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2018-10-16张艳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学效率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摘 要:教学有效性是某种教学手段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效果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合理教学情境,让学生和教师在和谐的互动学习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张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碧波中学。(江苏 苏州 215128)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2-0076-02

“有效教学”属于教学论的一种概念,主要指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能达到预期设定目标的教学活动。通过“有效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启其心智与能力,并体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故“有效教学”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综合发展、个性发展及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而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与活力则决定“有效教学”能否真正落实。因此,只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才能使“有效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则主要论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趣味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兴趣是人类学习知识的最好刺激物。”而心理学则提出:人一旦对某种事情感兴趣则具备持久的动力。为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将历史课堂转变为向某种知识进行探索的教学活动,继而勾起学生兴趣。课堂引入环节可采用“设疑”“谜语”“悬念”“经典故事引入”等趣味方式,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而好的开始则是成功的一半。故教师要极为重视趣味课堂的必要性。

以教学“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为例,教师便可以趣味小故事作为课堂导入环节:大学士宋濂上朝后,皇帝朱元璋问他:“昨天是否在家中请客,都请了哪些客人,吃的菜有哪几种?”宋濂一一回答后,朱元璋则高兴地答曰:“没错,果然没有骗我。”说罢便拿起一张画有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的图纸。而宋濂看到后却吓得连忙擦汗。这时,教师便可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继而逐步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课时,多数学生都知道郑和曾7次下西洋,教师便可设计这样的课堂引入环节:通过借助多媒体的方式,播放2010年2月23日我国国家博物馆与肯尼亚博物馆相办的签字仪式,两国考古专家均对肯尼亚水陆上的文化遗址、遗物等进行考察,并探究与破解古代中非往来的谜题。最终,确定由我国相关人员赴肯尼亚寻找郑和的沉船。观看结束后,学生便会对此次事件进行议论,继而对本节课的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构建情境,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怀有一种高涨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并对其进行思考。”故教师通过创建高涨的教学环境,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历史具有过去式和不可再现的特征,是历史教学的一大难题。若仅采用单一的文字进行教学,学生多感到枯燥与乏味,故语言文字难以将生动的历史情境再现。而有历史题材的音频与视频则逐渐成为获取历史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如文献纪录片中则可演绎出某段历史过程及其发展,并形象刻画某一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视觉或听觉的冲击可让学生获取不一样的情感体驗。故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通过音频或视频的方式丰富与优化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某一事件,让学生深入其中,引发情感共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构建氛围情境的方式,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饱满的情绪与语言文字,同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以“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播放著名台湾诗人余光的《乡愁》这首诗词:“小时候……我在这头……”音频所播放的男中音带有一定的磁性与节奏感,而在荧屏上播放的中国地图与诗词可有效勾起学生的思绪,使其能感受游子远离祖国母亲的情感,继而搭建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故通过影音资料构建课堂情境的方式,可有效冲击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感染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情绪,落实有效教学的课堂效益。

三、合理选取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

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首要前提则为选取适宜的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模式均有不同的作用与优势,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普通的讲授法,教师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教学法则需考虑怎样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同时,还要侧重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个性特征选取适宜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堂的引入环节、情境创设环节、问题拓展环节等,继而使学生能主动探究学科知识,实现有效教学。

1. 设计疑问,启迪学生心智。学源于思考,思考则始于疑惑。“疑”可刺激学生学习思维,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科知识,并在创新思路中突破自我、启迪心智。精心设计课堂疑问可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历史知识,并在获取知识中不断累积自身的智慧与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去设计问题,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欲。让学生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角度出发,将自身作为历史情境中的一员,可在心理体验中体会与感悟历史人物的内心想法,并明白历史结果的必然性。如在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便可让学生从谭嗣同的内心世界进行学习:“假若你就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中,大局当前,你认为是应该继续留下来与顽固的恶势力相斗争还是继续保存实力,日后再做打算?”。通过这样的方式,便可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小组间展开激烈探讨与辩论。此时,学生便会站在谭嗣同面对国家局势动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国家的长远发展、个人利益中掂量自己的选择与作为。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理性地对三个历史人物的选择进行分析,还能在心理体验中获取新的知识与感受。

2. 设计疑点,开启学生想象空间。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通过制造悬念、巧设疑点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总结时,教师便可设计这样的疑点:辛亥革命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所提倡的民主共和却深入每个人的心中,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为什么要说辛亥革命是社会的进步呢?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便会看到那些搞皇帝复辟倒退的人的下场,并从中明白这一道理。设计疑点后,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渴望与期盼,在无形中牵动学生心智,继而提供学生空间想象平台,并为后续的探究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继而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3. 利用竞赛与辩论,提高学生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初中生探究欲与好胜心强这一心理特征,通过借助小组竞赛或小组辩论的活动形式,突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保持自身的注意力与思维能力,并加深知识印象。如在教学“科举制的创立”时,教师可将“你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创立”这一话题作为辩论的主题,正方学生辩论科举制的创立利大于弊,而反方则反之。辩论前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并对辩论的观点内容进行整理,继而在辩论赛中发挥自我潜能,努力争取分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辩论过程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而在辨证分析中,学生便会更加理性地看待历史事件与人物。这种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相互发展的一个过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则需通过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互动中来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具有一定的灵动性与生命力,故教师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继而落实有效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唐胜娟.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0,(4).

责任编辑 张 婕

猜你喜欢

教学效率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培养乐学情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