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初中数学教学,打好数学攻坚战
2018-10-21李小勇
李小勇
摘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是素质教育最理想的效果。初中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中间阶段,是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与积累的最重要的阶段,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变化最大、最迅速的阶段。所以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正确处理好老师与学生、教与学、学与用的关系,选择更加符合青春期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并且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中去。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引言:怎样才可以满足青春期阶段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数学教学成果更加显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并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教学目的,一直以来都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初中阶段对于数学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总体来说依然停留在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心理需求,重视应试考试而忽略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但是,多年的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让我体会到,只有在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将数学基础的学习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完善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改良,对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为了教授课本知识而教学、为了应对考试而教学,而是要求在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以基本的知识能力培养为基础,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培养出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初中数学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应该在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正确定义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教透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灵活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不再认为自己与老师处于对立的两个方面,也不再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空中楼阁”式的学科,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完善初中数学教学,打好数学攻坚战
(一)打破传统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关系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直是老师一味的教学,学生一味的学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往往会出现教师的思维与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教师的思维方式与授课方式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出现教学与学习脱节的现象。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减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这两点均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以及今后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数学知识的利用。这就要求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可以正确看待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发挥作为教师的引导作用而不是控制作用。
正确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学习的合作者而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进行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兴趣,注重不同的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因材施教,以一个引路人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减少学生对于老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无论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需要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通过分配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提问与解答问题以及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或者老师向学生提问等方式,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改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二)把握课内基础知识教学,调节课堂氛围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是解决一切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所以数学教师首先应该重视教材内容、重视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把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讲通讲透,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但是,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在上课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小故事,例如在讲解初中的解析几何时,可以向学生讲述数学家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的灵感的几个传说。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听课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笛卡尔身上在数学领域那种艰苦探索,潛心思考的品质。
(三)进行课外拓展,引导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时不应该过分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数学课本的内容,而是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际情景与经验进行数学知识的教授,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还为今后的学以致用打下了基础。例如,在讲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列举出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实例,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总结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心理,探索出真正适合初中学生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仅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还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徐斌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