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度娱乐背景下文化类节目的突围

2018-10-21孙晗迪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人文情怀

孙晗迪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在这样一个盲目娱乐的电视市场环境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成为电视市场上的一股清流,引领了新一波潮流。这类节目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广泛好评。《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节目宗旨,带领观众重温经典,弘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诗词意境;人文情怀

近年来,我国电视行业出现了过度娱乐、盲目娱乐的倾向,电视节目也呈现低俗化的趋势。大量国外娱乐节目被完全照搬,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越来越缺乏。然而观众对快节奏、纯粹娱乐的节目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对节目的需求也从单纯的感官刺激转向人文情怀,受众追求的更多的是对美好心灵的抚慰、积极人生的向往。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诗词大会》把握机遇,文化助力,赢得了受众的广泛关注。

一、创新赛制,实现原创发力

(一)百人团助力诗词新规

《中国诗词大会》中,每场比赛都由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两部分组成。挑战者们首先参加个人追逐赛的比拼,百人选手团与挑战者共同答题,如果百人选手团答错,其面前的战船将会被击沉,每道题的沉船数量即为挑战者的得分。每位挑战者最多可答十道题,挑战者中总分最高的一位,与百人选手团中答题正确率最高且最快的选手,进入下一环节。百人团中的选手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所有的选手机会均等,独臂女孩张超凡自信应答赢得尊重,农民白茹云用诗词对抗身体上的伤痛,王轶隆作为替补演绎平凡动人的故事。他们都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绽放了不同的光彩。

百人团集结了众多有才华的普通人共同在镜头前吟诗作赋、以诗会友,达成了灵魂的共鸣。这种赛制给了普通人更多机会展现自己,使节目更加平民化。每一位观众都能在百人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使观众更加投入其中。

(二)飞花令重温诗词情怀

在个人追逐赛中,由五名选手上台与百人团同答一组题,最后五人中累积击败人次最多者即为该赛段优胜者,与百人团中答题最多且最快的选手进行“飞花令”的比拼。所谓“飞花令”,就是两位选手在现场比拼过程中,相继背诵含有“花”“春”“月”“山”“人”“云”“酒”等字的诗词,胜者将作为攻擂者进行下一轮的比拼。

其实“飞花令”原是古人的一种文字游戏,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节目组的创新引用,选手之间的对抗精彩纷呈,强势吸引了许多观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雨夜十年灯”等诗句都是选手们在飞花令环节道出的精彩诗句,还有武亦姝那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更是引得观众拍手叫绝。

二、制作精良,彰显古典风华

(一)舞台设计,再现诗词意境

《中国诗词大会》应用了现代的舞美技术,搭建了三千六百平的水舞台,整个演播室美轮美奂,3D的视觉效果,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画卷中。在不同阶段还通过色彩的变化,映衬不同的意境。整体上采用深蓝色,使得整个演播厅宁静自然,与水舞台交相辉映。在选手得胜时采用红色表现热烈的气氛。百人团的盾牌也有相应的颜色设计,细节之处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除此之外,在专家点评的时候,也会根据不同的诗句进行颜色的变换,让观众真正融入诗词的意境中。

此外,《中国诗词大会》还大量应用了LED屏幕,舞台背景的大LED屏幕因诗句不同变换着背景,百人团每个人前方设置的小LED屏与舞台呼应,深入其中仿佛踏进了古代诗词的意境,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體验感,加强了视觉冲击。每当第一环节选手答题结束时,小LED屏都会通过盾牌显示选手的得分,直观地展示了选手的得分情况,也带来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二)古典音乐,渲染优美氛围

《中国诗词大会》在选择音乐的过程中,多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音乐。开场音乐《笑傲江湖路》气势非凡、大气磅礴,穿插在节目之中的音乐,随着诗词意境的变化而变化,时而紧张激烈、时而舒缓雅致,但都带有中国古典的韵味。

在选手讲述自己身上的故事的时候,也穿插着各种优美的音乐,但是所有音乐也都带有古色古香的韵味。无论是在选手晋级,百人团答错人数揭晓,还是选手之间对抗的过程中,采用的音乐不管是紧张的还是轻松的,都离不开中国风的味道。音乐与舞台的融合,展现出了更加完美的舞台。

三、群贤毕至,凸显热点人物

(一)典雅大方、主持人尽显传统风貌

《中国诗词大会》选用了董卿作为节目主持人,这一决定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首先,董卿作为多年央视节目的主持人,具有很深的主持功底和丰富的舞台经验,不仅能够推动节目顺利进行,还能够掌控全场,沉着冷静地处理意外情况。除此之外,董卿的形象气质也非常符合《中国诗词大会》的定位。董卿的美与当今火遍网络的网红不同,她是端庄大方、知性典雅的,由内而外焕发出中国女性独有的中国韵味。最重要的还是董卿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文学素养,它不仅能用诗词歌赋作为开场白,成功地贴合节目定位,引出节目主题,还能够在现场脱口而出许多中外名句以宽慰选手。董卿的博学多识还体现在她能够与选手和评委悠闲地交谈,即便没有台本,也丝毫不露怯。

董卿可以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鼓励选手,也让观众感受诗词的磅礴气派,也可以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体会悠远的意境,还可以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领略中华诗词的光荣与梦想。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让人眼前一亮,传达了《中国诗词大会》想要重温中华诗词的理念。

(二)群贤毕至、参赛者展现诗词意境

《中国诗词大会》的主题就是“诗词”,并不限制参赛者的年龄、身份,只要对诗词有兴趣,都有机会参加。因此,《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全民参与的盛况。该节目没有“小鲜肉”搏话题,没有大IP炒热点,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它能够真正让各阶层、各年龄段的观众参与进来,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这个节目中,所有屏幕前的观众,都能够在百人团和参赛选手中看到自己的缩影,拉近了观众和选手的距离。

许多普通人抱着对于诗词的热爱,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展雄风。第二季的冠军——武亦姝,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凭借对于诗词的热爱,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战成名,她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让观众深刻的记住了这个女生。还有四十岁农民白茹云那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感动了无数观众,她用亲身经历,告诉观众诗词的魅力。选手的多样化、平民化真正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解读了诗词中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三)饱读诗书、嘉宾解读诗词意境

嘉宾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点睛之笔,为该节目增色不少,看似不需要导师、评委的节目,却安排了四位老师,这一举动看似多余却有着重要意义。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四位老师本身就是大学教授,都登上过《百家讲坛》,有着丰富经验和知识涵养,面对舞台,他们能够冷静地讲解。当然,最重要的并不是他们的身份和经历,而是他们自身对于诗词的理解。很多诗词看似简单易懂,但在他们的講解下,观众才会发现里面的另一片天地。四位老师将晦涩难懂的诗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出来,加之自己对于作者、背景的点评,让原本只停留在书面上的诗词变得生动起来。

在第一次遇到纳兰性德的诗句时,四位老师兴趣颇浓,首先康震生动地介绍了纳兰的生平和性格,蒙曼老师更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解了“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壮丽意境。四位老师的侃侃而谈,让选手和观众都获益匪浅。

四、诗心依旧,诗词背后的人文情怀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在众多的娱乐节目中赢得观众的眼光,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它的制作、宣传,而是它在每一句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情怀。蒙曼老师曾经说过:“这个节目火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中国人对于诗词的向往,远远不止停留在节目中,而是无论身处何地、遭遇到任何事情,永远都有一句诗词能够安慰中华儿女。《中国诗词大会》将诗词的意义带到屏幕上,展示给观众,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诗词的美妙。

除了节目本身外,电视市场上快节奏、娱乐化的节目往往只能带给观众当下的快感,缺少了人文情怀,而《中国诗词大会》正是弥补了电视市场上的这一短板,这也是该节目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

当今电视市场上仍然存在过度娱乐的现象,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要想真正扎根于观众心中,还应该坚持自主创新,创造新的“文化IP”,增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扩大节目内容含量。最重要的是通过节目传达人文情怀,让文化类节目不再死板,真正生动起来。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人文情怀
试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试题创意及文化导向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诗心”引“诗教”勃发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
“胡杨精神”与塔里木大学人文情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