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阅读教学方案,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2018-10-21朱丽娜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落地生根核心素养

朱丽娜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是语言活动的表达形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但是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方式还是过于单一化,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与自主思考,这样便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针对如何改进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本文就这方面作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 落地生根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知识点的运用能力,完善综合能力。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要加强高中阅读教学,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出发,完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下有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本文结合高中阅读教学现状,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对“建构与运用”的表述,揭示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提示我们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語文素养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才能促进学生逐步掌握语言表达规律,内化言语经验,并在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突出表现为学生获得对语言表达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深化对文学形象和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并有理有据、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即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表现为通过对优秀作品和语言艺术的欣赏、品味,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感受文学的思想魅力,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养成高尚的审美品位,并逐步学会运用语言去表现美、创造美。即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髙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理解与传承”则表现为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理解、鉴赏、接纳其他国家、地区、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从而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即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包容、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二、高中生语文阅读现况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和总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纵观当前教学实践,阅读教学并不乐观,还存在很多误区。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目标偏离,忽视和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与文本对立的“二元”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简化,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教法单一,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阅读教学中的这些误区直接导致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新课标“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相背离,影响了语文教育的效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创新阅读教学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得到好成绩;而这种结果又会反过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更大的效能,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环境促趣。所谓环境促趣,就是作为主导的教师善于构建民主、责任的课堂氛围,在一个民主而开放、和谐而责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过程促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股友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兴趣不仅是感官的愉悦,更是压力的释放。有经验的教师应把重点逐步转移到这种动因上,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兴趣。因为感官的愉悦是短暂的,而理趣却是持续的。第三,评价促趣。新课改在教学中提倡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要着重学生主体精神的建构,应加强方法指导与合作学习,加强学生的反思,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讲解《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作者的演讲,通过其深刻的情感以及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致使学生想要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甚至想要进行尝试演讲,从而促进教师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讲解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时,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为学生讲述达尔文吃昆虫的故事,并以此为基础,引发出了所要讲述的课文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印象。

引发学生好奇,激发学生兴趣,才会使其产生想要深入阅读文章内容的欲望。

(二)学生自主阅读教学

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并不一样,教师此时要起到引导鼓励的作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其他学生互相交流。新课改明确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快速实现身份转型,针对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展开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语感。为了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不单要布置相应的课内阅读任务,还应向学生推介课外阅读篇目,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从而提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学习《祝福》这篇课文前,教师先为学生制定阅读任务:自主进行阅读并列出本文情节大纲,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安排情节,找出与主人公相关的内容进行赏析,学习本文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及技巧等。课堂教学时,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抽查,检查学生预习任务完成情况。一名学生对祥林嫂的人物性格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其命运与社会制度密不可分,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闰土等均是社会制度的牺牲品。另一名学生讲解作品写作背景时,不单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展开深度剖析,还进一步讨论了这个时期人们思想的麻痹状况。这种提前预习自主阅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大量的阅读信息,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为更好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进行《像山那样思考》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将文章的主旨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形式,如:(谁)像山那样(如何)思考,原因是(什么),并要求学生仔细的研读文章内容,对空隙进行抢答,从而刺激学生好胜心,达到培养其阅读自主能力的目的。

在讲解《我心归去》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行设疑,提问学生:文章中提到的我在何处?向何处归去?又为何而归去?教师运用合理的問答方式,自然地引入文章内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情境化阅读教学

情境化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多且复杂,是依据教学内容所形成的情境,根据情境的来源,一般把它分为两类: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直接情境就是指由现实生活提供的直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直接形象是现实生活可以触摸到的实体物象,反映在学生脑中形成的形象。间接情境就是由语文教师依据内容所提供的材料创造的间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间接形象有两种情况:一是语文教师自己制作的教具、自绘图表所模拟的某种形象;另一个是语文教师运用教学语文所描绘的某种形象。学生从直接情境中得到的感受是直接感受,没有隔膜,没有壁障。而间接情境中学生的感受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情境化阅读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可以说是新课改的必然产物。语文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深入、制造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心理机制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在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阅读就是一个情境,字、词、句的正确理解也离不开“语境”,字面意义、言外之声都需要在文章的语境中品味、体悟。学生的理解都是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中进行,因此情境化的阅读教学是必要的。语文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展现情境,可以用实物演示情境,也可以运用图片或影音资料再现情境,更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情境。情境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所想有所思,让阅读教学的价值充分发挥。

(四)对话式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一直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式阅读教学活动中包涵着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科书编者、学生与教科书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等对话过程,这些对话会发生在教学中的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是一种“多重对话”的过程。在这种多重对话的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不管是在场还是不在场的,不管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只要参与到对话过程中,都是交流的主体。各主体间相互交流,思维碰撞,产生意义关联,这样,阅读教学的课堂资源更加新鲜、丰富。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师生尊重文本(作者)和教科书编者,各主体之间真诚交流、相互融合,实现彼此提升。一堂语文阅读课的结束不代表对话的终结,学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字感悟中产生不同的解读,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语文教师就是要提供条件,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用个性化的感受理解文本,在感悟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对话问题会不断地产生和被发现,文本解读也是不断深入,在理解活动中,对话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因此对话永远没有终点,对话的过程始终蕴涵着学生与教师的创新与发现。学生在对话的拓展延伸中不断思考、不断表达,提升了多元思维的能力,也锻炼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对话在师生的交往中不断发生和延展,对话式阅读构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保障并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结语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高中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把多年的教学经验,基于核心素养的理解写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示范学科,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跳出传统的题海战术,在日常的文本解读和阅读训练中,增加文本意蕴的领会环节,带领学生一起思考文本语境的深层表达。这样核心素养不但在文本中自然生发出来,而且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完善了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在语文学科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5):52-54.

[2]翁红.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35-36.

[3]王瑞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学周刊,2015(07):195.

[4]王敏.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索与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17(01):123-128.

[5]刘义.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6]强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落地生根核心素养
对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思考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风险均衡“落地生根”华夏睿磐受到热捧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顶层设计引项目“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