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过密化现象的再思考
2018-10-21万伟
万伟
以前读黄宗智先生的《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当时觉得眼前一亮,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观点,感觉挺有意思的,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过密化”——总产出在以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的条件下扩展,这个观点。还有过密型增长:在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增加劳动力的使用,仍能提高家庭的年收入。这种状况称作没有发展的增长。它是导致中国农村贫困和不发达的持续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些观点发人深思。我从小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这些观点不禁使我联想起家乡的一些劳作方式,经营现象,非常符合黄先生的这些观点。根据黄先生的论述,我对家乡的一些劳作方式,经营现象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我的家乡什邡市现有人口比民国时期增加1倍左右,黄先生在他的书中这样论述到小农经济过密化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其人口与可得资源间的平衡关系。相对于资源的人口密集的压力会造成过剩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以及高度的生存压力,导致极端过密化的发生。当然在我们那土地资源有限,再加上人口的过多增长,这种人地矛盾的压力非常大,我是1986年出生的,虽然在这个时期国家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村中也有一些人从事一些小商品买卖,但是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在家务农。包产到户人均所分的田地不过一亩左右,怎样才能让家庭创收,使总收入获得更多是每个务农的家庭必然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过后已经受到严重损害的商品市场逐步发展起来,叶烟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民国时期就被什邡的农民广泛种植,什邡的叶烟在整个四川地区也非常有名。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对叶烟的需求越来越多,价格相对较高,这样,小农与资本主义企业主具有同样的“理性”,他们根据市场的刺激和机会来追求最大的利润,积极地利用各种资源。所以叶烟这时也成为这个时代小农经营作物的最优选择。然而种植烟草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蚕桑和种植棉花非常相似,都是要投入大量的劳动。都是像妇女,儿童,老人这种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工作机会没有机会成本的人大量的被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因为有限的土地资源,种植稻谷,投入的劳动和时间都不多,而且作为商品卖掉所得也非常有限,像老人儿童和在家务农的妇女几乎无事可做,为了总收入的提高,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投入到能增加家庭年总收入的活动中,种植烟草成为必然的选择。他们并没有考虑投入劳动力的人均收入如何,而只考虑了家庭年总收入的提高,实际上这种状况就是黄先生所讲的过密化现象。每投入一个劳动力所增加的收入是在逐渐减少,也就是边际报酬递减。我们可以看一看种植烟草的整个过程:1.撒下烟种、2.培育烟苗(包括除草,浇水,还要用工具培植成专门的烟苗块)、3.耕地后做出专门种植烟草的烟床、4.将培植好的烟苗块栽入烟床、5.施肥,灌溉、6.在烟床上罩上塑料薄膜以防止荒草丛生。7.烟草长大后,摘去烟芽,防止顶端优势、8.摘取烟叶(先小叶,后顶叶,最后甲叶)、9.搭建烟架用于晾晒烟叶、10.将烟叶串在烟绳上再挂在烟架上晾晒,每天晚上或下雨时都要用塑料膜盖上,早上天晴时又将其揭开。11.晾晒好后將烟叶从烟绳上拆下、12.将烟叶捆扎成把,13.再将烟把捆扎成大捆,最后有烟商上门收取。这13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会投入很多的人力和时间,老人在栽植烟草,摘取烟叶,串烟等活上都是一把好手,小孩也做串烟等杂活,而且很多道程序是在烈日炎炎下完成的,且非常的脏。我做了个大概的统计:一户人种3亩地烟草,总收入11000元左右,除去4000元成本,纯收入七千元,13道程序做完大概要3个月时间,一对夫妇是主要劳动力,就算只加上一个老人(实际上有些家里是两个老人都在参加种烟这项劳动),小孩就不算了,这样人均一个月收入只有583元。做这项劳动,苦、脏自不必说。全家人付出这么多收入却很微薄,然而这已是农作物中收入最高的了。就现在来说半数以上的什邡市农民还是把务农作为主要的生存来源。而且黄先生所讲的过密化现象,依然存在,非常庆幸的是这种状况有消退的趋势。还是有一部分人进城打工,虽然境遇也不怎么好,但个人收入总归还是比在家种烟要强,一部分人在小镇上当上了个体户做些小生意。还有一些是农闲是外出做小买卖,农忙在家务农。一部分人进厂务工。这种状况肯定比改革开放前要好很多,那段时间我父祖辈,整个村所有人全部务农,可想而知那时的农村过密化有多么严重。改革开放对这种状况打开了缺口,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为创收而努力。包产到户后,分配明晰了,为自己而种,生产效率相应的提高了,但总的来说生产力还是不高,种地插秧的方式变化得不多,虽然有机械化收割,但是村里剩余劳动力还是存在,他们宁愿自己收割,也不愿用机械收割。因为机械收割的工钱还是很高的。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状态还是很稳固,一个老板租用大量农田,实行机械化和农场经营方式的苗头一点都没看到。而且据家乡人透露,现在的雇人收割的工钱也是非常高的,这也是农场经营方式的一个潜在阻碍。也就是大面积耕种,大量采用机械化的这种规模经营以减小成本,提高生产率的形势依然很难看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务农人员的收入也只够家庭的开销,多年经营,确积蓄极少,这确实是非常令人痛心的问题。
虽然在我的家乡过密化现象已经打开了缺口,但是半数以上的农村人口还是在这种大量的人力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的经营方式中过活。这种过密化现象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多数农民虽然摆脱了糊口经济这种状况,但是大多数收入也不高,怎样能够从根本上打破这种状况也许是党和政府以及研究经济问题的学者的共同任务吧。
参考文献
[1]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中国: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
[2]四川省什邡县志编委会:什邡县志[M].中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