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媒体的现状、分类及其有效应用
2018-10-20单增义
单增义
[摘 要]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当前传统教学媒体利用率较低。传统教学媒体可按使用对象、教学功能进行分类。地理教师应对传统教学媒体进行高效应用。
[关键词]传统教学媒体;现状;分类;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93-02
传统地理教学媒体是指教室现有的教学资源、学生拥有的学习资料、教具、学具及学校存储的地理课程资源等传统的、身边常见的媒体。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看,传统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由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教学媒体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学为例,对传统教学媒体的现状、分类及其有效应用策略浅谈笔者自己的见解。
一、传统教学媒体的现状
1.传统教学媒体利用率较低
笔者今年对本区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黑板使用频率高,但使用效率不高。课堂上经常小容量板书和板图的教师占51%,较大容量板书、板图的约占23.5%,不常板书者约占25.5%。主要原因是:“使用多媒体”占62.5%,“板图功底不好”占20.5%。另外,对其他传统地理教学媒体利用率极低,能引导学生使用地图册的教师只占26.7%,使用地理模型的占17.9%,用好学生填图册及其他教学资源的教师分别约为18.3%、14.8%,经常使用挂图、自制教具的占6.8%。地理教师普遍忽略学生手里的地图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2.地理教具“缺”“毁”“旧”现象严重
据笔者调查,本区学校地理教具奇缺,某些学校有十多年未增添地理教具,只买一两个大的地球仪,教具损坏较多,地理教具陈旧、落后,地图上信息滞后,很多图文信息与当前实际不符……这些都难与现代化多媒体相比,这也是地理教师不愿用挂图的主要原因。
3.受信息技术的冲击,传统教学媒体的作用日益被边缘化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图、文、声、像并茂,信息量大,灵活性、交互性强,使得各种信息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和多样化。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思维活跃,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在公开课中我们经常见到,不少地理教师将PPT课件贯穿课堂始终,图片、文字、视频等一应俱全,遗憾的是学生手中的地图册和填图册成了摆设。
二、传统地理教学媒体的分类
1.按使用对象,传统地理教学媒体分为三类
(1)教具。教师制作的教具,如贴纸、贴图、空白挂图、模型图等;在市场上购买的教具,如地球仪、地质构造模型等。
(2)学具。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具,如人手一册的地图册、填充图册、小地球仪、作业本、教辅资料等;学生自己制作的学习用具,如地理模型、小制作。
(3)师生共用的空间资源。教室内的黑板、座位、墙壁、学习用品等,校园内的绿地、建筑物、小气候等,教师和学生本身等,都可以作为地理教学资源。
2.按教学功能,传统地理教学媒体分为四类
(1)工具性媒体。如地球仪、地图、挂图等。例如,使用地球仪不仅可以演示地球自转、公转,还可以用于在其上查找地理事物。
(2)演示性媒体。如,用自转笔可以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用台灯可以制作昼夜半球演示仪,用纸条可以贴出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用手掌、拳头可以表示地理事物,用乒乓球可以制作地球仪等。
(3)图文承载性媒体。采用文字贴纸和贴图法。此类媒体需要师生在其上进行板书板图板画,边讲边画,或在空白图示、空白地图上填写、描绘等。
(4)地理模型媒体。①地形起伏模型。如我国三大阶梯模型、“中国土地资源”模型,可以用染色的软泥制作。②人文地理事物区位模型。如用彩笔绘制的世界三大人种分布区。③依据模式图做成的模型。如用乒乓球、硬纸等绘制的地球公转模型,用铁丝、球形物做成的经纬线模型等。
三、有效应用传统教学媒体的若干策略
1.将地理图示“实物化”,增强图示的可视性
(1)課本模式图“模型化”。 课本插图较多,比如“我国三级阶梯地形图”“海底地形图”“经纬网示意图”都可以用盒子、泡沫板、彩泥、纸板、铁丝等进行拼图与演示。
(2)课本模式图“拼图化”。课前裁切一些泡沫塑料、塑料板或厚纸,涂上不同颜料,制作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七大洲分布图、中国民族分布图等。
(3)课本景观图“模型化”。可用胶水、彩色橡皮泥、沙土等,做成五种陆地地形模型,还可以做成山区滑坡、泥石流的模型,学生理解起来直观、形象、生动。
(4)课本统计图“模型化”。 课本里的统计图较多,有的难以理解,可以做成实物模型,增强直观性。比如,制作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条形模型:1978年的产量用蓝色硬纸条,2015年的产量用红色硬纸条,再用若干小磁铁固定两头。又如,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比较模型,可以在黑板上先画,用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增长率,用三条不同颜色的棉线分别代表中国、世界、美国,再用小磁铁固定在相应年份处。
(5)课本过程图“动态化”。比如,乡村演变为城市的动态图,可以用一块块磁铁代表村庄,用软铁丝表示道路,根据稠密程度就易于判读演变过程。
2.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提高利用频率与效率
(1)培养学生“常用地图”的习惯。充分利用学生人手一册地图册和填图册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阅读图文的信息量,弥补传统媒体教学容量小的弱势。
一是勤做“地图笔记”。教学中培养学生在地图上做笔记的习惯,如在地图上写写、画画、圈圈等,能帮助学生准确落实各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读懂地图所隐含的地理信息,真正实现图文互换和结合,使读书、读图、绘图和填图四者统一。
二是勤查“地图字典”。地图册内容丰富,补充了大量地图信息,教师可以据此设计读图探究性问题,而不必另外印制材料和图示,学生可以直接利用它们进行探究;采用“开图考试”,培养学生正确的用图习惯。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把地图册当成学习地理的“字典”,养成经常和随时查阅的习惯。
(2)常绘空白挂图,提高学生活动实效。绘制空白挂图,教师设计读图、指图、贴图和贴字活动与问题,并与学生地图册、课本图示配合运用,可以引发学生读图思考。
3.运用多种传统媒体变换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1)作业设计多样化。通常地理作业是完成练习册与填充图册,可以把填充图变成贴图、描图或绘图作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加深印象。
(2)传统媒体使用多样化。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地理资源综合利用,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在课堂中将板图、模型、挂图、填图册等直观传统媒体配合使用。
总之,有效利用传统地理教学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师生、生生面对面互动与情感交流,创造良好的“现场效应”,满足应对教学生成的需要,多角度呈现地理事物的特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促进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