2.“对于某一事件,小组成员会产生不同反应。当我愤怒时,会得到来自小组其他成员的劝慰。”

3.“使我能更好的了解患者的行为模式以及他们的需求。”

4.“我也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处理某些特定问题时候的行为倾向。”

5.“谈论愤怒让我感觉好多了,现在我能够更好的处理与患者间的关系。”

6.“听到小组其他成员描述他们如何解决处理问题对我很有帮助。我可以自己试一试这些解决方案。”

1.2.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前后职业倦怠情况的变化。

2 结 果

2.1 实验组与干预组职业倦怠量表干预前后的评测比较

3 讨 论

精神科护士照顾对象是精神障碍患者,有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异常。[8]而精神障碍患者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可能出现无故谩骂、猜疑或无任何征兆情况下突发冲动、消极、出走等意外事件给精神科护士工作带来诸多精神压力。另外精神障碍患者病程迁延,病人可能因疾病复发,反复多次入院,使护士感觉到工作没有成就感。因此这份工作的风险性和特殊性容易造成护士出现职业倦怠感。

(表一)成对样本统计量

(表二)各维度数据在干预前后测的差异比较(n=10)

结论:10名成员,在巴林特小组干预前后,在总分、以及各维度上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上表,可见,干预前后在总分,人格特征、生理心理,对应的P值<0.05,在干预前后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工作环境、工作负担、应对策略在干预前后P值>0.05,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我院护士总体职业倦怠感还是比较低的。通过巴林特小组活动对精神科护士群体职业倦怠中人格特征、生理心理状况这两个维度有一定影响。说明在巴林特小组活动中,能够加强医护工作者的专业身份。护士可以畅所欲言,把在工作中碰到的案例分享,彼此探讨,让护士更好的去共情,理解患者,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这种角色扮演相互学习的过程帮助护士更有效的处理日常事件的压力和紧张及不良情绪的宣泄,在职业自我管理中减少精力消耗。对稳定护理队伍,改善护患关系、缓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起到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巴林精神科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御苑印家俏巴林
巴林石收藏趣谈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
巴林石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