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核心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8-10-20金春雷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培养教学

金春雷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培养已经从知识教学拓展到能力培养的领域。基于学科核心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有:依托地图教学,培养地图使用能力;注重分析过程,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借助归纳整合,培养信息加工能力;依据科学描述,培养表达交流能力;联系实验探究,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关键词]学科核心能力;高中地理;培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91-02

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是指以地理思想观念为指导,综合运用地理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解决各类地理问题的稳定心理条件。高中地理学科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地图使用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学科核心能力更能够反映地理学科的教学需求,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提升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依托地图教学,培养地图使用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地图使用能力,注重将课堂知识与地图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深层阅读地图和借助地图开展综合分析的能力。

如在进行《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的教学时,因为海水运动是在整个地球范围内进行的,不同海域不同纬度的洋流特性和运动状态都有所差异,而海域和纬度变化可以在地图上进行呈现,因此在进行洋流讲解时教师可结合地图开展针对性教学。在课堂开始前教师首先展示出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标记出地图中的大洋名称,引发学生对地图的回忆,并为后期的洋流分析做好准备。在进行区域洋流分析时,教师以太平洋地区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讲解盛行风的影响时引导学生根据东北和东南信风带画出赤道地区的洋流方向,在讲解补偿流时同样以地图为基础画出洋流位置和方向,在该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地图上进行内容呈现的能力。在理论知识教学完毕后,教师给学生展示未显示任何地理信息的印度洋地区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猜想该洋流可能分布的地理位置,利用从知识到地图的反向应用培养学生依据地图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将课程内容与地图使用联系在一起,在理论内容的学习中渗透地图使用思维,同时在地图应用中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实现了知识和技能双向提升的教学目的。

二、注重分析过程,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两点:一是逻辑思维,即能够通过科学的逻辑方法,如对比、归纳等,深入分析问题;二是空间思维,即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类比研究。

如在进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的教学时,因农业区位选择受多种交叉因素的影响,需要学生以严谨周密的逻辑和空间分析思维对区位选择因素进行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形成地理思维能力。在进行“南稻北麦”的分布现象探究后学生分析出区位选择受到温度的影响,此时教师可抛出问题:“同样是寒冷地区,为什么青藏高原没有和三江平原一样选择种植业?”学生采用对比的分析方法得出两地的地形区别,并结合推理的逻辑分析方法得出区位选择的交叉性因素,即除了受温度影响还受到地形影响。在学生提出“地形”这一因素后,教师可顺势给出“主要商品粮基地和牧区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图”,引导学生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在纵向的温度因素和横向的地形因素对比中进行深入思考,最终得出温度和地形交叉影响下的区位分布。

在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设计了连贯的教学流程,使学生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出发对区位选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从空间思维的角度出发探究空间和地理选择关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强化地理思维能力。

三、借助归纳整合,培养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是通过网络、书籍、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并对有用内容进行抽取整合,用以解决的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任务为核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对于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发展信息加工能力。

如在进行《中国的地质灾害》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地质灾害信息的整合对比来提升信息加工能力。学生了解了三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和主要特点,为强化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对三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并归纳差异点。在教师提供的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对灾害特点进行了细化并按照表格(如表1)进行了归纳总结。

在教师提供的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对于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等进行了精细划分,学生的对比逻辑思维和信息加工能力得到了锻炼。

信息加工整理需要学生从多样复杂的资源中抽取关键信息,并对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更有条理、更清晰的成果,提升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四、依据科学描述,培养表达交流能力

与其他学科的表达交流概念不同,地理表达交流能力是指准确规范地利用地理术语对地图(广义)进行有条理的简练流畅的描述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是学生熟练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科学描述对于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进行培养。

如在进行《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复杂并且相关的名称术语较多,对于数据的表达要求更为精确。在进行科学描述时学生的表述往往缺乏条理性和准确性。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科学家的描述“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在地壳和地幔之间存在一个莫霍面……地幔的下界面在距离地表2900米处……”为例进行讲解分析。教师分析讲解:整个表达过程未包含冗余内容,并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依据—分类—详述)进行表达,同时使用了一系列的地理术语(地殼、莫霍面)和科学精准的表达形式(下界面、2900米),使得表述更为简练精准。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科学表达交流的特点和方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复述,强化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科学文献中的描述是经地理工作者精心锤炼修改后所得出的成果,具有很高的教学参考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地图和科学描述进行讲解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准确、规范、简练地表达交流的能力。

五、联系实验探究,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是指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中的许多问题都是能够通过相关模型或实验进行模拟的,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实验情境,让学生在搭建模型、模拟实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课的教学时,为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现象的成因,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实践探究活动。在进行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时,许多学生对于该现象的成因不理解。教师为学生提供沙土,让学生搭建河流转弯处的模型并完成河流侵蚀堆积的实验。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学习经验,学生用沙土堆积了模拟河道并进行注水实验,在一段时间后学生发现凸岸的沙土逐渐增多,产生了堆积效果,而凹岸的沙土逐渐减少,产生了侵蚀效果。

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搭建模型、模拟实验、观察现象,对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有了充分的理解,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都有所提升。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外,教师也应结合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具有实践探究性质的实验,在解决地理问题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

以知识教学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学科核心能力培养对于地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核心能力培养,让其成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和地理学科教学发展的有力工具。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培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