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的中医病机分析及临床辨证治疗探究
2018-10-20河南省灵宝市中医院472500刘红艳
河南省灵宝市中医院(472500)刘红艳
慢性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又称慢性心衰,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如不及时治疗,患者死亡率极高。常规采用西医方法治疗慢性心衰,效果欠佳。有研究指出,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病机,并采取辨证方法治疗疾病,有效率更高。本文于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中,随机选取82例作为样本,分析了疾病的中医病机,探讨了辨证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中,随机选取82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西医组(41例)与中医组(41例)两个组别。西医组患者临床资料如下:男性19例、女性22例。年龄(45~88)岁,平均(56.77±0.34)岁。中医组患者临床资料如下: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龄(46~89)岁,平均(56.74±0.33)岁。中医分型:心肺气虚型13例、心血瘀阻型15例、心脾肾阳虚型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均已确诊且知情同意。
1.2 方法 西医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等。中医组在分析慢性心衰中医病机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辨证分型情况,采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①心肺气虚型:方剂包括桃仁15g、人参12g、甘草6g、五味子15g等。水煎服。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症状表现增减方剂。②心血瘀阻型:方剂包括神曲20g、丹参15g、桂枝9g、赤芍15g等。水煎服。视患者症状调整方剂。③心脾肾阳虚型:方剂包括丹参30g、益母草30g、桂枝12g、大枣12g等,水煎服。视患者症状调整方剂。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有效、无效3项指标。
1.4 疗效判定依据 根据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检查情况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情况,评估疾病治疗效果。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无异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有所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未缓解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处理数据,计数采用(%)方法表示,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如附表。两者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3 讨论
慢性心衰属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最终阶段,患者发病原因较多,临床症状以心悸、气短及水肿等为主。祖国医学认为,慢性心衰之标在于心脏,本则在于气虚、阳虚或气阴两虚。治标,疾病容易反复发作,治本是疾病治疗的关键。
3.1 慢性心衰中医病机分析 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的病机以心气亏虚、血脉瘀积以及水邪为主。
3.1.1 心气亏虚 心气亏虚通常由外邪入侵所导致。外邪伤及心气,会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致使心脉不足的问题发生。如上述症状得不到及时控制,疾病可随之进展为气阴两亏,治疗难度极大增加[1]。
3.1.2 心脉瘀积 心脉瘀积可导致心气不足,心血管循环受阻,心脏部位供血不足,导致慢性心衰发生[2]。慢性心衰的进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患者病程的不同,临床症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病程短或病情控制情况较好者,临床症状一般以面色灰暗、舌苔瘀斑等为主。病程长、疾病控制较差、病情严重者,临床症状则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咳血及咳痰等。
3.1.3 水邪 机体津液与血液同源而生,呈此消彼长的状态。慢性心衰患者存在血液瘀阻的症状,患者血液供应不足,津液与血液无法正常交换,前者长期瘀积无法排出,长此以往,患者气血亏虚的问题则会逐渐严重化,慢性心衰症状由此加重[3]。3.2 慢性心衰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心衰患者采用辨证方法分型,可分为心肺气虚型、心血瘀阻型以及心脾肾阳虚型等。本组患者疾病以上述三种类型为主。不同分型的患者,临床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需采用不同方剂治疗,提高治疗的针对性,提高治疗有效率[4]。
3.2.1 心肺气虚型 心肺气虚型患者,症状包括气促、胸闷等。活动后加剧,休息时减轻。部分患者嘴唇及指甲呈青紫色。心肺气虚者,治疗方法以补气活血为主。方剂中的桃仁、五味子及人参等,均具有益气活血之功效。组成方剂,以水煎服,药物可随之作用于机体,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3.2.2 心血瘀阻型 心血瘀阻型患者,临床症状以四肢发凉、气促、畏寒等为主,部分患者伴随四肢浮肿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心血瘀阻者,治疗应以补气、活血及健脾为主。丹参、桂枝、神曲等入药,具有活血之功效,可有效改善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解决心血瘀阻问题。桂枝味辛甘,可入心经及肺经,具有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之功效,对于畏寒、血瘀等症状的改善,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将上述方剂与神曲等联合应用到慢性心衰的治疗中,以水煎服的方法给药,对于疾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3.2.3 心脾肾阳虚型 心脾肾阳虚型患者,临床症状包括畏寒、心悸、下肢浮肿等。平卧位时,容易出现呼吸困难问题。温阳、活血、利水,是治疗心脾肾阳虚型慢性心衰的关键。丹参、益母草、桂枝、大枣等方剂,以水煎服,具有活血化瘀、温阳补肾的效果,可改善心脾肾阳虚的症状,提高慢性心衰治疗有效率。
本文研究发现,采用西医方法治疗慢性心衰,治疗有效率为87.80%。西医治疗方法以抑制血小板、控制血压及血脂等为主,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无法从根源处使疾病得到控制。以慢性心衰中医病机为基础,采用辨证方法治疗,能够根据疾病临床症状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不同类型。以分型结果为依据,给予患者不同方剂治疗。与西医治疗方法相比,治疗的针对性更强,且能够从根源处解决问题。本组研究中,采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97.56%,较西医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需注意的是,各类型的患者,症状均存在轻重之差异。配伍时,应视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通过增减方剂的方法,调整药物用法及用量,确保用药合理有效。在分析中医病机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辨证分型情况,采用辨证方法治疗,提高慢性心衰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