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咨询双方眼中的情感隐喻差异研究
——以汉语“怒、爱、悲”为例

2018-10-16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项成东

外文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咨询者概念化咨询师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王 茂 天津外国语大学 项成东

1. 引言

情感隐喻一直是认知隐喻研究的一个关注点(Kövecses 1988, 1990, 2000; Lakoff & Kövecses 1987;徐盛桓 2016;徐宏颖、彭宣维 2016)。迄今为止,国内对情感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经典文本的分析(徐盛桓 2016)、英汉对比研究(陈家旭 2007)等领域,但对情感隐喻在现实语言运用中产生的交际价值关注甚少。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探讨心理咨询师(简称“咨询师”)和心理咨询者(简称“咨询者”)双方认知情感隐喻的差异,以解析情感隐喻的现实语言交际价值。

2. 情感的隐喻属性

人类对主客观事物的认知、思维和语言表达都具有体验性特征。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机制密切相关(王寅 2002: 83)。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也具有体验性,这种体验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林崇德等 2003: 123)。情感表达具有隐喻思维的特征。情感在本质上具有抽象性,因此在极大程度上依赖隐喻机制进行概念化和表述(孙毅 2010)。人们正是借助隐喻赋予抽象情感以较为具体的形象,使其能够被有效地理解、思考和表达。概念域选择上的差异体现出对主客观事物的认知差异。在情感隐喻中,人们依据自身的主观体验,有意识地选择符合主观意向或语言交际意图的始源域,从而表述对抽象情感的评价。即使目标域相同,不同身体经验也可能会导致对不同始源域的选择;不同目标域也可能引导出相同始源域。

3. 研究方法

本文以心理咨询双方(简称“双方”)对“怒、爱、悲”三种情感的现实表述为语料,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从情感认知的角度,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双方使用情感隐喻的绝对比例的情况有何不同;其次,双方就概念隐喻的相对比例在哪些方面几乎相等,哪些方面有显著差异。

3.1 语料

考虑到心理咨询人群使用的语言存在差异(书面或口头形式),为获得真实可靠的话语资源,并保证语料语体的一致性,本研究以13个心理咨询网站的汉语书面心理咨询文本为语料,且限定“怒、爱、悲”三个情感范畴。这些网站在2017年都排在与这三种情感相关的百度心理咨询搜索的前列。他们都有相对固定的咨询师团队,为树立良好的专业信度往往宣传其咨询师拥有较高心理学专业的学位证书(一般为硕士及以上学位),或者目前我国级别最高的心理咨询师等级证书(即二级),或者较长时间的咨询师从业经历(大多为10年及以上),以说明其咨询师对帮助解决心理疑难问题具有足够的专业资质。

本文不考虑咨询者的年龄、性别或社会地位等社会语言学因素。语料是有关目标域为“怒、爱、悲”的隐喻表达。尽管在结构上有问有答,但语料在内容的长度上是非对称的。本文还收集了咨询师撰写的,不针对单个具体咨询者的有关“怒、爱、悲”的较长书面语料,这使语料更加不对称,因为咨询者说得少,咨询师说得多,所以整个语料库中咨询师所占份额远远大于咨询者。语料库共有42 352个汉字,合计2 523个句子。在三个子库中,“怒”语料库包含咨询师576个句子和咨询者225个句子。“爱”语料库最大,包含咨询师785个句子和咨询者214个句子。“悲”语料库最小,涉及咨询师675个句子和咨询者48个句子。(本文所有例句的来源见本页脚注)[注]① http://ailingxinli.51sole.com/companyproductdetail_30620993.htm (2017-09-11).② http://www.psy525.cn/case/790-1769924.html(2017-08-01).③ http://www.xljkw.com/show-123-3909-1.html (2017-08-01).④ http://ailingxinli.51sole.com/companyproductdetail_30620993.htm (2017-09-11).⑤ http://www.hspxl.cn/newmx.asp?infoid=1013(2017-06-10).⑥⑦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015720 (2017-08-01).⑧ http://www.xc2006.cn/xlzx/sjz/yz/201511/xlzx_7565.html (2017-09-07).⑨ http://jsk.cqsaxlzx.com/xlzxfwxm/hyqgzx/22.html(2017-09-07).⑩ http://www.cqxnxl.com/doc/case/view.php?id=163&cata=111 (2017-09-07). http://www.gzailing.com/ishow-2-948-1.html(2017-09-28). http://www.qg580.com/question/4138(2017-07-31). http://www2.gzhuazhen.net/article/92.html (2017-07-31). http://e.kxfsw.com/?q-4174.html (2017-06-15). http://www.cqxnxl.com/doc/case/view.php?id=163&cata=111 (2017-09-07). https://www.psy525.cn/art/12366.html(2017-07-31). https://www.psy525.cn/art/22783.html (2017-09-14). http://www.xinlinghuayuan.com/qa/archives/73927 (2017-08-01). http://www.xinlinghuayuan.com/qa/archives/73903 (2017-08-01). http://qa.xinli001.com/100053500/(2017-07-31).:

3.2 步骤

首先,为了解双方话语的情感隐喻程度,本文需要计算出情感隐喻表达的总数,以得到情感隐喻在全部话语中的绝对比例和在双方各自话语中的绝对比例。语料的2 523个句子共包含295个情感隐喻,所以情感隐喻在全部话语中的绝对比例是11.7%。咨询者使用的情感隐喻比咨询师少,前者为8.5%,后者为15.1%。每种情感隐喻的绝对比例都不同(见表1)。

表1 情感隐喻的绝对比例

“怒”的隐喻最显著,情感隐喻的绝对比例最高。咨询师“怒”的隐喻的绝对比例大约为21.1%,咨询者为12.6%。双方使用“爱”的隐喻都略少一些。“悲”的隐喻比例最低。咨询师在关于“爱、悲”的话语中,大约10%的句子包含情感隐喻,在“怒”中,超过20%的句子包含情感隐喻。

其次,从概念隐喻方面研究这三种情感隐喻。首先,对每个情感隐喻表达进行考察,检查是不是某个概念隐喻的示例,以确定是否属于相同概念隐喻(那些只被使用一次的概念隐喻将会被忽略),再计算出双方使用概念隐喻的相对比例,并列出相对比例差异在2个百分点以内和10个百分点以上的概念隐喻,即相对比例几乎相等和有显著差异的概念隐喻。以咨询师的相对比例为标准,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对概念隐喻进行列表排序。这里的概念隐喻是按照概念映射对隐喻表达进行分组,同一组隐喻具有相同思维方式。下文将以“怒、爱、悲”的顺序分别论述这三种情感的对比结果。

3.2.1 怒

Lakoff & Kövecses(1987: 197)认为,“怒是热气”是常用的概念隐喻。双方语料都证实了这一点。

表2 “怒”概念隐喻的相对比例

如表2所示,这是双方使用相对比例都较高的概念隐喻。咨询师11.2%和咨询者10.3%的“怒”的隐喻都属于这个概念隐喻。“怒是热气”说明愤怒的人的身体是“怒”的容器。如容器中的气体一样,“怒”能在体内增加。“怒”增加导致热气增加。咨询师语料中的例(1)和咨询者语料中的例(2)可以作为例证。

(1)“……,他的愤怒是会伤害到妈妈的,妈妈也不喜欢他生气,……”

(2)“一吵架他就不说话,我就越来越气大,我就是克制不了我自己情绪。”

“怒是火焰”与具体概念化“怒是热气”紧密相关。它排在咨询师使用相对比例的第三位,如咨询师使用的例句:

(3)“可是同时又有另外一个冲动来到,非常地令你恼怒或恼火。”

“怒是热气”和“怒是火焰”都反映“怒”产生的生理反应。大多数人把体热和血压的上升看作“怒”的生理反应(Lakoff & Kövecses 1987: 197)。双方使用“怒是热气”的相对比例几乎相等。“怒是火焰”是“怒是热气”的一种更具体的形式,它们都把“热量”作为“怒”的始源域。所以双方把“怒”概念化为“热量”的相对比例相差不大,大约20%的情感隐喻把“热量”作为“怒”的始源域。

为避免热气或火焰从容器中流出而处于失控状态,需要对其进行抑制、排出或疏导。否则,人会对“怒”失控。对“怒”失控是咨询者使用相对比例最高的概念隐喻。“怒是疯狂”暗示精神失常,精神失常的人不能正常行使职责。这被映射到“怒”中。极其愤怒的人会失去正常行使职责的能力(参见Lakoff & Kövecses 1987: 201)。咨询者使用以下表达:

(4)“……爆发出来的时候有些意识恍惚,想把所有碍事的东西都砸烂,甚至有可能会伤到自己也要砸烂……”

“怒是疯狂”占到咨询者32.3%的“怒”隐喻。咨询师的相对比例少得多,大约只有4.2%的“怒”隐喻属于“怒是疯狂”的模式。

双方都使用“怒是武器”。咨询师的相对比例远高于咨询者。例(5)—(7)来自咨询师语料:

(5)“残酷的事实在于,你所感受到的每一丝每一毫的愤怒都是你自己引发的。”

(6)“指向别人的愤怒,那就是‘生别人的气’,这是更加常见的愤怒类型。”

(7)“指向自己的愤怒,就是常常说的‘生自己的气’。”

像武器一样,“怒”可以被激发(如例<5>),能够用于针对某个目标(如例<6>)。例(7)中,武器甚至能够用于针对自己。在以上概念隐喻中,“怒”都被看作危险的事物。但第三种与前两种有很大区别。人对武器和武器针对的目标的控制能力明显大于对作为部分生理反应的热量的控制能力。

咨询师使用相对比例最高的是“怒是覆盖物”。“怒”既不危险,也不会让人失控,却可能隐藏真正的问题。例(8)来自咨询师语料:

(8)“不要单纯表达愤怒,要坚定地表达愤怒背后隐藏着的委屈,焦虑本身,……”

“怒”不是真正的问题,是用来掩盖或隐藏问题的。咨询师有14.6%的“怒”隐喻属于这个概念隐喻,咨询者却不使用这个概念隐喻。咨询师显然更愿用分析的方式处理“怒”,试图通过“怒”产生的影响找出原因。他们使用“怒是覆盖物”也许是为让咨询者认识到“怒”源自对其他情感的抑制,从而使咨询者能够处理潜在的真正问题。这个概念隐喻不是源自“怒”的生理影响,而是把情感概念化为容器中的物体。人可以用不同方式整理这些物体。根据它们的实际位置,一些情感物体可能被另外一些掩盖。

3.2.2 爱

“怒”多被认为存在于人体中,“爱”多被概念化为人体外的“容器”本身。感受爱时,一般不是让爱进入人体,而是人进入爱的“容器”。只要爱存在,人就会一直待在里面;不再爱时,人会离开爱的“容器”。Kövecses(1990: 144-159)提出,“容器”隐喻是情感范畴的重要概念,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有两种:情感或者被概念化为“容器中的液体”,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是“容器”,或者被概念化为“容器”本身。“爱是容器”是重要的概念隐喻之一,这在双方话语中都有体现。“爱是容器”排在咨询师使用相对比例的第二位。

表3 “爱”概念隐喻的相对比例

如表3所示,咨询师24.1%和咨询者23.5%的“爱”隐喻都例证这个概念隐喻。例(9)—(10)来自咨询师语料,例(11)来自咨询者语料:

(9)“男女刚刚陷入爱情的时候,必然会互相赞美对方的优点,……”

(10)“……,在这段感情中,双方都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精力、情感等等,……”

(11)“……,这件事,我产生了对男人缺乏信任,本身自己在感情里面也很缺乏安全感。”

男女两个人都能进入爱的“容器”,这意味着他们彼此相爱。“陷入”暗示无意识的、偶然的事件。例(9)把“爱”的被动性归因于感受爱的人。待在“容器”中被看作爱的持续。为延长待在“容器”中的时间,人需要主动向“容器”中投入“成本”,由被动“陷入”转为主动“投入”,如例(10)。情侣彼此存在摩擦,就至少有一个人对继续待在“容器”中感到不自在,如例(11)。

Kövecses(2000: 26)提出“爱是容器中的物体”,如“She wasoverflowingwithlove”。“容器”意象图式通常能运用到许多情感中,如“傲”“悲”“惧”或“喜”(参见Kövecses 2000: 20-30)。“容器”有顶部和底部,可以表现概念隐喻“多是增加”。综合这两者,情感强烈程度的增加被概念化为“容器”中“物体”的增加,空容器暗示情感的缺失(参见Kövecses 1990:147)。“爱是容器”和“爱是容器中的物体”相互矛盾。“爱”被描述为人可以进入、离开或陷入其中的外部空间。它又被看作存在于人体容器中的物体。“怒”多被概念化为“容器中的物体”,所以人们似乎部分地通过相反方式理解“爱”和“怒”。

语料不仅表明不同情感的多种概念化方式,而且体现双方在使用关于相同情感的概念隐喻上的差异。根据Kövecses(2000: 27)的观点,“爱”的主要概念隐喻是“爱是两个互补部分构成的整体”。咨询者使用相对比例最高的是“爱是部分的统一”。 咨询者42.6%的“爱”隐喻例证这个概念隐喻,咨询师只有5.3%的“爱”隐喻作为例证。咨询者使用的“爱”隐喻涉及“爱是部分的统一”,比咨询师的八倍还要多。咨询者语料中有以下例句:

(12)“我男友是摩羯,很爱我,爱到骨子里那种。”

(13)“为何原本相爱的两个人在结婚后还要分开呢?”

(14)“昨天她有来见我,说我俩好好的,就和好了。”

用于形成“整体”的部分类似恋爱中的情侣。在理想情况下,情侣可以分享“爱”,生活在和谐状态中(Kövecses 1988: 56)。如果爱到迷恋的程度,就难分彼此,如例(12)。要是恋爱中的一人不再爱另一人,“整体”会破裂分离,如例(13)。破裂过的“整体”获得修复,又恢复为“整体”,如例(14)。

咨询者首选“爱是部分的统一”,而咨询师使用相对比例最高的是“爱是平衡”,它显示出与“爱是部分的统一”截然不同的观点。“爱是平衡”把情侣比作合作伙伴,不是形成“整体”的部分。咨询师大约30%的隐喻涉及“爱是平衡”。咨询者不使用“爱”的这个概念。咨询者语料中没有一个隐喻属于“爱是平衡”。咨询者显然对“爱”的观点更浪漫,咨询师要冷静得多。咨询师对“爱”有以下描述:

(15)“长期的入不敷出和入过于出都不利于恋情的持久,学会维持一种平衡。”

“爱”是合作伙伴之间的一种交流,情侣两个人都应该平等地付出和接受爱,爱他人和被爱两者同样重要。如果平衡遭到破坏,其中一个人不给予一定数量的“爱”,恋爱关系会被认为不能正常地长久维持。

把“爱”理解为“爱是部分的统一”可能是危险的。相信两个人只有形成“整体”才完整,一个人不能独立发挥作用。这也许是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咨询师使用“爱是平衡”是为了帮助咨询者重新获得自信以解决他们的情感问题。

3.2.3 悲

谈论“悲”时,咨询师大约30%的“悲”隐喻涉及“悲是下”。这是咨询师使用相对比例最高的概念隐喻。感受“悲”时,“悲是下”与人的切身感受密切相关。下垂的姿势通常与悲有关(Lakoff & Johnson 1980:15),向下的姿态被映射到情感状态中。咨询者大约80.7%的“悲”隐喻属于“悲是下”,比咨询师的两倍还要多。咨询者使用其他概念隐喻的相对比例则低得多,他们主要把“悲”概念化为“下”。例如来自咨询师语料的例(16)和咨询者语料的例(17):

(16)“曾经有一段时间,你心情低落,甚至懒得拉开窗帘,看着窗外的阳光。”

(17)“我除了后悔之外,只觉得心在滴血,心在往下沉,……”

“悲”的增加被体验为降低,如例(16)。从例(17)可以看出,如果向下落的情况一直持续,不能被阻止,就可能发展为“悲”引发的严重心理疾病。

咨询师也使用那些与垂直空间方向不同的概念隐喻(见表4)。排在咨询师使用相对比例第二位的是“悲是路程”。例如:

(18)“每一段哀恸历程都是沉重的,……”

“悲”是人需要走完的一段道路。行走在这条道路上,人感到难过。“悲”的影响不会恒久。因为一段路程无论多长,终会被走完。咨询师约20%的“悲”隐喻属于“悲是路程”。高比例地把“悲”概念化为暂时状态,是为了让咨询者相信悲伤终会结束。

“悲”还被概念化为敌人。咨询师10%以上的“悲”隐喻属于“悲是敌人”。例如:

(19)“以乐忘悲可调节人的心理活动,驱散各种悲哀的情绪。”

(20)“对于爸爸要亲口说出这样的真相确实是有难度的,需要爸爸克服许多自己情感的创伤,……”

咨询师把“悲”描述为人要驱散甚至制服的敌人,却不建议咨询者真正与这种情感斗争。咨询师也许在努力把他们认为的咨询者对“悲”的概念化表述出来。咨询者语料表明,他们不使用“悲是敌人”。咨询师似乎仍认为这是咨询者下意识理解这种情感的方式,把“悲”概念化为“敌人”可能会鼓励悲伤的人对抗这种情感。咨询师又试图重塑“悲”的概念化,建议把“悲”看作朋友,鼓励人们随时“笑纳”这种情感。如例(21):

(21)“学会慢慢接纳分离焦虑带来的创伤。”

咨询师鼓励咨询者对待悲伤,不是与之抗争,要像对待朋友一样接受“悲”。

表4 “悲”概念隐喻的相对比例

4. 结果与讨论

从概念隐喻的相对比例可以看出,咨询者大多把“怒”概念化为某种“失控”(“怒是疯狂”)或“危险”(“怒是热量”和“怒是武器”)。咨询师多把“怒”概念化为“覆盖物”。咨询师从理性、分析性视角看待这种情感,努力让咨询者从解决潜在的真正问题方面看待自己的“怒”。

“爱”在两者中的差异更明显。咨询者使用相对比例最高的是“爱是部分的统一”。两个人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整体”,这是一种相当浪漫的观点。咨询师使用这个概念隐喻要少得多,可能因为他们认为要处理有关“爱”的问题就需要与这种情感保持一定距离。“爱是平衡”有力说明咨询师努力用更实际的视角看待“爱”,在咨询者语料中完全找不到这个概念隐喻。咨询者不仅用一种非常浪漫的方式概念化“爱”,而且以非常集中的观点看待这种情感。他们超过60%的部分属于“爱是容器”和“爱是部分的统一”。咨询师概念隐喻的分布更广泛。虽然咨询者的这两个主要概念隐喻在咨询师话语中也非常重要,但它们没占到咨询师“爱”隐喻的30%。咨询师还使用另外的概念隐喻向咨询者展示“爱”的其他方面。

有关“悲”的情感隐喻,咨询者主要使用“悲是下”,咨询师还用完全不同的概念隐喻描述这种情感,如“悲是路程”“悲是敌人”和“悲是朋友”。每个概念隐喻都凸显不同视角理解“悲”。“悲是下”只提供一种理解情感问题的方式。咨询师提供其他概念隐喻以建议用不同策略去面对“悲”,从而鼓励咨询者看到希望和关注未来,把悲伤转化为进步的动力。

双方使用“怒、爱、悲”隐喻的另一个显著差异是概念隐喻的数量。咨询师使用概念隐喻的数量大约是咨询者的两倍(见表5)。“怒”概念隐喻的数量最多。咨询师涉及10个概念隐喻。除表2所示,还有“怒是容器”“怒是爆炸物”“怒是可移动的物体”“怒是工具”和“怒是敌人”。

关于“爱”,双方的概念隐喻都较少。除表3所示,咨询师语料库中还有“爱是可移动的物体”“爱是容器中的物体”“爱是覆盖物”“爱是路程”和“爱是疯狂”。 它们中的一些虽然互相矛盾,却都强调“爱”的不同方面。

“悲”概念隐喻的数量最少。咨询师使用6个概念隐喻,咨询者只使用3个。除了表4所示,咨询师语料库还包含“悲是朋友”“悲是可移动的物体”和“悲是容器”。

表5 概念隐喻的数量

人们根据情感体验所衍生的概念类型特点,刻意凸显源域概念中符合自己态度意向的部分属性来投射与激活对抽象情感的评判(宋健楠 2016)。谈论情感时,咨询师使用不同概念,以便从多视角阐述和强调问题的不同方面。烦恼的咨询者似乎仅限于从自己的视角阐述这三种困扰他们的情感。

以上对情感隐喻语料的分析可以说明:1)咨询师使用情感隐喻的绝对比例明显高于咨询者。2)对于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化视角,双方认知程度相当,体现为概念隐喻的相对比例几乎相等。在相对比例有显著差异的概念隐喻中,咨询者正是因为无法摆脱其使用相对比例较高的概念化视角,从而无法自行恰当地处理面临的心理情感的困扰。咨询师高比例使用的概念隐喻证实,他们使用情感隐喻的目的在于帮助咨询者确立新的情感概念化视角,尽快摆脱心理情感问题的困扰,以有效实现心理咨询价值。3)在始源域方面,咨询师都使用了“可移动的物体”和“容器”。把这三种情感概念化为“可移动的物体”,意味着可以把它们搁置一边,“容器”暗示人们可以进入某种情感,也可以在某个时刻离开某种情感。4)咨询师使用概念隐喻的数量远多于咨询者。这些认识说明,咨询师高比例、多数量地使用概念隐喻是为了治疗目的而进行话语重构,鼓励咨询者多从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视角看待困扰个人的情感问题。

5. 结语

情感是人类体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孙毅 2010)。隐喻是人们认知情感概念化不同视角的有力工具之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都以体验哲学框架为基础,心理咨询双方对情感的认知也不例外。从应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咨询者是否会真正内化咨询师高比例介绍的情感概念化视角,确实改进自己的行为以从中受益,是进一步研究有待探讨的重要问题。另外,本文的语料库只包括书面文本,双方在口头话语交流中使用情感隐喻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需另撰文论述。总之,要深入了解情感隐喻作为心理咨询的一种治疗手段在现实语言运用中到底有多大作用,以及如何更有意识、目标更明确地运用情感隐喻以更大限度实现语言交际价值,就必须进行长期的综合性研究。

猜你喜欢

咨询者概念化咨询师
语言、意义与概念化
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所谓失败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所谓失败
行政法的概念化——法律保护还是规制进路
同感的技术
心理咨询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