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银行风险管控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2018-10-20袁轶
袁轶
摘 要:本文结合2006年至2016年实体经济与银行业发展的相关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银行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业发展与风险防控相关性、匹配性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银行风险防控对银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激励的假设,并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考察两者间的相关程度。针对加强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风险防范;实体经济;Pearson;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17-2018(6)-0020-05
一、引言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產、流通等经济活动,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支撑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银行业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产业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金融兴。银行业发展偏离实体经济的不合理增长和滞后于实体经济需求,将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稳步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期失衡,不仅使金融体系自身受到重创,也对实体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把握实体经济真实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始终是银行服务的本质所在。
近年来,实体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推进,都使金融体系及自身业务结构随之发生改变,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风险交织渗透,对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本文从论述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首先对银行与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银行风险防控与业务发展的匹配性进行对比分析;其次,重点对银行风险防控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论证;最后,针对如何加强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提出对策与建议。
二、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速度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等,加速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对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服务实体经济必须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前提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和润滑剂。商业银行是通过承担风险获取相应回报的特殊主体。从银行业的角度看,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前提,否则,便会陷入困境,难以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侵蚀,导致多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和不良余额“双升”。受外需不振、内部多重矛盾因素叠加影响,以高杠杆和高债务率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传导蔓延,呈现出从民营、中小企业到银行业,从过剩产能行业到上下游行业,从民企到国企蔓延的趋势,进一步加大银行管控风险的难度。因此,如何平衡好风险管控与服务实体经济关系,将是银行业发展的一个挑战。
(二)服务实体经济必须以加速自身转型发展为基础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对银行业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进内控管理流程,研发更有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加速业务转型升级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方面,为支持重点领域发展,促进产业机构优化,银行业需要加大对自身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升级,强化专业服务能力,对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对外贸易及投资便利化以及“两高一剩”行业化整重组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成长、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和“金融脱媒”现象的不断增多,颠覆了银行信用中介模式,改变了消费者获取服务的方式,对银行业传统支付结算业务和存款沉淀等均构成挑战。
(三)服务实体经济必须以增强金融供给能力为保障
让金融产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是改革的方向。改革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应对目前的经济下行,而是通过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主体的需要,降低风险,实现经济可持续、高效的增长,使服务实体经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对企业和国民经济起到支持和保障作用。2016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年度GDP比重已达到8.3%,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全年金融业利润与全国国企的利润大致相当,但过度金融化和脱实向虚,弱化了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加剧经济增长的泡沫化。一方面,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银行业出现偏离实体经济的倾向,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对创新多样化需求响应较慢,甚至出现偏差,如同业套利、虚假融资、表外借道、过度授信等使资金在银行“体内循环”。另一方面,虽然我国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所提升,但金融供给能力与实体经济需求不匹配等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建设等发展机遇的到来,如何协调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综合、全面、个性化的供给驱动型金融服务,推进我国实体经济领域工商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考验。
三、银行风险防控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结合2006年至2016年实体经济与银行业发展相关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银行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业发展与风险防控相关性、匹配性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银行风险防控对银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激励的假设,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考察两者间的相关程度。所有数据来源于银监会年报、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年鉴以及主要商业银行年报。
(二)指标选取说明
1.实体经济发展指标
根据文献,一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代经济增长规模,多数学者如杨均(2013)和孙艳军、李金茂(2013)等也用GDP来作为实体经济的代理指标,而根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方式,将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排除在实体经济外,人民银行也将实体经济表述为“指非金融企业和个人”,因此,本文借鉴蒋智陶等人方法,用GDP减去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的差额(SGDP)及其同比增速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代理指标。
2.银行业发展指标
(1)银行业发展规模(CD),即全部银行业本外币存贷款余额之和CD,计算公式:CD=D+L,其中D、L分别为银行业存款、贷款余额。
(2)存、贷款占SGDP比值,即银行业存、贷款余额与实体经济增加值(SGDP)的比值。
(3)银行资产收益率(ROA),反映银行盈利能力。
3.银行业风险指标
本文借鉴李少华(2007)和孙晏清、张本照(2014)等人的方法,以不良贷款率来衡量银行信用风险,不良贷款率低,信用风险越小;以流动性比率来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比率越高,银行资产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低;以资本充足率(一般用来衡量操作風险)、拨备覆盖率作为银行风险迁徙和补偿指标。刘佳(2014)和吴栋、周建平(2006)等人认为上述均为基于事后衡量的风险指标,应采用加权风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来作为事前的风险衡量标准,因此,本文将采用加权风险占比来更准确的评价银行风险管控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间的相关性。
4.其他指标
银行业增加值是金融业增加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体现在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个方面。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采用金融业贡献率来衡量银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计算公式为:金融贡献率=金融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
(三)银行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银行业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如图1所示,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经济增长规模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说明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银行业的发展,同时银行业自身不断地发展反过来也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同时图2表明,银行业与实体经济增长趋势保持一种高度相关性。
2.银行业发展总体规模对实体经济发展规模具有正向作用。
如图3所示,实体经济增加值与CD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由图4可以看出,2006年-2016年,全国银行业存、贷款与实体经济增加值的比值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趋势上与实体经济增加值保持一致,但其中存款余额增速大于贷款增速,说明仍有较多资金未及时形成资本转化为有效投资,经济支持作用仍有提升空间。
3.银行业发展与风险管控能力的匹配性分析
银行资产收益率(ROA)作为盈利性指标,一般用来衡量银行管理效率。因此本文用ROA分别与各类风险指标进行相关性对比分析。如图5所示,不良贷款率与商业银行效率显著负相关,产生了预期中对银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说明银行资产质量越好,风险管理水平越高;流动性比率与银行效率总体呈正向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流动性比率越高,说明商业银行短期偿债能力较好。但流动性并不是越高越好,如图5所示,2013年以后随着流动性比率的逐渐上升,ROA反而呈下降趋势,说明超过一定范围,流动性比率越高,银行效率反而越低。因此,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图6表明,拨备覆盖率与银行效率呈显著正向相关,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效率相关性不明显,因为该指标存在外部监管驱动因素,一旦不符合监管要求,说明银行自有资本不充足,如果主要通过外部融资提高资本充足率,又会增加银行成本,反而会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
(四)银行风险管控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各类风险指标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种类繁多,且这些风险不是相互独立的、毫无干系的,如表1所示。衡量信用风险的不良贷款率与衡量操作风险的资本充足率以及衡量流动性风险的流动性比率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操作风险与流动性风险间呈正向相关关系;拨备覆盖率与其他三项指标均呈现负相关。因此,上述各类基于事后衡量风险的指标间是相互影响的,在现有文献中如何更好的度量风险,形成一个综合性指标也是存在争议的。本文主要关注银行风险防控水平的变化与银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相关性,鉴于数据可得性,采用各类风险资产加权总和与总资产比值,即加权风险资产占比这一事前衡量指标来度量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2.银行风险管控正向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力度
银行加权风险资产比率与金融业贡献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992,这说明二者之间为显著性相关。如图7所示,加权风险资产比率与金融业贡献率总体呈同向渐增态势,表明银行风险管控水平的提升对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
四、强化风险防范,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一)提升风险管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一是加强对银行各项指标的前瞻性研判与趋势性分析,及时对各类风险进行分类识别,强化对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风险防范,规范发展同业、资管、票据业务,坚决杜绝监管套利,避免商业银行“向虚”冲动,杜绝资金空转行为,积极发挥银行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调节阀”作用。二是严格落实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对产能行业坚决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积极做好“僵尸企业”风险处置工作,主动跟踪和对接地方政府和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实施方案,加快“两高一剩”行业的风险防范化解。三是注重在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中防范金融风险,依托投贷联动,构建新型银企合作关系,引导资金流向战略新兴产业、有效增加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探索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全流程风险管理新模式,支持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发展。
(二)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建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健全公司治理架构和决策机制,提升“三会一层”履职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顺应金融体制改革。及时梳理完善制度流程,设置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与内控风险考核指标。二是丰富内部控制手段和措施,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增强监督检查的实时防控能力。以风险的速度介入到监督检查工作中,突破检查时滞性的缺陷,及时揭示风险,改善内部控制缺陷,优化业务操作流程。三是持续深化全员风险管控的理念,构建相对独立且相互协作的“三道防线”,加强不同业务归口部门的联动性配合,加大非现场监测力度,同时需优化配置风险管控资源,有侧重点的强化风险监测、审计检查力度,针对不同业务类型特点来制定有侧重点的风险监管策略,同时根据机构发展规模来优化配置风险管控资源,做到重大风险事项优先、及时、全面地覆盖。
(三)推动风险防控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升金融创新品质与服务水平
一是坚持风险控制的金融创新,制定完整的战略规划,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坚持创新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的原则。积极探索表内业务的创新,防范因同质化、低技术含量的表外业务创新过于集中而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在创新过程中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坚持业务结构优化、服务效率提升的设计理念,同时持续完善“防火墙”机制建设,防范跨市场风险。二是借助金融科技这个核心发力点,深化与业务发展的融合度,使银行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掌握市场动态及需求,以降低融资成本、节约客户交易成本为抓手,有针对性地推动银行精准扶贫、小微、普惠金融等服务,引领多元化经营模式的优化与金融服务水平的升级。
参考文献
[1]贺晓波,许晓帆.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分离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12-14。
[2]蒋智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研究——基于升级面板数据[D].安徽大学,2014。
[3]李少华.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考——基于“多维度风险度量模型”的分析[J].金融改革,2007,(11):19-21。
[4]孙艳军,李金茂.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22-29。
[5]王锋华.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证分析——以巴中市为例[J].西南金融,2012,(10):68-70。
[6]吴栋,周建平.资本要求和商业银行行为:中国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8):144-153。
[7]许艳杰,叶磊.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延边州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1,(4):49-51。
[8]杨昀.股票市场有效性及其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03):64-67。
[9]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会计财务处课题组.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成因及对实体经济影响研究[J].金融纵横,
2013,(6):54-59。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banking development from 2006 to 2016, the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correlation and matching of banking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 economy development, banking development and the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anks has a positive incentive for the bank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used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aspects. Finally, i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level of banks risk management and guide the flow of funds to the real economy.
Keywords: risk prevention; real economy; Pearson; relevance
責任编辑、校对:谢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