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变换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2018-10-22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

中学数学杂志 2018年19期
关键词:动静动点最值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 朱 佳

动与静是对事物状态的一种定性描述,从哲学角度来看,动与静是一个统一体,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数学上的问题条件也可以进行动静划分,基于动静原则进行变换.对于一些复杂问题,合理采用动静变换策略可以有效破除思维屏障,获得解题的思路,下面将具体阐释动静变换策略在解题中的应用.

一、以动求静,化不等式

物体的静止是相对的,同样地,在数学中静态下的问题也是相对存在的,如代数等式、不等式、分子式等,有时从静态的角度对其直接变形求解较为繁杂,难以获得较好的解题效果,此时可以尝试考虑运用一定的策略将其转化为动态问题,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一般对于代数问题可以将其等效转化为几何上的距离问题,通过距离的取值来构建代数关系.

例1已知不等式试求不等式的解.

分析:上述不等式由于具有根号,直接求解相对较为复杂,可以采用以动求静的解题策略,将静态的不等式化为动态的平面几何区域问题,通过求区域的取值范围来解不等式.

解:对原不等式进行变形,得6,对应的可以构建一个平面区域:6,表示a=3,c=2的椭圆及其内部的区域,即如图1所示,令y=2,解得即不等式的解就为

在对直角坐标中的区域划分、求解析几何中的曲线运动轨迹时可以引入不等式,这就为代数不等式的求解提供了一个思路,即通过对不等式变形,将其等效为一个动态变化的几何区域,通过对几何区域的取值来完成求解,这样的方式省去了代数移项、合并、变形的过程,使求解过程更为直观,是对以动求静优势的充分体现.

二、以静制动,解析轨迹

数学上存在众多的动点问题,往往由于点的动态轨迹难以捕捉而造成求解的困难,此时可以考虑对条件进行设定,使动态问题转化为相对静止的状态来研究,如解析几何中的动点问题可以考虑研究某特殊点的位置,或直接建立动点与静态条件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设定某一运动参数,使其转化为相对意义上的静态问题.

例2已知双曲线过定点A(2,1)的直线l与双曲线C的图像相交于点P1,P2,设线段P1P2的中点为点P,试求点P的运动轨迹方程.

分析:由于直线l的斜率不确定,则直线与双曲线图像的交点也不确定,因此随着直线l的斜率变化,中点P也会变化,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求轨迹方程是动态问题.由于其轨迹较为抽象,可以采用以静制动的方式.

设P(x0,y0)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点,可构建一条确定的直线l的参数方程,然后利用参数的几何意义,建立关于x0,y0的函数关系,进而研究中点P的轨迹.

解:设点P的坐标为(x0,y0),可得直线l的参数方程(t为参数),联立直线方程和双曲线解析式,可得(2cos2θ-sin2θ)t2+2(2x0cosθ-y0sinθ)t+2x02-y02-2=0.由于点P为直线与双曲线相交弦P1P2的中点,则有t1+t2=0,即2x0cosθ-y0sinθ=0,联立直线的参数方程,结合定点A的坐标,消去未知角θ,可得2x02-y02-4x0+y0=0,用x,y代换其中的x0和y0,可得中点P的轨迹方程为2x2-y2-4x+y=0.

以静制动在数学解题中有两种应用方式,一是研究动态问题的特殊状态,然后推演整个问题,如特值法;二是将动态问题转化为相对意义上的静态问题,如参数法.本题目中采用的就是解析几何上常用的参数法,用自变量参数来静态描述点的运动轨迹,从而实现问题的求解,其解题策略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动静互换,简求最值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可以互换,同样地,数学的研究对象也可以进行互换,即在某些问题中对条件进行设定,使动态条件和静态条件进行互换,然后通过研究新的问题条件来求解.由于这种互换是一种整体互换,因此在特定情形下的求解是合理的,最为常见的是动点到定直线或动点到定点的距离问题,条件互换后的距离依然不变.

例3如图2所示,△ABC为等边三角形,且三角形的边长为2,其顶点A在坐标的x轴上运动,顶点B在y轴上运动,设点C到坐标原点O的距离为d,试求距离d的最值.

分析:因为点A和B分别为x轴和y轴上的动点,则导致三角形的另一顶点C也必然会相应的运动,距离d的取值会随之变化.原始坐标轴静止,几何三角运动,直接求解的方式难以获得距离d的最值,可以采用动静互换的策略,假设△ABC为静止不动,则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可视坐标轴运动,原点O的运动轨迹规则可循,可对其进行几何等效,通过分析几何距离求解.

解:假设△ABC为静止,坐标轴运动,已知∠AOB=90°,则点O可以视为是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运动,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求点C到以AB为直径的圆上点的距离最值,因此当直线CO经过AB的中点时可以分别取得最大和最小值.分析可知只有当△AOB是以AB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时d可以取得最值.当O运动到AB的左下侧位于点O的最远端,此时d取得最大值;运动到AB的右上侧位于点O的近端,此时d取得最小值

数学上的条件动静互换是相对意义上的互换,用以研究问题的核心要素,而忽略了某些细枝末节问题,因此在互换时需对其进行评估,确保条件互换不会对问题本质造成影响.另外这种互换是一种整体互换,因此解题时需要对问题中的条件进行动静归类,然后进行全盘互换,确保求解准确.

四、动静结合,释解几何

物体的动与静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合理用于数学解题,利用动静条件之间的互为补充、相互完善的特性来全方位的研究问题对象.在解题时要灵活处理条件“动”与“静”的关系,充分降低问题的思维难度,高效解题.

例4图3所示的为一棱长等于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已知E为棱长BC的中点,点P在线段D1E之上,设点P到棱CC1的距离为d,试求d的最小值及此时点P的坐标.

分析:求解立体几何的最值问题,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即首先需要建立空间坐标,确定相关点和向量的坐标值,实现条件的静态化.求距离d的最值,可以先将点P看成定点,然后在棱长CC1上取一动点Q,从而建立线段|PQ|的参数方程,求出其最小值的函数,然后将点P看作是动点,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最值,最终确定|PQ|的最小值.

解:以点D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坐标系,如图4所示,因为点P在线段D1E之上,则一定存在λ(λ∈[0,1]),使得向量=λ(1,2,-2),进而可得点P的空间坐标为(1-λ,2-2λ,2λ).在棱CC1上取一点Q,设其坐标为(0,2,z),则d的最小值就为点P和Q之间距离的最小值,将λ视为常数,则点P为定点,而Q为动点,P和Q之间距离的平方|PQ|2=(1-λ)2+4λ2+(2λ-z)2,z∈R,当z=2λ时,|PQ|2取得最小值,则然后使点P运动,即λ变化,设可知当时,y取得最小值,将λ代入点P和Q的坐标,得因此距离d的最小值为此时点P的坐标为

动静结合是数学解题较为常用的方式,可以利用条件的互补性来分析问题,立体几何上的动静结合则可以将动态的问题局部静态化,通过逐步分析来求解,是降低思维难度的有效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局部静态化时要设定静态参数,但后续还需要对静态参数进行动态研究,确保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从严格意义上说,动静变换策略是解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是思维层面的解题思想,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指导问题的分析过程,是解题的辅助方法,因此在实际解题中要结合基础方法综合使用.另外在使用动静变换法时要掌握一定的策略,首先对问题进行动静分析、评估,然后基于动静原则对条件进行变换,完成求解.

猜你喜欢

动静动点最值
单调任意恒成立,论参离参定最值
聚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微·视界
巧用不等式求最值
数列中的最值题型例讲
巧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二次函数动点问题”
“动静”之中话物理
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动静相映,写情造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