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杨和平名师工作室的研训实践分析
2018-10-16杨和平
摘 要:搭建线上和线下两个平台,充分发挥两个平台的优势,贴地而行,以时间周期为单位构建序列化活动,培育积极的团队文化,研训活动会更有效,更有利于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研训活动;名师工作室;平台;序列;团队文化
作者简介:杨和平,安徽省宣城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 宣城 2420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2-0009-04
名师工作室、教研组、学校,抑或是专业的研训机构,该怎样去开展研训活动,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有效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文基于杨和平名师工作室的研训工作实际,谈一些做法和体会,进行一些实践分析。
一、贴地而行
贴地而行是我们开展研训活动的第一原则,也是核心原则。只有研训活动做到了贴地而行,我们的活动才可能受到教师的欢迎,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地”在哪里?“行”向何方?教师的“地”在课堂。也就是说,我们一切研训活动的开展,都要贴着“课堂”这个“地”行进。课堂教学资源的研读与建设、课堂教学艺术的修炼与提升、课堂人际关系的组织与协调、课堂育人文化的修为与渗透、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与反思等等,所有与这块土地相关的泥土和种子、翻耕和播种、培育和收割,都是我们开展研训活动所该紧贴的“土地”。
而“行”的方向,在于正确的理念和可操作的方法。教育有教育的大方向。一切研训活动“行”的方向,都必须遵循这个大方向。只是,在大方向下,我们朝向的重点该是在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上,在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上。通过研训,老师能在正确理念指导下,汲取教书育人的好方法,积累教育教学的好经验。我们研训活动开展要努力的方向是“具而微”,也就是具体、微观、可借鉴、有启发。要努力避免的方向是“大而空”,也就是大话、套话、空话等。
二、搭建平台
从研训角度看,名师工作室与研训机构、学校、学校教研组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它是一个没有围墙、没有利害关系的民间组织。相同之处表现在,它们都可以通过搭建“线下”和“线上”两个平台来开展研训活动。所谓“线下平台”,也就是在统一时间和规定地点下,组织特定人群参加的面对面的研训活动平台。所谓“线上平台”,也就是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研训活动平台。下面重点谈“线上平台”。
1.“线上平台”的建构。第一,视频研训平台。名师工作室既然是一个没有围墙的组织,其成员就必然来自多个不同的单位。如此,线下活动的开展就必然受到地域、时间等的限制。“视频研训”不仅弥补了这个不足,而且还为我们开展研训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选择了最便捷的QQ群视频开展视频研训活动。活动主要有两项:一项是每月一次的“视频讲座”,每次讲座由一人主讲、一人辅讲、一人主持。另一项是每月一次的“录像课观摩”,即利用QQ群视频播放名家录像课视频,进行录像课研讨。
第二,即时研讨平台。所谓“即时研讨”,就是随时发布不加深思的、碎片化的观点和随感。比如,我们观看“录像课视频”或听“视频讲座”时发布的一些只言片语的随感等。可以用于即时讨论的平台工具也很多,我们利用的主要是QQ和微信。我们通常是在观看录像课、听视频讲座或日常工作中,在这两个平台发布一些只言片语的“即时讨论”。“即时研讨平台”的特点在于“即时”“碎片化”,缺点是不成体系、不加深思、不便保存。
第三,主题研讨平台。所谓“主题研讨”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较为深入的专题性讨论,是“一贴一题”“一题一议”的研讨。我们开展的主题研讨主要有两项。一项是“研课”,也就是写议课稿。另一项是“研讨某个话题”,我们的做法是与“专题(视频)讲座”进行结合,讲座的主题也就是研讨的主题。可以开展主题研讨活动的平台也很多,各式论坛均可。我们利用的是“163博客圈讨论区”。每次“主题研讨”操作的基本方法是:先发布主题帖,然后各位参与讨论的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区间内跟帖发布自己的主题讨论稿,最后进行整理汇总并形成定稿。“主题研讨”的特点是“有主题”“专题化”“成篇章”“不即时”,缺点是“不及时”“不方便”“要求高”。
第四,资源共享平台。工作室购买或活动中生成的数据资源,需要平台存储和共享,我们选择的是“百度网盘”和“QQ群共享”。“QQ群共享”主要存储和共享“临时文件”和“活动图片”。“百度网盘”用于存储和共享视频和各类正式的生成性资源。为了便于资源管理,我们对资源进行了“模块化分类”。包括“制度方案”“文件通知”“新闻宣传”“视频微课”“过程记录”“论文案例”“成果图片”“计划总结”“资源共享”“活动成品”“作品专辑”等模块分类。
第五,宣传分享平台。工作室活动过程及成果需要宣传,论文、案例、视频等生成性资源需要分享,以扩大工作室影响,发挥工作室在学科建设上更积极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我们积极搭建了多种宣传分享平台。由主到次依次简要介绍:第一,微信公众平台。活动过程和成果的新闻稿、论文与案例、研讨记录、视频录像等,都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宣传和分享。以年度为单位,我们进行一次目录的分类和汇总。这是我们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广的宣传和共享平台。第二,博客圈平台。这个平台除了组织专题讨论外,新闻稿、博文等也在此分类推送。第三,微信群、QQ群、短信群组。这个平台主要用于内部的宣传和提醒,发布信息,进行重要工作通知的分享和提示。
2. “线上平台”的优势。与“线下平台”相比,“线上平台”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简述如下:第一,异步走。线上平台开展活动,为了营造氛围,克服惰性,我们也做一些“齊步走”的要求。比如,统一播放收看录像课视频,统一开展视频讲座等。而“线上平台”为我们“异步走”提供了可能,这是“线下平台”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对于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收看录像课视频、不能参加视频讲座的,我们规定可以自行找时间观看录像。又如,我们组织的“主题讨论”,一般有一周的时间区间规定,这也是在异步走。
第二,及时性。无论是“齐步走”还是“异步走”,“及时性”都是网络平台的优势。“视频研训”是现场直播,实现异地即时收看。“即时讨论”,信息瞬间分享,碰撞思维火花。“主题讨论”文章分享,实现及时交流,建立良好互动。“资源共享”“宣传分享”可在第一时间宣传、分享成果。
第三,共享性。线上的每一个平台,都是很好的“共享”平台。我们利用这些平台,建立资源“仓库”,共享彼此成果,分享生成资源。从空间上看,共享将来自不同单位的我们“链接”到了一起。从时间上看,共享将“现在”和“未来”链接在了一起,为未来回看和查找资源提供了方便。
第四,低碳性。“线上平台”研训活动是最低碳的研训活动,几乎没有任何成本消耗。例如,某次视频讲座,主讲人是来自麻姑山学校的陈老师,辅讲人是水东中心初中的程老师,听众有来自宣州区内外近50人,其中工作室成员20人。如果这次讲座集中进行,仅工作室20位成员便需要交通费500元以上,其他诸如场地租赁、差旅补助等也有数百元,而且组织起来也并非易事。而“线上平台”的视频讲座,几乎没有任何“消耗”,是一种“低碳”的研训活动。
第五,其他优势。比如开放性,以上提到的五个平台,对有志于专业成长的教师而言,都是开放的,都可以积极参与,而没有限制。又如,互动性,所有平台的所有活动,都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再如,平等性,人人可以参与,个个可以发言,没有绝对权威,打破“线下活动”一言堂的壁垒。还如,多媒性,网络是一个多媒体的世界,文本、图片、课件、音效等各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均可运用。
三、建构序列
“序列”是一个数学概念,指被排成一列的对象或事件。借用在这里,指按照某个时间周期,需要完成的某项工作。我们工作室构建的序列包括“每月”“每学期”和“每年”需要完成的工作,具体简述如下。
1. 一月一学习暨一年一名家。每个学年,我们选择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力、学术领导力的名家,作为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学习、研究对象。为了让学习分散、持续、多角度进行,我们每个月安排一次相关的学习活动。活动有线下的现场观课、议课、研讨活动,更多的则是线上视频观摩活动。例如,2016年9月我们学习研讨余映潮《陋室铭》教学视频,10月学习研讨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视频,11月学习研讨《杜甫诗二首》教学视频,12月邀请余映潮来宣城授课讲学,2017年1月-2月研读余映潮两本专著等。
2. 一月一讲座暨一月一讨论。我们每个月举行一次专题讲座,讲座以线上视频讲座为主,以线下现场讲座为辅。每次讲座安排主讲人一名、辅讲人一名、主持人一名,所有人围绕讲座内容撰写一篇随感。例如,2016年9月至12月,我们讲座的主题依次是《如何引导七年级新生转变角色》《七年级新教材说明》《有效教学研究》和《初中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几点思考》。以12月讲座为例,大家写了《解读文本要考虑的几个基本问题》《解读文本是语文老师必备的素养》等近万字的随感。
3. 一月一校行暨一月一观课。即每个月去一所学校,开展一次公开课研讨活动。所到学校,有城乡之分,有远近之别,有大小不同,有性质差异,典型多样。公开课安排,有异课同构,有同课异构,有一人两课,有一课两看。交流活动,有送教输出,也有观摩吸纳,相互交往、互惠双赢。“月”是频率,“校”是阵地,“行”是方式,“观课”是手段,“议课”是过程,“成长”是关键。
4. 一月一专栏。工作室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给每个成员开设“推送专栏”,取名為【××专栏】。我们倡导每个成员,每个月写一篇以上的稿件。题材、体裁不限,要求每年不少于两篇教育类稿件。
5. 一期一成果。即每个学期,统计一次工作室集体成果和个人成果。一则,为部分重要成果撰写专题通讯稿,进行专题宣传。二则,按照工作室制定的制度,给予成果奖励。三则,通过成果统计、宣传和奖励,推进工作室成员积极、主动地成长。
6. 一期一总结。即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进行一次学期总结。一则是召开专题总结会议,工作室主持人和全体成员、学员进行口头总结,交流心得。二则是进行书面总结,每个人选择一个侧面,撰写一篇心得体会。三则,将学期总结方案、书面总结稿和活动新闻稿进行汇总,形成学期总结完成资料汇编。每学期总结,是学期相聚的盛宴,总能感到相聚的温暖和激动人心的力量。
7. 一年一名家。如前文介绍,我们每年学习一位名家。例如,2015年学习的是青春语文领军人物王君,2016年学习的是“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创始人余映潮。我们学习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线下”的“请进来、走出去”;二是“线上”的“视频”观摩研讨;三是阅读专著。学习方式有“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两种。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论文专著、网站博客和微信随笔等。学习成果主要呈现的方式有:议课稿、随笔、论文、课堂录像等。
8. 一年一远行。即每年带领工作室考核合格的成员和考核优秀的学员参加一次上档次的观摩学习活动,我们称为“一年一远行”。比如,2015年我们前往深圳参加了第五届“圣陶杯”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2016年我们前往宜昌参加了课堂内外杂志联合“语文湿地”举行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成长与核心素养研讨会”。这样的活动,既开拓了老师的视野,温润了情怀,促进了成长,也融洽了工作室成员间的关系,在工作室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9. 一年一本书。每个学年结束后,我们编印一本工作室成果集。内容包括各项活动的方案设计和通讯报道,各项活动的研讨实录和随感汇总,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和论文随笔等。书的主体栏目为前面的“八个一”,但每年会略有增减,有一些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比如,我们任期第一年的作品集《做幸福的追梦人(一)》是分类编辑,包括“尺规方圆(制度汇编)”“各领风骚(成员介绍)”“通知方案”“活动简报”“过程记录”“研究论文”“研究成果”“工作阐释”等。第二年的作品集《做幸福的追梦人(二)》,以“一”为线索进行编排,除“一人一速写”外,前文提到的“八个一”便是核心内容。
四、培育文化
带领一个团队开展研训活动,还需要培育积极的团队文化,通过营造积极的团队文化,促进研训活动良好局面的形成,进而更有效地推进教师专业成长。那么,类似于“名师工作”这样“没有围墙”“没有利害关系”的民间研训组织,应该培育团队有“一颗暖心”“一种信念”“一个目标”“一种气质”。
1. 搭建几个平台,组建一个圈子。类似名师工作室这样的组织,“没有围墙”“没有利害关系”,这并不是说,不需要组织形式。任何一个团队文化的形成,都源于一定的有形的组织形式。我们也不例外。为了更便捷地开展研训活动,更好地促进团队文化的形成,我们通过搭建“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的方式,组建了一个“无形似有形”的圈子,通过这些平台和基于平台形成的圈子,促进“团队文化”的形成和凝固。
2. 由外而内,逐步培育。文化,有显性和隐性之分。真正发挥影响力的,是无形的隐性文化。但隐性文化,是基于“有形的形式”而逐步内化形成的。进行团队文化建设,可以着手的,是显性文化,通过显性文化建设,促进隐性文化的逐步形成。比如,组织形式建设是显性的,促进团队聚合是隐性的。又如,制度建设是显性的,培育的良好习惯是隐性的。再如,我们提出的理想信念“做幸福的追梦人”“做幸福的语文人”是显性的,内化成精神追求是隐性的。还如,我们提出“微语文慢突破”的学科理念是显性的,但促进教学风格的形成是隐性的。我们提出的号召“有志者,一起来”是显性的,但激发的内驱力是隐性的。设计的logo标志是显性的,但形成的团队记忆是隐性的。我们进行团队文化建设,便是如此通过“显性文化”,由外而内,逐步形成“隐性”的“团队文化”。
3. 开展特色活动,凝聚团队人心。特色活动,在团队文化建设中,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像前文提到的序列活动,都具有积极的文化培育作用。“一年一远行”,在远行学习中让团队的心更紧地聚集在一起。“一年一本书”,汇聚成员作品,汇编工作成果,用自豪感画一个圆心,让团队心系所望。“一期一总结”,围坐一起,共话得失,是心最温暖的时刻。“一年一名家暨一月一学习”,每年给团队寻一个榜样,每月学习一次榜样,在持续学习中,积蓄满满的正能量。“一月一讲座暨一月一讨论”,每一次讲座,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每一次讨论,都是一次灵魂的梳洗。“一月一校行暨一月一观课”,或远或近,或深或浅,无数节课堂,无数次相聚,拉近學术的距离,拉紧思维的距离。
4. 微小激励,促进主动。激励,始终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前进的不竭动力之源,是一个团队精神文化形成的重要举措。我们工作室所实施的激励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则是在制度许可范围内实施的“微激励”,比如论文发表、获奖的一些“微奖励”,开展活动时赠发“一本书”,偶尔发放的一些“微纪念品”等;二则是通过宣传、表彰、争取政策支持等所实施的激励,比如,我们通过政策争取,我们工作室安排的公开课,以市、区级示范课计算,为教师职评创造了条件;三是工作室成员相互间的“小激励”。比如节假日的“红包雨”,成员间生日的“祝福语”等。这些小激励,都有效促进了工作室成员的主动发展,促进了工作室的凝聚力建设。
5. 任务驱动,推进发展。制定发展规划,给出明确目标,实施任务驱动,也是由外而内进行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推进团队和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发展规划包括“团队任期发展规划”和“个人专业成长规划”,清晰的发展路线图让前行不再迷茫,而更有力量。明确的目标,让梦想着地,让理想看得见,行动便更具效率感,团队便能更好地粘合。任务驱动着眼于某些具体的工作,让大家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中意识到集体的存在,感受到集体推动和凝聚的力量。
本文所谈的四个方面,“贴地而行”是工作要坚守的原则,“搭建平台”是为研训提供阵地,“构建序列”是为活动梳理清晰的思路,“培育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凝聚和促进团队发展。而这,是基于我们名师工作室工作所梳理出的一些做法和经验。研训活动究竟怎样开展才能更加有效?我们还需要做更多深层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方能找到更好的研训经验和模式。
责任编辑 张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