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SAA、BDNF、ALP水平与脑卒中后并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2018-10-23王晓辉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定向力血管性认知障碍

王晓辉

(许昌市人民医院内科,河南 许昌 461000)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人类致死的三大疾病之一,主要以脑血管病变诱发的脑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出现脑卒中后常伴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可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VCI的发病较为隐匿,多数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家属仅注重于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对患者认知水平的变化重视程度较低且部分患者VCI晚期的治疗效果较差[1]。因此脑卒中伴发VCI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对有效改善患者认知水平、生活水平、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现研究[2]发现炎症、免疫与血管性疾病的关系密切,血清淀粉样蛋白 A(Serum amyloid,SAA)是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物,可准确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等许多慢性炎症性特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已被证实与脑卒中抑郁症具有重要联系[3];碱性磷酸酶(ALP)与血管炎症关系密切。故而,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脑卒中后并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清SAA、BDNF、ALP水平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河南省许昌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⑴年龄≥50周岁;⑵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⑶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排除标准:⑴临床资料不全者;⑵合并原发性认知功能障碍者;⑶合并心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病例数90例,根据其是否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其中发生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54~72岁,平均 64.87±5.02岁;未发生组 65例,男38例,女 27例,年龄 55~74岁,平均 64.85±4.98岁。本项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评审通过,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取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3000r/min离心10min后取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P水平;全自动特定蛋白仪(BNP-100,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检测SAA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BNDF蛋白水平。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研究对象SAA、BDNF、ALP、NIHSS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的差异,分析发生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SAA、BDNF、ALP水平与NIHSS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所用工具:

1.3.1 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该量表包括定向力、瞬时记忆和注意力等6个子项,总分30分,得分越高表明认知功能越好[4]。

1.3.2 听觉词语学习测验 (AVLT)本项测验用于检测患者记忆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即刻记忆(异常:≤18分)、延迟记忆(异常:≤18分)和长延迟再认[5]。

1.3.3 NIHSS评定量表 采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6]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该量表总分为45分,轻型神经功能缺损0~15分;中型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重型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后,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例和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患者 SAA、BDNF、ALP、NIHSS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SAA、BDNF、ALP水平与NIHSS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 SAA、ALP、BDNF和 NIHSS评分的比较 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SAA、ALP水平和NIHSS评分均高于未发生组,BDNF水平低于未发生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的比较 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定向力、瞬时记忆、注意力计算力等认知功能得分明显低于未发生组。见表2。2.3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SAA、BDNF、ALP水平与NIHSS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 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SAA、ALP水平与NIHSS评分正相关,与认知功能评分负相关,BDNF水平与NIHSS评分负相关,与认知功能评分正相关。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SAA、ALP、BDNF和NIHSS评分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的比较

表3 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SAA、BDNF、ALP水平与NIHSS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统计[6]显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率超过65%。相对于传统的神经系统变性导致的行为损伤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和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指明显的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和脑梗死等)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慢性脑缺血和骨质疏松等)引起的、由轻度认知障碍发展为痴呆的综合征,涵盖了血管性认知损害从轻到重的整个发病过程[7]。这个概念是在重新认识血管性痴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旨在及时发现血管性病变导致的认知变化,进行早期干预,以延缓甚至阻止痴呆的发生。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脑卒中发生的病理病生基础,而前者是一个缓慢的炎症过程。SAA主要由肝脏分泌,是具有较强敏感性的急性时相反应物,可与HDL结合后置换其aplA-1进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发挥抑制作用,加重AS病灶中脂质的沉积诱发血管粥样硬化[8]。抑郁是脑卒中常伴有并发症,BDNF属于神经营养素家族,可通过高特异性结合亲和力受体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进而营养神经[9];动物实验[10,11]发现 BDNF 与脑卒中后抑郁具有密切联系,而脑卒中后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均为脑卒中重要并发症并推测BNDF与脑卒中并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目前研究研究较为缺乏。ALP是磷酸盐代谢的关键酶,是一类能将对应底物去磷酸化的重要糖蛋白酶,多作为骨骼疾病和肝脏病的重要诊断指标,近年来的研究[12,13]发现血清ALP的动态变化与代谢性综合征、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炎症性和代谢类疾病具有密切联系。本研究探讨了脑卒中后并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清SAA、BDNF、ALP水平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脑卒中并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数据参考。

本研究发现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SAA、ALP水平和NIHSS评分均高于未发生组,BDNF水平低于未发生组。上述结果证实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SAA、BDNF及ALP水平对病人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提示作用,且脑卒中并有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自身脑卒中症状更重。

认知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智能加工的过程,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定向力、空间结构能力等,属于大脑皮质的高级活动范畴[14-16]。本研究发现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定向力、瞬时记忆、注意力计算力等认知功能得分明显低于未发生组。脑卒中出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多伴有情绪,常感到恐惧、紧张、无助且易激动和发怒而并发神经-内分泌-心血管反应,诱发血压极速升高,进而诱发病症。

相关性结果显示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SAA、ALP水平与NIHSS评分正相关,与认知功能评分负相关,BDNF水平与NIHSS评分负相关,与认知功能评分正相关。这也说明脑卒中后并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SAA、ALP、BDNF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经过研究笔者认为脑卒中后并发血管性认知障碍通过早期准确诊断,及时给予恰当准确的治疗对终止脑卒中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损伤,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并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SAA、ALP水平较高,BDNF水平较低,且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定向力血管性认知障碍
蒙特利尔认知量表与洛文斯顿认知评定量表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关爱父母,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症
慢性心力衰竭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地佐辛与瑞芬太尼在无痛人流术麻醉的应用
基于系统价值论的智慧城市建设系统分析
动物定向力知多少
石杉碱甲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