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原则
2018-10-20韩燕
韩燕
[摘 要]在互联网+教育的大潮流下,微课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也将教学延伸到了课堂外家庭中。微课的制作与使用需坚持教育性、实用性、技巧性、细节性等原则,并关注综合性环节,从而达到“小微课有大讲究大作用”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实践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80-02
微课的概念最早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位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 提出,后来由我国学者胡铁生引进国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大家形成共识:微课是具有精简化、碎片化、自由化等鲜明特点的小规模信息课程,它以微视频教学资源为主导,配合课堂教学环节,既有针对性又有独立性,既有片段性又有完整性,可以说是实现“翻转课堂”的有效方法。我校自2013年开始引入微课程概念,并陆续开始制作各科微课视频。四年多的制作与使用,感触良多。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原则。
一、需坚持教育性原则
微课教学的第一原则是教育性原则,这本身也与历史教学的要求相符。例如,笔者在教授《抗日战争》这一课时,与同事合作制作了一个日军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滔天罪行的微课,其结合了当年留存下来的珍贵照片、历史遗迹和展馆展示、文献证据等,并辅以忧伤的背景音乐。尽管其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抨击与指责,但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感受,达到了传统课堂干巴巴的说教无法企及的效果。此时再抛出中国政府与军人如何宽容对待日军俘虏、日本孤儿的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就“人性”与“兽性”展开讨论,起到了感情与认知升华的教育作用。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其必须坚持教育性原则,只有在微课设计时保证内容的准确、事件的真实和逻辑思维的科学,才能开展正确知识的传授和正能量的积极引导。
二、需注重目的性原则
教师在微课设计时,首先必须思考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设计这节微课、选取哪些素材、微课制作中会用到哪些手段、微课使用与历史教学实际效果的偏差……这就是秉承了目的性原则。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使微课的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与此同时,学生在使用微课“学”的过程,也是极具目的性的,首先,从众多的微课资源中选择哪些资源就是目的性的体现,或是为了课文预习,或是为了课堂遗漏,或是疑难知识需要反复理解,或是课外拓展等等,这就打破了传统灌输式课堂带来的弊端,促使学生学习思考能力的提升。其次,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接收到更灵活自由、便捷互动的学习资源,他们可以通过在校学习、回家课后学习、课文预习、课后复习、课外拓展等方式,打破时空界限,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深入理解教学中的疑难知识与课外拓展,从而实现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
理论必须由实践来证明。2014学年下学期起,历史学科组的寒暑假作业中,都会涵盖若干微课资源供学生假期学习。有些是围绕假期练习中的疑难困惑进行针对性的细节分析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作业问题;有些以兴趣激发和拓展性学习为主要目的;有些是对本学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知识展开更详细的讲解;有些是学习方法、做题技巧的展示;有些则是针对高二升高三的文科班学生开展的翻转学习……实践证明,这些微课资源的使用有效节约了常规教学时间,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要强调技巧性原则
如何避免微课简单重复呢?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甚至趣味,才能让学生沉下心来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遇到节假日或其他非常规教学时间的自主学习,家庭对学生的约束力差,学生的自制力又不强,这就更需要将微课设计得更有技巧,趣味性更强。
微课中如果出现教师,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活泼的表情、鲜为人知的历史情节及教师个性化的解读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在许多历史类的小说,如《明朝那些事儿》《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等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将枯燥的历史用有趣活泼的语言表述出来,能让人耳目一新、兴趣盎然。文字尚且如此,视频必然更加精彩。微课中即便没有出现教师,也可以运用FLASH动态效果和互动式学习技术等来增光添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我校公开课《鸦片战争》中所制作的微课“鸦片战争的原因简析”,通过“鸦片和茶叶,两种植物的较量”、“中英两个世界,两种认识”以及“两个世界的相遇”三个主题,巧妙利用以上方法,深入浅出地剖析战争的起因。茶叶与罂粟两种植物、寻找广阔殖民地与坚守“天朝上国”两种世界观、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两种文明的相互冲击,以上既有图片本身直观的说服力,又有对学生视觉冲击的吸引力,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互动环节畅所欲言,闪现思维的火花。此外还有些以动态呈现的图画效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心設计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气,使学生沉浸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无须说教,学生在深刻体会材料背后的讽刺意义后,他们会为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感到恨铁不成钢和万般无奈,会对英国的发展领先羡慕眼热,一个个恨不能身处那个时代来改变那段屈辱的历史。如此微课,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被充分引爆。
四、要关注细节性原则
微课的制作是“化整为零”,把完整复杂的知识体系划分为若干个零散而独立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它通常具有教学导入、概念解释、发展演绎、讨论启发等功能。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宏观的角度把课程微小化,并将前因与后果、横向与纵向、内容与形式、建构和解构等要素全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微课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既要做到思路简洁清晰,又要体现重点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时关注细节性环节,否则一不注意,微课的实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一般而言,在微课的制作上,我们可以利用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等录屏软件,结合PPT制作微课。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全面,会在PPT上呈现太多的图文信息,文字又多又密,字体又小,让学生看得困难,不利于学生集中精神,这与微课“精简”的要求背道而驰。所以,微课制作必须时刻谨记呈现的应当是核心的、有启发性的或是有悬念性的内容。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细节以供参考:① 图文最多只能占整个PPT页面的2/3,要保留一定的空白。② PPT字号要使用粗体加深的大号字作为标题,每一级细目字体减少一号或更多。如大标题使用36号,一级目录使用28号,二级目录使用24号等。整个页面的文字颜色应尽量统一,不宜超过3种,黑色、红色、深蓝色使用最多。③ PPT的页面布局要协调美观,“头重脚轻”不可取,“东倒西歪”要不得。④ 避免连续长篇的文字呈现,有时用一段话或几个词语来表达,效果更佳。⑤ 材料引用中,为了突出重点,引发学生的关注,可以对关键词句进行圈画或改变色彩等。
除了文字,录制中教师的语言表述也要注意细节:①多用通俗易懂的语句而不是卖弄学问让人云里雾里,多考虑详略得当而不是平铺直叙,多使用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而不是刻板背书让人听得昏昏欲睡。②多使用“我们”“和老师一起”等语言,提升教师亲和力,而少用“你们”“大家”“各位同学”等集体受众式用语,因为这种语言没有代入感。③无需从头讲到尾,改变灌输式教学,提出一个问题后,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思考。讲到难点时放慢语速,确保学生跟得上节奏,讲到激情处加快语速,提高感染力等等。
总之,一堂小微课却有大讲究。通过在教学中践行微课,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策划者,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无论对“教”还是“学”都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