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几个途径
2018-10-21王蕾
王蕾
摘 要: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角色正发生着重大转变,教师面对的不仅是新的教材,更重要的是新的课程理念以及全新的教法。
关键词:引入 兴趣 求知欲 延伸
如何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互动中探索数学知识,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成为各位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倡导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简单地讲,“学生喜欢、质量不错”的课就是有效教学。至于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用具、板书设计等具体教学环节,教师可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来定,而不应过分拘泥于新课程的模式,千篇一律,如出一辙,让听者感觉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使得中学数学课堂达到有效,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尝试。
一、课堂情境引人,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是否有效的基础,一个有创意有特点的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融人到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去,从而能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水到渠成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有数学”。
二、完美课堂过渡,激发学生兴趣
完美的课堂过渡让一堂生硬的数学课变得多姿多彩,在很多中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中,教师把亲切、富有人性化的语言引人课堂,以“让我们议一议”“让我来归纳”“大家起想一想”“我来试一试”让我露手”“今天我获得了什么?”想一个有趣的問题”贯穿于整个课堂,使课基堂气每非常和信融治。又如,一位教在教学“等可能性条件下的概率”时,利用“摸球游戏”“转盘大国关”“终极热课堂带到了海乐场,让学生成为游戏的参与者。一节课就在这一系列的“我”“我们”中悄悄过去,留给学生的不只是这节课的知识与能力,还有更多的则是新课程理念所特别强调的情感,因为这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原来这样轻松有趣。
三、巧设课堂提问,引发学生求知欲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提些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使学生只能在教师设下的“圈套”中寻找答案,而答案似乎也只有对和错之分,教师就在一个个满意的答案中引导着课堂走向结束。这样的课堂,气氛有时虽热烈,但却缺乏有效性,学生只知道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却不知这节课究竟学到了什么。培养了自己哪些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有“含金量”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产生对事物个性化的看法,对问题本身产生质疑,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比如,在教学“日历中的方程”时,大部分教师会直接按让学生观察投影,提向学生:任意横行、任意竖行三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而有些教师会让学生课前准备些日历中的数字,看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教师再指导学生修改、补充,并加以验证,从而得出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作到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妙用课堂结尾,延伸学生思维
一堂好课,不仅要有好的开端、完美的过渡,还包括精妙的收尾。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只往重课堂情境的创设以及中间环节的处理,结尾处却只来一句: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被提问的学生只要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便算完事。还有些课堂,因为课堂铃声的响起,教师急于结束,自行说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草草收尾,这无疑是一节好课的“败笔”。好的课堂结尾如同一首美妙的乐曲,倾听时让人沉浸其中,结束时也“余音绕梁”,绵延不绝。比如有一次数学“函数”公开课,一位教师在课堂收尾时,提问:本节课你还有什么困惑?一位学生提出,在“函数”的概念中,一直说y是x的函数,那么x可以是y的函数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提问,这位教师并没有直接示意他坐下,重回自己设计好的模式,而是将计就计,让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研究,并举出相关的实例,极大地延伸了课堂,让听者回味无穷。有些教师,文字功底深厚,将本节课学习内容用一首短小精悍的诗篇或者一两句口诀概括浓缩,使课堂不仅具有时效性,还具有文化性和趣味性。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近几年听评课中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后产生的思考,可能不尽完整或成熟,读者可以评论。当然,能促进课堂有效和提高学生的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运用网络媒体辅助教学、将生活体验融进数学课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等也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总之,教师要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