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内涵解析
2018-10-16黄瑞夷
摘 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课堂该教什么?阅读教学不是老师讲授一篇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分析一段段课文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发现课文出现的新词在语境里的含义,发现字里行间隐藏的含义,发现文章特有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发现作者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角度与方式等。阅读教学是教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体验写作的快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指向理解;指向表达;指向发现
作者简介:黄瑞夷,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教师。(福建 厦门 361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2-0006-03
阅读到底要教什么?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出发,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盯着语文课堂,更不能只盯着课文来思考这一问题。思考阅读教学的指向要把日常阅读与课堂阅读结合起来,阅读确实有为写作奠基的功能,可是阅读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能力,特别是处于信息快速更新的当代社会,生活阅读功能远超写作功能。一个不会阅读的人远比一个不会写作的人过得更枯燥。然而,阅读到底教什么?这又是语文教师一定要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阅读教学的两大“阵营”
阅读教学教什么?当下的语文教坛主要有两大阵营,一是教理解,即指向理解的阅读教学;一是教表达,即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
1. 指向理解的阅读教学,主要教“意思”。如新词语的意思,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段落的意思、篇章的意思、作者的意思。课堂是围绕着“读懂”而教,以深刻理解一篇课文的思想,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感情为目标,课堂教学过程要多问答、多表演、多读出某种感情。这“三多”是课堂的主要形式,会使课堂气氛活跃、热闹,学生也能积累不少理解课文的知识。
2. 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主要是教“方法”。如文章的用词、修辞手法、表达手段、文章结构等,课堂围绕着“体悟”而教,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为目标,课堂教学多比较、多朗读、多练笔。这“三多”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上很多学生的表达让教师兴奋。
二、阅读教学从指向理解到指向表达的实质分析
阅读教学要从指向理解转到指向表达的文章屡上报刊,这反映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醒悟。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哪怕是课程改革之后,阅读教学对课本的依赖性相当强,而语文课堂教学又有着强大的教学惯性,课堂结构总是一直奉守“整体——局部——整体”,教学跳不出先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教学生字新词,再读课文进入段落的细致分析。关键词、句子含义、人物形象、作者感情、文章思想观点等就在这阶段细问细析而出,即课文内容理解得很透彻,美其名曰“深度阅读”。而学生阅读的结果如何呢?学生掌握了生字新词的意思,理解了一篇篇课文的句子含义,有些还背诵下来了,也算是有了积累,理解了文章中人物的形象与感情,记下了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及表现手法。总之,学生虽然是积累了不少的知识和方法,但却不知道怎样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也不知下次该如何去分析这类文章,更不会将其转化为写作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从一课一课看是高效的,可是从一个学期看、从一个学年看却是低效耗时的。这样的结果不得不引发一些有心的教师反省,于是有人总结提出阅读教学要指向表达。
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注重文章语言的品味,注重文章结构的分析,注重写作技能的感悟与迁移运用,美其名曰“语用教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常常是抽出课文的重点句子,对关键词进行换词或对句子进行添词、删词比较,让学生用相应的情感读出句子或段落的感情;每段教完都要学生总结写作方法或阅读方法,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去阅读后面的内容;有些手法明确的段落,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方法后,一定要来一个现场运用,美其名曰“读写结合或读写迁移”。因此,有学者指出“每一堂课都必须有写的保证,没有动笔的课一定不是好课”。
相对于指向理解的语文课堂教学,指向表达的课堂确实是向前迈了一步,是对阅读教学课堂的反省。但是,这样的课堂反思依然还是视野过窄,只盯着课堂阅读和课文阅读进行的反省,没有把学生的日常阅读纳入思考,更没有着重分析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乃是为课堂之外的生活阅读服务的。所以,无论是指向理解的阅读,还是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都要进一步思考,然后再回归我们的课堂,重新思考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指向。
三、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什么——教发现
日常阅读有多种,有以快速浏览搜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如阅读新闻或一般的消遣文章,或是兴趣不浓的小说;有以获得材料为占有素材为目的而进行的阅读,如读史书或说明性文章;有以提高写作水平为目的而进行的阅读,如读喜爱作家的书籍,提高写作技能的专业书等;有以赏析获得共鸣为目的的阅读,等等。不管是哪一种阅读,都是阅读者想要从阅读中获得“发现”,让读有所得。以此推到語文课堂上,阅读要教什么?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独立发现。那么,课堂教学的阅读“发现”有哪些内容呢?
1. 发现要积累的内容。作为教师不能只想着学生阅读能力有限,需要“导着”阅读,这样更不可能会自主发现。其实,学生到了三年级后就可以逐步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去发现。学生要积累什么,不是老师告诉他,“这个成语很好,这个句子非常优美,你要摘录,汇集到采摘本上去”。什么是好词,什么是好句,不是老师说了算,而是要学生自己真正体会到词的妙、句的美才算数。所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会发现才是根本,自己体会到的,觉得真有必要积累的词句,才是真正的积累,否则只是记在本子上的词句而已,不能算是学生的知识。同时,积累也不只是积累词句,还有更重要的素材、作者表达生活的思路、表达思想的手法等,只要这些是学生自己感悟出的发现,他们从心底里冒出的兴奋感,用自己的感情温暖了这些知识,这些知识才会因为有温情而活跃在他们的脑海中。
2. 发现字里行间隐藏的意思。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不算真的读懂,要把字面背后潜藏的意思也读出来,才算真正读进去了。读懂一个个的句子,读懂一个个的段落意思,也还不算真读懂了文章,还要能发现句子之间的相互帮衬,段与段之间的相互搭连,作者情感的前后呼应才算是真读懂了文章。而这些靠教师提问,或教师的讲解引导得出结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学生自己能发现才算是有了阅读能力。
3. 发现作者的行文用意。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还不够,还要从文章的形式上去发现作者为何这么行文,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作者的章法在要表达的情意上起到什么作用。教阅读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出作者的行文用意,在教师的示范里,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发现文章章法的美妙或俗劣,这样的阅读才能从课内走向课外。
4. 发现作者认识生活的角度。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发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去思考作者为何能从生活的一件事里悟出这样的理儿,怎么就能从一处景物里看到社会的规律,从一个小事物中悟出大道理来?去揣摩作者思考的方向,发现作者认识自然与社会的视角。
发现是能力,发现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阅读教学教什么?就是教学生自主去发现这些内容。当学生能自己独立发现时,就标志着学生不仅有了自主阅读的能力,而且有了自主表达的能力。学生真正用了心力的阅读,他们在获得文章作者的发现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所以,阅读教学教的就是让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快速的阅读反应力。所谓的快速阅读反应力就是在读一篇文章时,假如作者的某句话在生活中可能有三种意思,那么阅读者能在文章语境里快速地判断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或者要表达哪种思想、表达的形式是怎样的。比如,阅读一本书时,读上几章就能很快捕捉到作者语言特色、行文技巧、生活感悟特征和文化底蕴等。概而言之,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一个人的语感力,认识生活的感悟力和表达内心情思的艺术力,而这些能力都只能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发现”来实现。
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力呢?学生的发现怎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得到落实呢?培养核心素养的课堂阅读的形式又是怎样的呢?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发现需要分步走,就像课标的分阶段要求一样,首先是低年级时的词汇积累、句式积累,到中年级前期的文章知识认识,如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关联词句及一些修辞方法,文章结构知识、写作技能名称等。然后是试着发现,以句、段为单位,进行发现对对碰,即抽出文章中的关键句或段,让学生反复读,说出自己的发现,然后老师说出自己的发现,再分析老师为何是这种发现,这种发现是怎么来的。接着再让学生尝试新的句、段,这样反复学习。最后到了高年级,阅读课就成为头脑风暴分享课,即阅读过程是让学生先“素”读,即没有任何提示与参考的情况下自主阅读,然后现场展示,相互风暴总结,老师也参与风暴中,但最后老师是要展示自己的素读结果与过程的。因而,这阶段的阅读教学课完全是师生自豪地展示自己阅读发现成果课,也是独立阅读能力展览课。
四、阅读教发现的结果——发现自己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阅读的兴趣与习惯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校读书终究是要在生活中应用的,课堂阅读只是为生活阅读打基础,而不是以读懂一篇篇课文为最终目的,课文只是让学生学会发现的“例”,更重要的是拓展,是学校外的阅读。
如果教学只教给学生知识,所谓培养能力只是积累知识的附属,学生就会觉得阅读十分辛苦,阅读难养成兴趣,没有兴趣阅读,只靠外力学习课本,那阅读教学就是低效、失败的,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素养,没有兴趣更难养成习惯,而阅读兴趣也同样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阅读教学生怎么发现,学生学会了自主发现。发现是一种乐趣,发现能让人兴奋,还能让人自豪,所以发现的刺激是极大的。特别是阅读中有了新的发现,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恰好与老师或赏析专家的阅读结论相似,这会是阅读的“高峰体验”。一个经常能获得阅读“高峰体验”的人,对阅读是充满期待的,书对他的吸引力足以让他养成习惯,这就是阅读教学的最好目标。
阅读教什么?一句话就是阅读是教学生发现,教学生发现之后热爱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最后沉淀为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祥麟.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3] (美)菲利普·W·杰克森.什么是教育[M].吴春雷,马林梅,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黄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