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化护理在恶性淋巴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
2018-10-21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277000王秀花殷淑君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277000)王秀花 殷淑君
淋巴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一种原发于淋巴组织或者淋巴结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该病的发生率有显著增加的迹象,且发病人群趋于年轻人,靶向治疗是该病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患者在治疗期间普遍存在一系列负性情绪,进而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本文笔者为了辩论流程化护理在恶性淋巴瘤靶向治疗的应用及效果,收集本院收治的89例恶性淋巴瘤靶向治疗患者查究,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收集本院收治的89例恶性淋巴瘤靶向治疗患者,收集时间是自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分研究组(n=44)和对照组(n=45)。研究组女20例,男24例,年龄42~70岁;病程3~9个月。对照组女19例,男26例,年龄41~70岁;病程3~8个月。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不突出,P>0.05,可进行对照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用药后告知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观察不良反应,对于出现的不良反应,要进行及时的处理。
1.2.2 研究组:①建立流程化干预小组,组内人员均为合格且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可详细地掌握利妥昔单抗药物的不良反应、用法、药理作用、配制等。②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由于对靶向治疗缺乏了解,极易担心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护士应综合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使其对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了解。③评估检查:靶向治疗之前详细了解患者的肝、肺、心功能情况,低血压、哮喘、心力衰竭以及心绞痛的患者是靶向治疗的高危人群。④用药准备:首次靶向治疗的患者极易出现休克、病变部位疼痛、颜面潮红、瘙痒、疲乏、恶心、荨麻疹、畏寒、寒战、发热、低血压等并发症,护士应及早做好急救准备。⑤医嘱单执行:详细核对药物的用法、浓度以及剂量,严格在无菌操作下配制,肌注之前再次核对药物。治疗期间,高热的患者应予以物理降温,过敏的患者应立即停药,结合患者的耐受情况合理调整药物[2]。⑥治疗后指导:告知患者注意保暖、适量运动、合理饮食,如有不适,要及时告知主管护士或主治医师。
1.3 评价指标 ①心理情绪:用SAS评分表(抑郁自评量表)对抑郁症状评定,50分以上表明存在抑郁症状,分值越高,预示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用SDS评分表(焦虑自评量表)对焦虑症状评定,分值越高,预示患者焦虑症状越严重。②不良反应(血压下降、皮疹瘙痒、寒战发热)发生率 。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4.0软件统计,行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x2检验计数资料,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心理情绪 抑郁、焦虑评分:研究组的远比对照组的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见附表。
2.2 比较并发症发生率 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4.5%(血压下降1例、皮疹瘙痒1例)远比对照组的22.2%(血压下降3例、皮疹瘙痒3例、寒战发热4例)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
附表 两组患者心理情绪比较
3 讨论
靶向治疗可有效提高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利妥昔单抗是当前靶向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但是在首次滴注时极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加剧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其治疗的依从性。流程化护理针对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制定了一系列行动方案,有助于护理人员圆满地完成护理目标,避免护理操作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多途径、多方法地缓解其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其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估、观察和监测,提高对不良反应的预见性,及早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本文研究示:研究组的抑郁、焦虑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远比对照组的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证实了流程化护理在恶性淋巴瘤患者靶向治疗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恶性淋巴瘤患者靶向治疗期间采纳流程化护理,不良反应可明显减少,安全可靠,广大患者值得信赖并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