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器乐教学真正走进课堂

2018-10-20刘洪燕

艺术评鉴 2018年11期
关键词:成效作用

刘洪燕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就已将器乐教学进课堂正式列入教材之中,在我区引进的湘教版的音乐教材中,也安排了一定的课堂器乐教学内容。同时近年来的《音乐课准》中也明确指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良好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器乐进小学课堂 作用 成效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099-03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大大改善,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而器乐进课堂也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列入《音乐课程标准》和省编教材中,在《音乐课准》(简称)中,不仅将器乐与演唱等并列,作为音乐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器乐教学内容。即对于器乐演奏的要求是: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1.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2.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現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评论;3.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

而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乐器演奏,可以说是整个中小学音乐教学环节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环境中最不均衡的一部分。虽然乐器进课堂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但多年来作为从事小学音乐专职教师的我们却总在尝试利用器乐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怎样在音乐课上进行器乐教学?如何将课堂中的乐器学习与歌唱、基本乐理、欣赏等相互结合,提高孩子们的“乐”兴趣?这正是我们所思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为了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能学会一项受益终身的艺术特长,笔者结合学生实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尝试改革课本中的器乐教学内容并且根据笔者及学校实际情况以及现阶段的教学特点,在学校开展了乐器进课堂的实践活动,并且在一个年级中合理安排适合学生学习的器乐——口风琴进行教学,将器乐教学渗透于每一节音乐课中,尝试让器乐教学真正走进了课堂。

首先,笔者对本校四年级一个班的音乐教学进行了实验。指导了这个班的学生学习口风琴,每节音乐课笔者都安排20分钟的器乐训练,并且在演唱歌曲和进行有关综合训练时,一般都安排一些同学用视唱节奏(分组轮换进行)。其它班级,笔者只是按教材要求安排正常上课,完成课本中的器乐教学任务。通过几个月的教学实验以及训练,实验班与其它班的差距逐渐有点拉大,长期进行器乐练习的那个班,几乎100%的能一次性将视唱旋律唱准歌曲内容中的声部部分。实验班的学生可通过几遍练习后,就很快掌握,而其它班的学生,除少数学生视唱能力强一点,其他学生的音准感与和声感就明显逊色得多。在进行器乐训练的过程中,口风琴实验班的学生成绩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比普通班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得多,班上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肯动脑筋,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比其他班的学生强多了。在后来的“六一”儿童节汇演上,通过他们表演的口风琴合奏节目展示给大家,并获得圆满成功。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好作用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高了小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通常是老师“唱”学生“听”,或者“跟”课堂的单一模式。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倦怠心理。而小乐器口风琴的加入则大大充实了音乐课堂,从“听”“唱”“跟”延伸到奏和演,同时学生对这种既能吹又能弹的小小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口风琴既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掌握了乐理知识,也有效地提高学生节奏感、音高感,培养学生的视奏能力。学生会为了掌握这种乐器的演奏技能而努力认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大大的提高了基本的乐器识谱技能,这让小学的音乐课堂学习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同时,也给他们的课余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乐趣。当然,对于乐器进课堂这种教学方式,一定要综合考虑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教具、方法、过程、展演等方面来进行。如何考虑课堂教学的局限以及对于该教学方式怎样顺利进行?则需要我们小学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和深入研讨。

二、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音准感与和声感

我们知道现行小学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低年级主要是以打击乐器的训练为主,其目的是训练学生对基本节奏的认识与演奏,如:知道铃鼓、双响筒、碰钟、三角铁、沙锤等打击乐器,并逐步训练学生用打击乐为简单的歌曲或者乐曲伴奏。从三年级开始,就是他们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学生的听觉和运动觉显著增强,节奏和旋律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对音乐的理解力也在不断增强。因此我们将用固定音高的乐器训练来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对节奏和音准的实际接受能力。如:学习口风琴、口琴、竖笛这些固定音高的乐器等。同时,将器乐练习曲中节奏单一、旋律性强,最适合学生初级阶段练习的曲子在每节音乐课中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细水长流的训练,这对学生的音准感与和声感会起到更好的提高促进作用。

首先,对学生进行长期具有固定音高的口风琴训练,即五线谱知识的最基本认识和简单的1、2、3、4、5、6、7唱名音阶训练,使他们对几种常用调式的音的高低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这样练习,他们对音准的把握就比未经过这种练习的学生要强。其次是通过训练学生用器乐合奏及为歌曲进行伴奏(包括用节奏器乐伴奏),使学生能在准确地掌握好节奏的情况下,提高协调能力,学生对音准感把握得好,其和声感必定也大大地提高。

三、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为达到较好的器乐训练的效果和目的,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某种演奏技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须规范学生的演奏势姿并严格要求,即教师对学生进行器乐训练的每个细小环节,包括站姿坐姿都要严格而有规范。比如,在学生刚学吹奏口风琴时,笔者便规定:“身要正,眼要平,手指弯曲要成形;长音轻,短音顿,眼不看手耳要听”。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本功之后,便进行齐奏与合奏练习,同时将各种打击乐器一起配上,规定他们:“准备不拖拉,眼睛看指挥,耳朵听和声,口中无杂音”。通过长期有序地训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规范,让他们知道做任何事包括器乐训练都必须按一定的规律去办,只有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做在器乐训练的过程中,有意无意间渗透了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和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的教育。

四、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器乐训练是手脑并用的活动,形成演奏某一种乐器的技能,从心理方面看,演奏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练习的过程,这种技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乐感、听觉、视觉和运动觉高度协调能力。也要求学生有克服训练过程的意志力和耐力。歌德说:“手是大脑的延伸”。器乐训练也就是手指的快速活动的训练,既是学生学习器乐和表现音樂美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开发智力和促进大脑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在结构上由左、右半球所组成的,人的左半球主要担任着语言阅读和抽象思维等功能,而右半球则被称之为音乐脑。为什么说右脑是音乐脑?这是因为右脑具有感受音乐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情感方面的功能。当学生练习弹琴时,眼睛以及左右手指对五线谱的音高位置必须做出快速、精准而有效反应,这就使得大脑活动区域被激发出来,处于一种“兴奋”的运动状态。根据多年来实践表明,当学生学习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长期的活动训练,使得他们的反应能力更加的灵敏,智力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开发,这种对左右半脑的协调、平衡的智力开发,既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上,同时又表现在大脑分析力和记忆力上。由此可见通过器乐演奏美的歌(乐)曲不但能影响和激发学生一个好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还能陶治他们的情操,美化其心灵,所以说器乐训练和演奏是音乐课堂教学中表现音乐美、艺术美的重要手段。还可以是引导学生表现音乐另一种能力的手段之一——发声练习。通常学生在合唱练习时,如果没有乐器定音高,很难把某一首歌曲的音调唱准确,但如果老师利用乐器音高来指导定调发声训练,这样就非常容易让学生把握住音准了,不会唱得“黄”腔“黄”调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热爱音乐的兴趣以及对优美声音的感受,这对培养学生未来亲近音乐、从事音乐、感受音乐艺术之美,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器乐训练进课堂不仅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使器乐训练有机地渗透于每节音乐课之中,这对学生将来的艺术熏陶、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培养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也知道,就当前的音乐教育现状以及具体现实情况,在实际教学中,能真正将器乐教学落实到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并不多,作为一个音乐教育者,这是一个较为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如果能让小学生通过这种器乐进课堂学习的形式有效的学习,有时候远比单纯地学习唱歌更有意义。因此,未来的音乐教育之路很艰辛,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各位同仁共同努力而为之!

猜你喜欢

成效作用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实践应用探讨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