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2018-10-21陈燕玲
陈燕玲
摘 要:针对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效能感不强,学习的动机不足,对未来的信心不够充分,从而出现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等现状,本文运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以图从理论上提高广大教师对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重要性的认识。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归因 习得性无助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来的,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的先行因素的影响,因此,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一传统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知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也就是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这就是效能期望,即人对自己的主观推测。
一、从正面加强引导,多采用赏识和鼓励的方法
每个人都期待着他人和社會评价对自己正面的评价,得到他人的及时肯定和鼓励,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坚定对自己的信心,并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近年来,教育界掀起一股赏识教育之风,赏识教育的实践者周弘老师大力推动赏识教育的理念,他深刻地指出:人性中最本质的就是渴望得到尊重。虽然赏识教育未必就是一种完整的教育,但其透露出来的对人的尊重与欣赏却是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对小学各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随机抽取样品,然后告诉教师,这几十名学生将来有发展前途。八个月后再来调查,这几十名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事实上,这几十名学生与别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这些学生得到了这样的信息:我是有发展前途的,因而更加自信,追求成功。而教师也认为这些学生是有前途的,因而对他们充满了希望与鼓励。所以鼓励和赏识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手段。
二、帮助学生正确归因,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效能感
归因就字面意思而言,是指“原因的归属”,即将行为和时间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通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求结果的原因。归因总是和“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总要遇到这样那样难于理解的行为、事件和现象,因此他们总是在不断地为自己提出这样或那样的“为什么”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一定的归因活动。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发现,在各种因素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为主要的因素,将成功归于能力,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进行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如果将失败归于努力,会有利于维持学生的自信心,并能激发他投入以后的学习中去,以改变目前的境况;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就会使学生容易放弃努力,经常这样,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变得无助、冷漠,听之任之,破罐子破摔。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进取的归因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而言,那些在学校被教师视为能力低下、同时被其它同学看不起的学生通常具有“习得性无助感”的特点。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通常将成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能力和努力,外部因素包括工作难度和运气。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强,而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努力不够,这样学生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在下次选择任务时,仍然选择有一定难度的任务,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成功。对于个别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任务容易等外部原因,而将失败归因于能力等内部原因的现象,教师应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避免学生陷入“习得性无助感”的怪圈。事实证明,智力上的差别是比较小的,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培养和提高自我效能感,形成良性的学习、工作态度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基本因素。
三、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西方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科学的巨大能量让人们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信赖和崇拜,理性主义的光芒打破了神学家们精心构筑的世界,促进了人类文明与进步。然而当科学代替神学被崇拜时,知识与教育都被看成是可以精确地进行计算的东西了,教育与知识被异化成了一种目的,不再作为完善人自身的工具和手段,从而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温情都逐渐地丧失殆尽。由此人作为拥有丰富情感的个体,即使是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会感到孤独和寂寞,也会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从而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自我效能感同样地丧失殆尽。因此,教育是引导和培养,引导出人自身“善”的东西,并进行培养,进而促进人的完善和和谐发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确理解教育的深刻内涵,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类文明与智慧成果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宽广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引导学生用爱心去拥抱世界,引导学生用宽容之心去与他人相处,一句话,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减少功利性;教师要成为知识与爱的使者,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社会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与生活,就能够正确地对自己进行归因,从而形成稳定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取得成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