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普职沟通的内涵、结构与行动路径

2018-10-16刘茂祥许翔杰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技能型普通高中专科

刘茂祥,惠 中,许翔杰

(1.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 200231;2.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3.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上海 200433)

我国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以下简称“普职沟通”)的提倡与研究,从1902年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中提及实业教育以来就存在。1917年,黄炎培等48人在上海发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将实业教育改名为职业教育,自此普职沟通的探索一直在路上。蔡元培先生认为普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职业教育好像一所房屋,内分教室寝室等,有各别的用处;普通教育则像一所房屋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若起初不留意,等到高屋将成,才发见地基不稳,才想设法补救,已经来不及了。”[1]黄炎培先生指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不可偏废:“诸君须知,求学与习事,初非两橛。以实地功夫求学,以科学方法习事,互相印证,其乐无穷。若歧而二之,不惟习事无有是处,即求学亦无有是处。”[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保持着“双轨”运行,但呈现“h”型的发展形态(左边的直线代表普通教育,右边弯拱形代表职业教育往上延伸通道受阻以及向上沟通受限的状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逐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是我国首次正式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决定,并且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作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的通知,不仅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作为“到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指标,而且作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普职沟通,将呈现“富有层级向上延伸、立体交叉的天梯”型(职业教育也有向上延伸的应用本科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

一、普职沟通的基本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技术与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通过课程、教学法和实施来协调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需要。各国都希望找到自己偏爱的方法来协调这些领域。但显而易见的是,21世纪需要这些教育和培训系统的基本支柱之间具有新的协同作用。”[3]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同样需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相互沟通过程中形成新的协同作用,找到切合我国教育传统、具有国际视野、促进未来人才(本文主要立足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侧结构化改革的普职沟通模式。[4]普职沟通从文字上理解,就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这两种类型的教育跨越现有的界限,进行组织或系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彼此相通,实现新的组织结构或功能。

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政策文本与有关学者对普职沟通的分析,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要求,可将普职沟通的内涵诠释为:立足于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及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需求,促进“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建构”,在尊重教育育人规律、价值等值的前提下,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阶段横向沟通、纵向交叉衔接沟通,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中显融通、融通中促并行”的多层次发展格局与两类教育彼此通联的育人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育人价值。

这一内涵包含四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等值。认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有育人优势,相互沟通可以促进各自育人结构的改变,获得自身教育新的发展。第二,显现两类教育“并行”中的“融通”。从人才发展需求出发,进行资源整合、互通有无。“融”是为了实现某一类型、某一领域的人才更好的早期识别与培育,两类教育之间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方向;“通”是两类教育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学生互动、教师互通、课程互选、校长互往、资源互补的发展格局。第三,彰显两类教育“融通”中促进“并行”。这种普职融通可以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个性进一步彰显。第四,两类教育在融通中推进阶段横向沟通、纵向交叉衔接沟通,架设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两类教育彼此通联,形成两类教育相互沟通的育人结构功能,有利于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包括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教育及培训。

我国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形成职业教育从高中阶段教育到专科、本科阶段教育再到专业研究生阶段教育的体系,而且可以形成与同阶段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交叉衔接的融通发展,最终促进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与应有的尊重。

二、普职沟通的结构分析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大力推进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供给,普职沟通需要立足于此进行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构,在深化普职沟通的现代内涵中,显现出普职沟通的结构框架。

1.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中普职沟通结构剖析

普职沟通的基本结构形成,需要厘清在“普职横向沟通、纵向交叉衔接、并行中显融通、融通中促并行”上体现出的结构关系。根据2014年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显现的普职沟通结构(参见图1)如下文所示:

围绕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基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可以分析普职沟通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在初等教育阶段开始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初中教育融合职业启蒙教育;初等职业教育融合初中普通文化教育。②普通高中教育中有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潜质的学生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横向沟通,夯实技术、技能素养;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沟通,夯实普通文化教育根基。③普通高中教育中部分学生向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交叉衔接。④中等职业教育中部分学生与普通本科教育的交叉衔接。⑤普通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的交叉衔接。⑥普通本科教育与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的横向沟通,使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素养得到良好发展。⑦普通本科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交叉衔接。⑧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学生达到同等学力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交叉衔接。⑨普通初中教育、高中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融合职业准备、职业能力、职业生涯、职业素养的教育内容。⑩初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融合普通文化教育、学术性教育的内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沟通交流。其中,①②⑥属于普职横向沟通;③④⑤⑦⑧⑨⑩属于普职交叉、纵向衔接。

(注:职业教育体系图摘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此处标注了序号且添加了虚线与序号)图1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普职沟通示意图

以上普职沟通的结构形成,需要夯实高中阶段的普职沟通基础。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在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中首次明确指出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这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与突破,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对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对普通高中,还是对中职校都普遍适用。高中阶段普职横向沟通奠定了良好基础,既为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早期识别与引导向感兴趣领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职业生涯发展的过渡衔接,也为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适应未来挑战以及向应用型高职、高等院校创设了延伸的广泛空间。

2.对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中普职沟通结构剖析

上海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结合区域优势和特点,不断探索和构建普职沟通结构。《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中的“上海职业教育各学段衔接贯通体系”,建构了从专科教育到专业学位教育贯通培养的10条新设路径(对应下图中的10个数字):(1)普通初中学生通过中考进入中等职业教育;(2)普通初中生通过中考进入5年制专科教育;(3)中高职贯通培养;(4)中职或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职专科教育;(5)中职毕业生通过对口高考进入高职专科教育或应用技术本科教育;(6)中职或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高等教育;(7)中职—应用技术本科贯通培养(3+4);(8)专科—应用技术本科衔接培养(专科起点3+2);(9)五年制专科—应用技术本科衔接培养(5年制专科起点5+2);(10)专科—专业学位衔接培养(专科起点3+4)。[4]其中的1、2、3、4、5、6条路存在普职交叉衔接。

在“上海职业教育各学段衔接贯通体系”示意图中,可添加几根虚线,变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各学段衔接贯通体系构建”示意图,形成相应的普职沟通结构。主要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学术型本科教育”与“应用技术本科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之间,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各划一条横向沟通的虚线,以及“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与“学术型本科教育”“学术型本科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划上一个纵向衔接的箭头线(见图2),充分显现普职“并行中显融通、融通中促并行”的发展路线。

图2 上海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各学段衔接沟通体系构建示意图

三、普职沟通的行动路径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普职沟通,能促进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围绕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进行普职沟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需推进学校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普职沟通教育要素(主要包括教育管理、校长思维、课程项目、教师教学、评价激励、环境营造)的优化组合,提升普职沟通的全要素生产率,形成相应的普职沟通行动路径。[5]

1.找准普职协作的契合点

立足于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的普职沟通教育管理,主要显现在教育政策的导引与教育行政管理的善治上,是一个不断调整与变革的过程,需要找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作的契合点。这种契合点是多方面的,两类教育所孕育的人才都需要具有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规划意识。在教育政策引领的过程中,应当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去考虑导引策略,或者坚持“在沟通中相互渗透、彼此有益”的政策元素,为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引导环境。促进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构,普通高中与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应用型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衔接方面还有诸多可以发展与探索的空间,譬如可以采取3年普通高中+4年应用型本科+2/3年应用型专业研究生教育,2年普通高中+2年专业衔接教育+3年应用型本科/学术型本科教育等,进行多样尝试,在不同类型优秀人才早期培育上做出“立交桥”式的学制改革与探索。

2.注重从事两类教育管理的校长间交流与合作

这一方面的行动思考,侧重于校长思维突破。促进从事两类教育的校长思维突破,就需要校长知道彼此在做些什么,有哪些治校办学的方略可以互通与借鉴,需要坚守自己的哪些育人规律等,打造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机构与从事普通教育的学校机构的校长间研修共同体。这种研修共同体的建立,将提供两类教育沟通系统运行最为有力的保障。当两类教育的校长思维通过共同研讨、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与思维突破时,就会在普职沟通的实践上产生新的契机与行动。

3.在普职沟通中进一步彰显各自教育内容的个性与特色

“在融通中并行”的普职沟通,通过互通有无的课程与项目建设,能够更加凸显教育内容的个性与特色。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汲取来自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养分,从而丰富自身成长的多元阶段发展路径。譬如,从事普通教育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与从事职业教育的中等教育与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院校交流中,会认识到自身培养人才如何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育与职业生涯素养引领,进一步通过自身课程的统整来显现自身发展丰富的个性。职业教育领域推进的有关“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3年中职+2年高职)、中本教育贯通培养模式(3年中职+4年应用本科教育,或5年中高职+2年应用本科教育),推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一线技术人才,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延伸到普通高中与应用技术高校之间的贯通,为推进某一类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基。

4.张扬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各自优势进行育人

普职沟通在培育不同类型人才的功能开发上进行路径突破,侧重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革与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从不同类型教育的学校教师互通视角推进。普职沟通进一步深化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早期培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鼓励两类教育的教师交流合作,鼓励教师一起参加研讨、培训、交流,形成研修共同体。这需要相应的评价激励与环境氛围营造,将共同做课题、项目等方面的工作质量计入教师的教育教学绩效评估。这种交流合作,能够为职业教育深化具有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发展潜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为普通教育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上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5.关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生长空间

在评价激励上,需要创设普职沟通更为长远的生长空间,进一步在学制上做出相应调整,如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教育阶段的学制衔接,可以在12年贯通学制上下功夫,立足于学生的潜质与发展兴趣来设置课程体系,包括可选择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组合等。值得注意的是,独立学院的创设可作为深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发展的突破口,加强普通高等专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与实践教学环节;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文化素养提升以及转型发展的应对[6],使学生在“做事”与“做人”上取得平衡发展。

6.建构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早期培养链

在普职沟通上架设“桥梁”,形成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早期培养链,构建高中阶段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沟通,与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与实训基地、社会乃至企业的衔接,建立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向上或向外延伸的持续发展通道。从事两类教育的管理者与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这种“立交桥”与“培养链”的关系,包括进行中等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普职教育沟通上的教师教学方式衔接、教学设施衔接、评价方式的衔接、实训基地的衔接、招生的衔接、创新素养培育的衔接。无论是国外教育政策中推进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学分制互认与学分银行制度,还是国内尝试的弹性灵活学制,试行职普“双重学籍”“两种证书”“第二专业”等办法,尽管有利于推进普职沟通,但还不够,需要探索切合我国特点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评价体系,点面结合,引导整个社会、家庭尊重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普职沟通突破,将引发教育政策、课程体系、学校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渗透,不是一个消解某种类型教育的特殊属性的过程,而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整体转型与发展的过程,是教育目标不断丰富与教育功能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与探索如何培养未来公民的实践过程。”[7]未来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还需要深化普职沟通的“并行中促融通、融通中显并行”的思想;夯实高中阶段普职沟通根基,促进普通专门或特色高中的建设;抓住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契机,树立职业性与学术性统整的发展导向,提升对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强化以普职沟通促进中高端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育供给的认识与行动,为2025年我国进入制造强国、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2049年我国制造业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提供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的多元支撑。

猜你喜欢

技能型普通高中专科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模块阶梯式教学法的探索