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新闻翻译的特征与展望
2018-10-16郑州大学谢玉红
郑州大学 谢玉红
一、引言
新闻翻译不仅是翻译活动,也是信息传播活动,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环节。黄勤(2007: 23-27)梳理了1979~2006年中国新闻翻译的研究成果,杨凤军(2012: 193-196)综述了2007~2011年中国新闻翻译的研究现状。刘小燕、司显柱(2017: 51-54)指出国内新闻翻译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对策。总的来看,中国新闻翻译研究正经历着本体认知(新闻翻译)——微观聚焦(翻译策略)——跨学科透视(功能主义翻译、跨文化、社会学等)的研究线路。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内特和别尔萨将全球化研究、媒体研究、社会学与翻译学研究等话题联系在一起,首次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下国际新闻翻译这一重要问题。(Bielsa & Bassnett 2009)李红满(2014: 21-26)通过突变术语统计和分析,发现近年来西方翻译研究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和体现在对翻译与社会以及翻译与技术的两大维度之上。
“借助不同学科的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研究,是翻译研究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这是由翻译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许钧 2011: 34)新闻翻译不仅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还是政治、意识形态及社会活动。自新闻翻译诞生以来,它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重大改变,当下的新媒体文化正促使新闻翻译发生深刻的变化,并扩大人们对翻译的认识。本研究从新媒体文化及其对新闻翻译的影响出发,对新闻翻译的新媒体文化性和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二、新媒体文化
信息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面貌。从20世纪50年代起,媒介借助信息技术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当互联网技术进入人类社会后,媒介改变了人类的历史性、世界性和社会性。人类社会经历着新媒体文化转型。新媒体文化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全球性文化现象,代表着一种先进生产力的创新型文化。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文化,新媒体文化在构成要素、基本特点、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媒体。
简单而言,新媒体文化包括信息技术、新媒体信息主体及文本的数字化三个要素。互动性、去中心化、创新性是其基本特点;技术发明、体制规训、文本生成、形塑主体以及新旧文明生态诸要素的互动运作是其生产机制;以交流平台为中心,让一群熟悉程度相对较低的使用者集结为网络的社群是其传播方式。(孟建、祁林 2016: 21-25)新媒体文化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人们拥有另外一个交际世界——虚拟世界,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翻译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际传播的主要传播方式,新闻翻译直接受到新媒体文化的冲击,迎来了“新媒体文化转向”。正如许钧(2011: 128)所述:“翻译活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交流活动,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社会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三、新媒体新闻翻译的特点
在一个国家获得域外信息文化的过程中,新闻翻译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上,新闻翻译主要涉及源语新闻、专业译者、译入语文本、媒介以及翻译策略等要素。新闻文本主要是文字,译者主要是指自然人,媒介主要是纸质媒介,翻译目的是使译入语读者获得原新闻信息及获得与源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感受。(杨凤军 2012: 193-196)然而,受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化的影响,新闻翻译的内涵得到了拓展,其文本、传播媒介、译者主体、语言风格及翻译策略等要素呈现出新特点。
第一,多模态成为新闻翻译的主要文本形态。过去,在“印刷文化”媒介下,新闻文本主要表现为来自各种印刷媒介、由译者选取并将其翻译成外语的文字形态信息。新媒体文化下,由于数字化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文本不再局限于传统概念上的文字形式,而是以视像为表征的文字、符号、图片、声频、视频等数字化的多模态统一体存在。谢玉红(2015: 20)认为“奇观文化和多模态是当下消费社会媒介传播的主要特征”。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 2009: 24)由于人类活动所介入的物质手段日渐丰富,传统上主要通过语言表达意义的做法逐渐被多种媒介共存的符号话语取代,多模态化也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系统的固有特性。(李战子、卢丹云 2012: 1)据观察,英国广播公司2018年4月9日的新闻网页上的43条新闻标题均附有彩色图片,其中2条新闻附有视频链接标志。[注]见http://www.bbc.com/。由此可见,今天的互联网、移动终端新闻形态具有多模态性的典型表征,多模态文本已经成为新媒体文化下新闻的基本形态。展望未来,信息技术正在酝酿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物联网技术成熟之时,便是“万物感知-智慧控制”时代的到来。物联网技术触摸新闻传播,必将赋予新闻的多模态文本更大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多模态文本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形态,其动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数字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在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感觉、知觉等多种认知体验的多媒体文化下的需求。未来的媒体就是“用户体验技术”,其功能是开发出一种可以创造令人心情愉悦、有感情体验的体系结构。(皮埃罗·斯加鲁菲 2018)因此,多模态文本是新媒体文化带给新闻翻译的主要变化之一。
第二,大数据传播成为新闻翻译的本质特征。信息技术的革命性体现为“数字化”,数字化是新媒体文化发展的驱动力,并以摩尔(Moore’s Law)速度更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际活动。陶李春、张柏然(2017: 69)指出:“‘数字化’科技革命使我们人类第一次拥有了两个世界:一是现实世界,一是虚拟世界。”过去,新闻传播主要以印刷媒介为主要载体,即信息获取的“印刷文化”、静态文化媒介时代。当下,新闻传播更多地以互联网传播为平台,即信息获取的纸质、数字化、静态以及互动的多元媒介时代。Rainie(2017)关于美国2015年新媒体发展趋势的报告显示:美国互联网用户从1996年的14%增加到2015年的87%;社交网络/社交媒体用户从2005年的11%增加到2015年的76%;移动互联手机用户更是从2014年12月的11%猛增到2015年8月的92%。而且,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获取新闻资讯。来自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2017)关于中国2016年新媒体用户变化情况的数据显示:2016年在中国有53.9%的网民以手机、电脑等互联网媒介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占比为31.1%,报纸杂志类传统纸媒仅占一成左右。黄楚新、王丹丹(2018: 13)发现,2017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状况体现在三个方面:移动用户持续增长,智能终端全面渗透日常生活;资讯消费占据主流,获取碎片化、视频化;微博微信稳居优势地位,用户价值待开发。以上近年国内外的数据显示:以大数据为特征的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正成为新媒体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彭兰(2013: 6)认为,大数据技术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的新闻生产模式与机制产生影响。皮埃罗·斯加鲁菲(2018)指出,大数据成为未来的新闻媒介读取、存储、计算、书写数据的本质。所以,大数据是新闻传播变革的内在力量,它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实践,是新媒体文化新闻翻译的本质特征。
第三,多元译者是新闻翻译的主体特点。翻译的主体是谁?法国的安托瓦纳·贝尔曼提出以译者为主体的“单一主体论”。后来,杨武能指出“翻译多主体论”,认为翻译的主体并不限于译者,而是作家、翻译家和读者。(许钧 2011: 106-108)在新闻翻译领域,人们认为新闻译者主要是指拥有较强双语转换能力的专业人员。然而,新媒体文化使翻译主体的内涵得到了新的拓展,译者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新媒体文化下新的主体主要来自互联网节点的任何可能个体与翻译技术两个方面。首先,有别于传统新闻翻译的专业译者的概念,互联网节点的任何个体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译者和传播者,这是因为在新媒体文化环境下,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新闻作者、译者与读者互为主体,他们之间的互动导致新媒体文化译者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新闻译者的专业人员属性。比如,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习惯通过社交媒体推特(Twitter)就国家、国际大事发表观点、评论,即人们所说的“推特治国”。由于社交媒体推特的开放性,基于推特平台的传播,相识程度相对较低的特朗普的众多粉丝很快会将其言论转载、改编、传播,再转载、再改编、再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传播、翻译特朗普推特的网民身份各异,已不再是单一的专业译者。在新媒体文化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作者、译者、编者与读者等互为主体,彼此互动,共同生产新闻,互联网节点的任何可能个体成为翻译多元主体的主要表征。其次,新媒体文化是创新型文化,其技术驱使翻译技术获得巨大进步,翻译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过去由译者(自然人)完成的工作正被智能翻译技术所承担。新媒体文化下,翻译技术译者的身份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皮埃罗·斯加鲁菲(2018)指出,未来的媒介是“创客文化”(Makers Culture),表现为新闻信息的可操作性(Actionable news)、参与性(Participatory news media)以及共享性(Collaborative brainstorming);并且他认为,未来的新闻将是“非职业”(amateur)、人工智能和机器生产时代。由此可见,新媒体文化下,新闻翻译主体不仅仅是自然人,也包括翻译技术。所以,基于互动性和技术性的多元译者是新媒体文化下新闻翻译的主体特点。
第四,多元话语风格是新闻翻译的文体特征。苏珊·巴斯内特与别尔萨提出,通讯社是新闻产生与翻译的机构。(Bielsa & Bassnett 2009: 32-56)也就是说,传统上新闻的生产与翻译主要是由从事新闻的专业人员完成的。然而,新媒体文化下的新闻生产者和译者出现多元化趋势。“去中心化”是新媒体文化话语风格的重要特点(孟建、祁林 2016: 23),它消解了精英文化,草根性和平民化成为话语的主流,多元个体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复制者、传播者,话语风格出现多元化。张柏然谈道,“网络文化完全消解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把自由与创作的权利交给了大众”(陶李春、张柏然 2017: 70), 阐释性和表达性成为突出特性,大众文化创造出来的语言必然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品质。皮埃罗·斯加鲁菲(2018)指出,未来的媒介是新内容时代,其标志之一就是“多元消息渠道”(multi-source channel)。大众文化、多元媒介渠道使平等、自由、人人参与的理念成为现实,使新闻的生产和价值去中心化,最终表现为新闻文本、内容及话语风格多元化。据观察,特朗普推特的语言风格时常表现出明显的非正式化、口语化特征。毋庸置疑,无数个互联网节点参与者的语言风格势必迥然有异,千差万别。所以,多元话语风格是新闻文本生命的再次拓展与延伸。
第五,技术性是新闻翻译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是人类科学史上又一次质的飞跃,催生翻译技术并使其日臻成熟。“创新性”是新媒体文化的本质特点,表现在技术驱动信息,信息以数字化形式被快速复制、不断丰富和完善、再生产再传播、不断分享创造,其传播速度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笔者认为,传播速度和效率提高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文化致使新闻消费者的期待与需求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加追求资讯体验的即时性和无所不在,更加突出情感性、社交性、扁平化。因而,“更快捷”是信息消费需求对新闻翻译效率提出的必然要求。二是信息技术促使效率提高成为可能。新媒体文化环境下的数字技术颠覆了旧的传播模式,催生了新的翻译理念和手段。迈克尔·克罗宁认为,数字技术的核心概念就是可转化性(convertibility)或可译性(translatability),即将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转化为二进制代码。(Cronin 2013: 3)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技术推动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动化、规模化,即可以实现对多模态新闻的“大规模生产”,正所谓“技术使得人人都能够翻译”(Technology allows everyone to translate)。第 20 届世界翻译大会提出“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翻译工作者与术语学家的未来”的主题,突出了人工翻译与翻译技术的结合,也凸显了当今翻译研究的一个转向——技术转向(张霄军、贺莺 2014: 74)。在技术的推动下,“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云翻译技术”“本地化/全球化”等新的翻译理念和方式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因此,新闻翻译的技术性是新媒体文化下新闻翻译的时代特征。
基于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传播促使新闻翻译的文本、传播媒介、译者主体、文体风格及翻译手段等要素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延展,甚至是再生。“新旧相推,日生不滞”,新媒体文化带给新闻翻译一个全新的传播环境,其技术性使新闻翻译传播在“多模态等效”、译者(人)主体体现以及新闻翻译生态构建三个方面面临机会与挑战。
四、机会与挑战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纯语言层面的活动,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许钧 2011: 15)。新媒体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全新构建,其对新闻翻译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新闻翻译与新媒体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互为补充对于认知新闻翻译的未来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传统的新闻翻译,新媒体翻译在满足新闻消费者需求、重塑译者身份及构建新闻翻译新生态等层面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如何实现“多模态等效”是新闻翻译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传统上,人们更多地观照新闻翻译的信息传播功能。苏珊·巴斯内特认为,新闻翻译的主要目标是清楚、快捷、有效地向读者传递信息。(卢小军 2011: 55)然而,新媒体文化“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文化视野,而且刷新了人们的审美期待”(陈力丹 2016: 127)。信息技术使消费者在追求信息即时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信息的多元化、互动性及多模态性,从而获得视、听、触、动等多方位的认知与享受。新闻翻译面临同样的挑战,不仅需要清楚、快捷、有效地传递信息,而且还要满足对多模态化新闻的需求。
新媒体文化下,人们获取的新闻大多是以文字、图片、声频、视频等多模态形式传播的。换句话说,为了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新闻翻译不仅要翻译出适合新闻消费者的文字信息,也要翻译出满足新闻消费者的视觉、听觉等情感需求的其他模态信息。吕艳、戈玲玲(2017: 19)指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超文本打破了传统静态、单一线性的文本限制,融合了语言、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来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多模态交际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通过对“中国梦”多模态图文语料的分析,笔者认为,小标题的翻译需要借助多模态隐喻识读。比如,一则多模态新闻的小标题“Harnessing the Power of Ideas”(运用梦想的力量)中的“Ideas”可理解为“Chinese/China dream”,但如果没有对图片模态信息的观照,很难准确翻译出文字模态所暗示的深层隐喻。为此,笔者提出新闻翻译“多模态等效”的概念。“多模态等效”是指翻译过程中力求实现译入语新闻与源语多模态新闻从内容到形式的对等,即不仅是文字模态的对等,还是图片、色泽、视频等其他模态的对等。“多模态等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译入语新闻要尽可能地体现出原新闻文本的多元化特点,能够在信息主体、文本内容及风格等方面实现新闻的准确传播;二是新闻翻译尽可能地将原新闻的非文字模态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新闻消费者。从新闻来源上看,新媒体文化下新闻既有来自传统新闻的传播源(通讯社等),也有来自互联网节点上的非通讯社信息源,如微博、微信、脸书(Facebook)、推特等。新媒体下的新闻源具有多元化、互动性和多模态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个性化信息的聚集和传播。面对多元的信息、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多模态等效,新媒体文化下的新闻翻译就不得不注重“多模态等效”。因此,充分把握新媒体文化传播分众化、差异化、多模态化等特征,满足消费者对新闻的多模态审美体验需求是新闻翻译传播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其次,如何发挥译者(人)的主体性是新闻翻译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新媒体文化下,翻译技术强势介入翻译过程,译者的内涵得以丰富和拓展。张成智、王华树(2016: 116)也认为,“翻译技术促进了译者角色发生变化,翻译的主体不再局限于译者个人”。所以,如前文所述,新媒体文化下新闻翻译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传统新闻译者角色定位为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位一体。然而,新媒体文化下,互联网节点的任何个体都可能成为新闻的译者,作者、译者、编者与读者等互为主体,彼此互动,共同生产新闻。译者(人)的角色呈现为集编者、技术操控者、译者、审定者等多重身份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媒人。
然而,新闻翻译是一项被文化和社会所制约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如苏珊·巴斯内特所述,新闻翻译远非仅是语言的转换, 跨文化信息传播还需将信息重塑、编辑、合成和转型以方便读者的理解和接受。(Bielsa & Bassnett 2009: 1-2)也就是说,新闻翻译是涉及语言、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等各层面的创造活动,单靠技术不能满足高质量的新闻翻译需求,自然人作为译者的身份和作用需要强化,需要承担编者、译者、内容审定者等多重角色。尽管翻译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物态属性永远无法替代人的心态属性,在涉及到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内容时,技术还无法,也许永远达不到翻译的传播目的。据《南方周末》报道,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前一天,腾讯旗下的人工智能翻译产品“腾讯翻译君”宣布,在会议期间,它们将负责现场嘉宾的中英问答同传,并实时开放翻译过程,供各路吃瓜群众围观。(邝颖华 2018)然而,会议才过了一天,就不断传出腾讯同传“翻车”的消息。先是有网民发现,软件在处理中译英时,多次莫名其妙地重复关联词;紧接着到了翻译“一带一路”这一核心概念时,软件将其译成“一条公路和一条腰带”和“道路和传送带”,让人啼笑皆非。事实再次证明,无论机器翻译再发达,它始终取代不了人工翻译的地位和作用。正如赵联斌(2016: 102)所说:“人工译员和机器译员间存在共轭相生的互补共存特征,机器译员离不开人工译员的思维填补,人工译员离不开机器译员的辅助协调,最终谁也不会替代谁。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是推动机器翻译时代超前发展的最佳状态。”所以,更加复杂的多模态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人)的作用愈加凸显,译者(人)需要从翻译目的和新闻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力求达到新闻翻译的多模态等效。因此,新媒体文化语境下的译者(人)主体性的体现更为复杂,它不仅是传统概念上的译者,还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多模态等技术的“应用”者,还是一个集编者、译者、技术操控者、审定者等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媒人。如何接受与完成这一复杂角色的转变是新闻翻译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最后,如何构建技术、语言服务和专业译者三者融合的新生态是新闻翻译面临的第三个挑战。
技术性是新闻翻译的时代特征。技术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翻译实践,不仅技术成为译者的构成要素之一,语言服务也加入了新闻翻译的过程。所以,新闻翻译面临构建技术、语言服务和专业译者融合的新生态。首先,翻译技术是新闻翻译新生态的组成要素之一。如上文所述,翻译技术成为译者组成要素之一,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对技术的利用是应对互动、多元的多模态新闻,提高翻译效率的必由之路。其次,语言服务是新闻翻译生态的第二个组成要素。翻译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催生了语言服务,诸如众包翻译、本地化等新的翻译实践受到技术的支持,并与技术一起参与新闻翻译生态的构建。腾讯财经的Dreamwriter、美联社和雅虎的Wordsmith、微软的基于深层神经网络技术的“同声传译”、Google旗下Deepmind的读唇技术等服务,已经在翻译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应用,成为翻译生态的重要构成要素。最后,人工译者仍然是构成新闻翻译生态的核心要素。新闻翻译的复杂性需要强化译者(人)的身份,机器所翻译的译本只有经过人的修订,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其多模态等效。因此,新媒体文化下的翻译变得更加复杂,其生态表现为技术、语言服务以及译者(人)的协同融合(见图1)。因而,如何构建并推动新生态的良性发展是新闻翻译面临的第三个挑战。
图1 新媒体文化新闻翻译生态
五、结语
新媒体文化带给人类社会的变化是颠覆性的,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文化变革,它也让人们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审视新闻翻译。新闻翻译传播呈现出文本多模态化、媒介大数据化、译者和文体风格多元化、翻译技术化等新特征。在此背景下,新闻翻译面临实现多模态等效、发挥译者主体性以及构建以技术、语言服务与译者(人)修订三者融合的翻译新生态的挑战。总之,新媒体对新闻翻译的影响与重构是一个开放性的领域,有待研究者深入思考,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